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新竹 福嚴金剛法會 準備素粽結緣

福嚴金剛法會 準備素粽結緣

E-mail 列印
福嚴精舍將在6月2日上午為紀念 印順導師圓寂十九週年,舉行「金剛般若法會」。5月26日,七十餘位志工,和二十餘位福嚴佛學院的師生,製作三千顆素粽與來參加法會的大眾們結緣。

◎包粽學問 凡事用心

志 工從各地來到福嚴精舍,有朋友相邀前來,有全家人一起來。有熟練包粽子的志工,也有沒經驗的生手,大家都可以在適合的崗位共同成就。包粽與眾結緣,已經持續多年,也讓學院的學生在勤讀經論的學習歷程裏,增加另一項不一樣的學習。

有多位學生是泰國來的法師,在志工的教導下,包粽子體驗另一種文化,不止有趣,還有粽子由來的故事。

來福嚴佛學院二年,持著相機,為大家留影,曾經在泰國清邁當過中學校長的釋聖業法師表示,「包粽子結緣給來參加法會的人,還有讓我們學習包粽子,也是傳統。」

知道粽子的由來,聖業法師以堅定的語氣說:「要學古代的意思,為什麼要包那個粽子。我要學習,我就用那個結緣啊,跟群眾結緣啊,還有發給其他的道場啊,或者布施。」

志工廖貴雲耐心指導。包粽子從生疏到可以獨立完成,釋頓澈法師分享:「從細節當中去努力、去注意,就可以一步步把粽子包好。從一開始粽葉的選擇啊,然後手勢要怎麼把粽葉包好啊等等。最後,怎麼把繩子串起來,都是學問,就是凡事用心。」

◎經論外的學習

把浸泡過的糯米倒入蒸籠蒸熟,志工和師父們合力拉起網紗,將蒸熟的糯米倒入大盆子內。澆上醬料和油,三位師父手持大竹棒快速攪拌,讓醬汁滲入米飯中。

師父們戴著外罩防水層的厚棉手套,用雙手將飯和醬料拌均勻。抓起米飯,捏成粽子需用的飯糰,過磅調整大小,裝盤遞送給下一關加料包粽葉。

福嚴佛學院院長釋長慈法師表示,學院學生平常專心於經論的學習,很用心在這邊學習,沒有辜負大家的託付。但偶爾可以有一些活動,跟居士們和護法居士們互動,建立彼此的信任感。

長慈法師認為,「包粽活動是蠻耗體力的工作,需要有意願做。如果沒有意願,而只是想輕鬆的方式來學習或是修行的話,不是一個完整的佛法面貌。應該是有辛苦而且值得去投入跟付出,讓大家有不同的一個學習。」

◎志工不分年齡 貴在做中覺

巫秉羱在臺南念餐飲系,利用二天假日在福嚴精舍幫忙,第一次體驗出家人的典座職事。他說:「包粽的活動覺得蠻有趣、好玩,蠻享受的。今天是算特別的行程啊,平常沒辦法體驗到兩點半起來,做早齋給師父們用,然後接著等七點多開始包粽子。」

五歲的蔡云悅連著兩天跟著阿嬤詹莠岑,從新北市山佳、樹林,一群人大約二十位搭火車來福嚴精舍幫忙洗菜、挑菜、洗粽葉、包粽子。小小個子蔡云悅,搬了張小板凳,站在水槽前跟著大人們一起洗粽葉。云悅告訴志工:「四點半起床,因為今天放假,搭火車然後再搭計程車來。」詹莠岑說,云悅喜歡來福嚴,也跟著去很多的地方當志工,她想要長大可以幫助很多人。

陳彥榤一早跟著阿姨楊淑雅,和也是第一次來福嚴當志工的媽媽楊雅智,一起從洗粽葉開始學習。陳彥榤說:「從做中找到快樂。洗粽葉的技巧就是,要反覆清洗,要刷洗,這樣包起來也會比較乾淨。但是,你又不能太用力,太用力的話會破。我原本以為就是大概沖洗一下,就可以直接包了。來到這邊做才知道,原來前置作業有這麼多。」

彥榤的媽媽楊雅智說:「他們從來也沒做過這個,讓他們體驗一下也很好。才知道人家包粽子也是很辛苦的,前置作業很煩,很繁雜的。」去年第一次跟著大姊來,今年則是帶小妹還有外甥同行的楊淑雅分享:「媽媽在的時候沒有學,以為有得吃就好,以前只是幫媽媽洗粽葉,其他是媽媽弄的。而現在沒有媽媽,才知道那時候應該要學起來。」

◎解冤釋結

齋堂邊的通道擺設了五組綁粽子的架子,綁好的粽串集中到齋堂裡的品管組,做成品的檢查和修剪。有些粽繩被打成死結,品管志工問長定法師要如何處理,法師說要拆開,拆開才能「解冤釋結」。

