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新竹 「關懷士培訓」強化救災能力 展現多元關懷行動

「關懷士培訓」強化救災能力 展現多元關懷行動

E-mail 列印
因應全球氣候失調、天災人禍引起災害事件頻傳,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與負責災害防救之政府部門及民間專業組織共同合作辦理「關懷士」培訓與認證課程。

繼7月22、23兩日桃竹場基礎課程於桃園慈濟靜思堂舉行 ,8月12、13日二天專業課程則在新竹靜思堂熱鬧展開,除了來自桃園、新竹的學員,更有來自雙北的志工們一同來參與,總計約兩百位學員參與。由兩位講師共講授十二小時課程,每一堂課都是相當專業,除了講師親身經驗分享還有實務互動。

◎心理衛教 悲傷關懷

第三天的課程主要在專業心衛課程,分別請到了新竹縣政府衛生局長殷東成及長庚科技大學蔡淑玲副教授,講述「災難創傷的身心壓力反應及災難心理衛生介入原則」,以及「喪親家屬悲傷關懷與靈性陪伴和悲傷關懷實例演練與討論」,二位老師都用自身經驗來闡述這些生硬文字內容,生動的內容高度引起學員的興趣。

殷局長在前言時特別提到在COVID-19防疫物資匱乏之際,慈濟提供快篩劑及二座快篩站,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另外日前母親在大林慈院膝關節問題受到妥善照顧,直指今天是帶著回饋的心來分享。

他也特別提到災難並不一定發生在自己的地方才會產生影響,有時鄰村鄰國發生都會間接影響地域平安,因此建議慈濟這個重視「行」的團體,在行動中要有充分的知識和正確的觀念外,更要有智慧的認知與溝通技巧,才會讓創傷者、關係人及協助者都得到照顧。

蔡淑玲副教授更明白表示,面對悲傷關懷時,志工除了信仰,是不是還有其他方式可以幫助志工的,讓大家在伸手照顧別人之前,能明白了解自己的能耐,進而先照顧好自己。

蔡教授特別提到同理心不可能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更真實一點應該說儘可能的靠近他,散發真誠和愛,而這些常常不必說什麼就能感受,而臨終關懷除了把握「四道」(道謝、道愛、道歉、道別)機會外,更重要的是讓彼此敞開心胸把心中的話說出來,她更以自身經歷的生命故事,引導學員們深入思考和討論。

◎自助助人 傾聽陪伴

第四天的課程主要是社福課程,「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我們準備好了嗎?」、「如何用團隊力量提供家屬最適切的關懷?」這兩個問題,該給關懷士培訓學員什麼樣的認知,對受災與救災者心理上的輔導,才會有所幫助。

上午課程由心理師洪錫璁主講,他分享:「課程上講的是希望我們要幫助別人之前要先幫助自己,因為你最了解你自己;就像剛剛舉例的,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關懷士。」看到血就會昏倒的那就不要去靠近嚴重外傷的傷患,所以能夠先了解自己,幫助自己清楚自己,知道在災難發生時,才可以做最適合的關懷與幫助。

錫璁老師希望讓學員瞭解有彈性的務實,要以使用者的觀點,不是用自己的觀點,而是在能幫助人的立場。「一些舊有做法的思維,要家屬不要哭,這樣的觀念家屬他們想哭卻不敢哭,結果要花更大的心力把這樣的難過給壓抑下來,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不是好事。」

最後老師提醒志工要先學會「傾聽」,依照需求者的期待去協助他們,尊重他們,不能依照自己想法去介入,這樣才能讓他們得到最需要的服務。很自在的陪伴,讓家屬把對家人的難過、生氣等情緒都能抒發,之後才有心力慢慢站起來,去面對災難後的復原,這是關懷志工需要好好理解的。

◎公私部門 共助減災

下午的課程「災後關懷與運作」,由宗教處防災組組長呂學正主任授課。主任以非常專業領域,講解災害現場及後續關懷的重要,志工是以關懷者參與救災,然而每個災難救災都有時序。

當災難發生時,主要服務的場域包括事故現場、殯儀館、醫院、安置中心。慈善團體進到一個災難現場能做什麼?他表示「這要有思考的方向,知道如何跟公部門配合,就會知道怎麼做、怎麼說了。」

當災難降臨到任何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災後因家人的離去,或受傷造成身體的殘缺,這種苦是很難熬的。災難造成人事全非,除了及時膚慰,接下來的處理重點是長期身心關懷、悲傷者的陪伴,這是非常的重要。

慈濟基金會王運敬主任也表示,關懷士培育重點是「關懷」。當災難發生時,傷患及家屬當下是千頭萬緒,摸不著邊,此時若能掌握資訊,針對所需,因地制宜,随機應變,就能帶給傷患及家屬一分安定的力量與真實關懷,陪伴他們面對困難時有所依靠,並克服困境。

再者,維護受災者的隱私,也很重要,要運用智慧與行動,讓受災者能安身、再安心,以期能達到真正靈性關懷服務。課程中透過重大災難情境模擬提問,加深學員記憶該找哪些單位或主事者協調,才能順利推動各項關懷工作。

