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新竹 仁者醫心一路相陪 展翅飛翔的小朋

仁者醫心一路相陪 展翅飛翔的小朋

E-mail 列印
越南的新嫁娘與臺灣的新郎締結異國婚姻,兩端直線約一千七百公里的距離,如浮萍在臺灣生根發芽、開枝散葉。兩人之間的緣分,相知相惜生下一雙子女,又因為誤會與矛盾分隔兩地,母子三人離開臺灣回越南數年之久⋯⋯

再一次回臺灣夫家,位於竹東鎮的小巷內,兩層樓高的透天厝,一家人與奶奶五口住一起的小康家庭;但是好景不常,爸爸併發家族顯性基因的疾病-舞蹈症發作(這病症嚴重時將無法控制的手舞足蹈、影響說話及吞嚥。)目前連續三代男丁陸續發病,罹患該病就有百分之五十機率傳給下一代。

當時大兒子小朋(化名)才十一歲,一時之間,母子三人才驚覺這個疾病有可能遺傳小孩,頓時晴天霹靂,三人抱著痛哭失聲。後期爸爸漸漸不良於行、失去行為自主能力及語言障礙,家中無人照顧只好送到安養中心,由專業人員看護。

為母則強的媽媽於是在小吃店工作,扛起一家生計,開始幫兩個孩子入戶籍找學校就讀,雖然兩個孩子中文交談無障礙,可是國字不識得幾個大字、數學作答也是猜題,成績跟不上的痛苦,萌生對媽媽的不諒解,自卑的心理加重叛逆期,小朋與媽媽瘋狂吵架、回嘴、往外跑或是跑到樓上威脅跳樓。

媽媽為了緩和親子間的感情,將上班賺的微薄薪水帶一家人去到處玩、買好吃的東西,暑假也安排孩子上補習跟上學習進度,入不敷出花費只希望喚回家人的凝聚力,可是家裡出現無米可炊的窘境。

築心之家轉介新住民服務中心提報佛教慈濟基金會,進行訪查。2015年4月某天,當時的小朋回家看見慈濟志工,第一個反應是「嚇一跳!怎麼有陌生人到我們家裡?」也不了解慈濟所做為何?一連串的問號中,性格很衝的他一開始面對慈濟志工就是回絕、不聽;國一上學期的成績單也不理想,只有地理一科是八十一分,其他通通不及格,想著在越南成績還不差,回來臺灣卻跟不上進度的懊惱,常常生氣地放聲大哭。

慈濟志工薛乾昌、張靜美兩位同修是爺爺級奶奶級的志工,三不五時準備一些口糧及自種青菜、中秋節還做些月餅帶去小朋家,不厭其煩地鼓勵他繼續讀書、不要放棄學業,家裡需要他們兄妹撐起來,更常常敘述他那個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的經歷,卻遇到許多貴人的幫忙讓他感激在心,現在把這份大愛傳出去,做個手心向下的人,成就他人。

小朋高中學費單五萬多加上妹妹的學雜費,即使低收戶減免學費,對於媽媽來說仍是一大筆開銷,第一直覺反應就是打電話給乾昌請求協助。小朋說:「師伯,就像我另一個爸爸;常常給我一個方向,以扶持的態度讓我自己去選擇。」

本想高中畢業就放棄升學的他,因為慈濟補助學雜費讓他可以繼續升學。當初升高中時選擇就讀內思高工學習一技之長,功課開始進步了,媽媽感激的說:「薛師兄與孩子互動的言談中,激勵了孩子上進心,本來晚睡晚起的生活作息改變了、看手機、愛打電動的時間漸漸變少,慢慢著重在功課上了。」

高中畢業後,小朋考上臺北的科技大學,於是離家北上學習,開啟大學多采多姿的生活,2021年至今連續三年得到慈濟新芽獎學金-學習領域獎,還考過「術科乙級機電整合證照」筆試則還在努力中。大四的他透過學校介紹工作,目前在楊梅的工地當監工負責消防部分,開始賺錢繳學費,也會拿錢給媽媽幫忙家計,而對於未來,他有很多的想法,也慢慢去實踐理想。

八年多以來慈濟志工進進出出這個家庭,即使疫情期間沒有常常見面,也會與兄妹透過手機通訊軟體關心叮嚀。小朋從過去的自卑感、到如今已能打工分擔家計,乾昌一路看在眼裡甚感欣慰、歡喜,也希望小朋將來有能力反饋社會。

而小朋更是感性的對師伯說:「謝謝您,一路從國小陪伴我到大學。」相信這一刻的溫馨話語,才是志工內心最感動的時刻。

圖左 :志工前往富林安養中心探視小朋的爸爸,因為罹患舞蹈症後期,已經不良於行、器官衰敗需要專業看護。[攝影者:薛乾昌]
圖右 :小朋(圖左)拿著學費補助收據與媽媽一起拍照。[攝影者:薛乾昌]

圖左 :2020年父親節當天,薛乾昌與張靜美兩位志工一起到小朋(後排右一)家關懷,讓小朋感受父親的關懷。[攝影者:薛乾昌]
圖右 :2021年小朋(圖右)獲頒新芽獎學金-學習領域獎,開心與志工薛乾昌合影。[攝影者:薛乾昌]

圖左 :志工於過年前夕送上現金卡及物資給小朋一家人。[攝影者:薛乾昌]
圖右 :小朋(圖右)經由學校介紹,找到現在的工作,目前在工地擔任監工負責消防部分。[攝影者:薛乾昌]
圖左 :小朋於工地上班,已經開始賺錢能夠補貼家裡開銷及學費。[攝影者:薛乾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