特地從臺北開車來,第一次來福嚴精舍,負責粽子品管的國立臺北商業大學英文教授林薇聽了,立刻領悟道:「粽子不小心打了死結的話,那麼呢,我們就要把它拆解,然後重新再打,然後這個拆解的過程就是解冤釋結。」

林薇接著說:「重新再把它打一個活結的話,就可以跟大家廣結善緣。分享這個法布施,布施給大家,這樣子一起結一個善緣,一個慈悲心的循環。在剪的過程,我發現真的跟人生一樣。」

「像這個就要重綁,就是你人生做的不好,你就要重來。那重來改過就好,每一個人生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不要說嫌晚。不會嫌晚!」林薇拿了一顆粽子說:「這個一定要重綁,因為他已經太那個了啊,有的只要把邊邊角角修飾一下,就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人,這也是跟我們內心息息相關。」

林薇道出:「原來在包粽的過程有這麼多的程序,還有包括還要修剪品管,這個通通都是學問,通通都是法。所以,不只是看經,佛法要生活化,一定要生活化,才能把自己變成真正的菩薩。」

◎齊修智慧與福德

包粽繼續進行,目標是三千顆。佛學院長慈院長特地走到包粽場地的每一角落,感恩志工的辛勞,走到學生身邊拍拍肩,看看學生的學習。

長慈法師說:「佛學院學生平常都是在學習經論,包粽活動就是在學習耐心、耐力。蚊子會來叮,天氣很熱,都是忍辱啊;粽子包不好,也要學習接受人家的指導。」

「每件事情都把它做好,修行就會做得好,但是不要有得失心。認真去付出,總是會有成功的時候。不如意的時候,我們也要去面對。」

「平常我們都是接受人家的布施,這次我們就是去做一些粽子布施,跟大眾結緣,這就是一種回饋。但,重點還是在學習,以後就是修行淨化自己,然後用自己的身、口、意,還有智慧,去為社會奉獻一份安定,或者善良的力量。」

午齋前,長慈法師以包粽與眾結緣,來鼓勵大家做一些幫助別人,佈施。智慧,不單是從學習佛經而來,智慧需要有一些資糧去助持。

當初印順導師將精舍以「福嚴」為名,長慈法師說:「除了學習佛經之外,去幫助別人利益他人,不管任何的一個形式,都可能是可以改革智慧的一個資糧。導師說過:福德不聚足,智慧也很難成就,所以智慧福德要齊修。」

透過包粽活動,長慈法師祝福大家:「能夠福慧增長、內心歡喜、身體健康、六時吉祥。」

圖左 :師父們戴著外罩防水層的厚棉手套,用雙手將飯和醬料拌均勻。抓起米飯,捏成粽子需用的飯糰,過磅調整大小,裝盤遞送給下一關加料包粽葉。[攝影者:柯瑋婷]
圖右 :志工從各地來到福嚴精舍,有朋友相邀前來,有全家人一起來。有熟練包粽子的志工,也有沒經驗的生手,熟手帶著生手,大家都可以在適合的崗位共同成就。[攝影者:柯瑋婷]

圖左 :把蒸熟的糯米倒入大盆子內。澆上醬料和油,三位師父手持大竹棒快速攪拌,讓料油滲入米飯中。[攝影者:柯瑋婷]
圖右 :五歲的蔡云悅(左)連著兩天跟著阿嬤詹莠岑(右),跟著一群人大約二十位,從新北市山佳、樹林,搭火車來福嚴精舍幫忙洗菜、挑菜、洗粽葉、包粽子。小小個子蔡云悅,搬了張小板凳,站在水槽前跟著大人們一起洗粽葉。[攝影者:黃敏祥]

圖左 :陳彥榤(右二)一早跟著阿姨楊淑雅(右三),和也是第一次來福嚴當志工的媽媽楊雅智(右一),一起從洗粽葉開始學習。[攝影者:黃敏祥]
圖右 :來福嚴佛學院二年,持著相機,為大家留影,曾經在泰國清邁當過中學校長的釋聖業法師(左一)表示,「包粽子結緣給來參加法會的人,還有讓我們學習包粽子,也是傳統。」[攝影者:黃敏祥]

圖左 :從臺北開車來,第一次來福嚴精舍,負責粽子品管的國立臺北商業大學英文教授林薇(右),聽了長定法師說發現打死結的要拆開,拆開才能「解冤釋結」,立刻體悟。[攝影者:黃敏祥]
圖右 :福嚴佛學院長慈院長(左一)由典座長定法師(左二)陪同,特地走到包粽場地的每一角落,感恩志工的辛勞,走到學生身邊拍拍肩,看看學生的學習。[攝影者:黃敏祥]
圖左 :巫秉羱(左一)在臺南念餐飲系,利用二天假日在福嚴精舍幫忙,第一次體驗出家人的典座職事。兩點半起來,做早齋給師父們用。跟著志工一起包粽子,看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還好志工們都很親切地教導。[攝影者:黃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