◎體驗體會 精進利他 

復興航空空難對學員陳金環來說,深深體會到生命無常,把握當下承擔的時刻。回憶起救難現場,機上所有罹難者都找到了,只剩一位空服員,直到眾人祈禱力量說「您的任務已完成,要她安心!就找了。」她說:「有體驗才能有體會,自己也是邊做邊學」。

邀約兒子一起來上課的王淑娟,聽到錫璁老師說制服也可以安撫人心。想到在花蓮醫院志工送餐時,遇到那位年輕人問她能靠在自己身上這制服嗎?希望能給他爸爸帶來集氣祝福的力量。當下她覺得生命因為「制服」而有價值,透過制服除了傳遞正面形象,也給人安定的力量,真的何其有幸!

學員姚淑美感動分享,覺得上了蔡淑玲副教授課後,讓學員們更了解在災害的現場中,撫慰家屬心理創痛的陪伴,收益良多。副教授用自身的故事,從她先生的往生,怎麼樣去陪伴她二個孩子長大,自己在護理人員培訓,幫學生建立心理抗壓性,甚至提前跟孩子講他們家會面對到什麼。從課堂上學到,將來當關懷士,在現場會碰到個案,有各式各樣的經歷,讓自己怎樣來判斷,如何陪伴這些受創傷的人。

訪親陪伴中,會知道要做什麼,但有時自己專業不夠,沒有資糧給人靠,上了課後,有更深的了解,也是累積助人的資糧,較有自信去陪伴個案,方法也變多元了,更懂得如何去給別人想要的。

學員徐國翔慈中畢業,秉持著「救人做好事」的心,希望藉此培訓課,成為更專業、更有溫度和韌性的關懷士。聽完洪老師這課程中,認識到腦前葉跟杏仁核是有牽動的。反觀自己在生氣時,變得很沒有理智,在與別人溝通時,就出現了障礙。這堂心理課後,日後再與人溝通時,多點體諒別人,或別人心情不好時,更懂得包容,在他人情緒時間,別去講理論。

這四天課程中,讓學員邱鏸斳受用的是,蔡淑玲副教授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故事,在面臨家人臨終時,要如何去面對。課堂中,最令她受用的二句話是「人生像是一所學校,失去就是重要的一堂課。」和「無須太多的教條,生活上每個人都面臨到情境,多多關照自己。」

最後一節的評值測驗是以手機接收測驗題庫連結,學員打開連結開始作答後,現場一片寂靜。「題目難易各半,答題到一半還有些緊張呢!說實在話,沒有用心聽課和複習簡報,還真是很難蒙混過關的。」學員王淑娟有感而發,雖然不是很專業的問題,但有些題目仍是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她回想二階段四天的學習過程有滿滿的收穫,新的學習新的嘗試,希望能做一位多元且更專業的志工。

桃竹場四天的關懷士培訓課程,學員完成了十二小時的基礎課程及十二小時的特殊訓練課程,並通過評值測驗,學員一一上前接領證書完成結訓,期許將所學落實於實務中,達到助人、利他的願力。

圖左 :四天課程,邱鏸斳最受用的是「無須太多的教條,生活上每個人都面臨到情境,多多關照自己。」[攝影者:林秋子]
圖右 :關懷士培訓桃竹場8月12、13日二天專業課程在新竹靜思堂熱鬧展開第,除了來自桃園、新竹的學員,更有來自雙北的志工們一同來參與,總計約兩百位學員參與。[攝影者:滕宗華]

圖左 :殷局長在前言時特別提到在COVID-19防疫物資匱乏之際,慈濟提供快篩劑及二座快篩站,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今天特意回來回饋分享。[攝影者:滕宗華]
圖右 :蔡淑玲副教授明白表示,面對悲傷關懷時,志工除了信仰,是不是還有其他方式可以幫助志工的,讓大家在伸手照顧別人之前,能明白了解自己的能耐,進而先照顧好自己。[攝影者:滕宗華]

圖左 :洪鍚璁老師提醒志工要先學會「傾聽」,依照需求者的期待去協助他們,尊重他們,不能依照自己想法去介入,這樣才能讓他們得到最需要的服務。[攝影者:楊正儀]
圖右 :呂學正主任以非常專業領域,講解災害現場及後續關懷的重要,志工是以關懷者參與救災,然而每個災難救災都有時序。[攝影者:楊正儀]

圖左 :慈濟基金會王運敬主任表示,關懷士培育重點是「關懷」。[攝影者:楊正儀]
圖右 :測驗時,學員王淑娟(圖中)有感而發,雖然不是很專業的問題,但有些題目仍是需要好好思考一下。[攝影者:楊正儀]
圖左 :學員姚淑美說,從蔡淑玲副教授這課學到,將來當關懷士,在現場會碰到個案,有各式各樣的經歷,怎樣來判斷,如何陪伴這些受創傷的人。[攝影者:楊正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