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3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新竹 愛的接力 培訓團隊回眸來時路

愛的接力 培訓團隊回眸來時路

E-mail 列印
2015年4月19日剛啟用第二年的新竹靜思堂,正在進行著年度培訓課程的第二堂合心課程,雖然是新的靜思堂,但是對於現在的新竹合心培訓團隊而言,最資深的志工已經在培 訓組度過了十五年如同教育學生般春風化雨的歲月了。浩蕩長的慈濟隊伍,為何能整齊莊嚴?新發意菩薩要如何了解慈濟宗門與法脈?張柳枝師姊回眸來時路,鄧金水老師從為人師到 培訓幹部的感觸,承先啟後用心承擔的吳桂茶師姊如何帶著培訓團隊用心排課、關懷與陪伴?

◎培訓歷史與人員傳承

目前擔任新竹合心培訓關懷的張柳枝師姊,為了準備回眸新竹培訓組的歷史,她花了好多的時間,找出了早期培訓組到各地去上課的相片和檔案,她說,從1991年大陸賑災推動以 後,有很多人被感動就想了解慈濟、認識慈濟、參加慈濟,1993與1994年參與培訓的人數直線上升,本會有感於新進人員若沒給予正確的慈濟理念,將來隊伍就沒辦法很整 齊。1995年開始規劃培訓課程,新竹區由她與培訓團隊一起負責,後來因為過於忙碌她就將培訓責任交給范秋燕師姊,一年後開始推動四合一架構,秋燕師姊被推選為北區和氣組 長,再將棒子交給長期在培訓團隊承擔記錄、關懷學員與司儀的吳桂茶師姊。

四合一架構之後,慈誠與委員各有一個合心窗口,32年的教職生涯退而不休的鄧金水老師,常感覺到被 證嚴法師資源回收,還可以發揮色身的功能,從教聯會進入慈濟,先受證委 員再受證慈誠的他,開始接慈誠的培訓合心幹事後,所接觸的對象更廣,來自社會各階層:年齡、社會經驗、地位、宗教信仰等很多都不一樣,但是他們的心是一樣的,要來追隨 證 嚴法師,推展「濟貧教富」的工作。談到現在的培訓和以前當老師的差異,常常笑臉迎人的他表示:「以前在學校擔任老師工作比較單純,培訓工作的責任更重要,因為要將凡夫雕塑 成為能夠聞聲救苦,即時解難的人間菩薩,顯現大愛與慈濟精神,覺得來慈濟擔任培訓工作比當老師更具有意義與挑戰性。」

◎課務轉化與作業 培訓學員大家陪伴

1992年在台北分會受證的張柳枝師姊說:「慈濟的步調非常的快,組織也不斷的在改變、進步中,以前培訓委員一年有二次受證。新竹區從1996年開始規劃培訓課程,當時的 學員在東大路上課,1996年連絡處遷到經過改裝的東方藝術窯業,元月份學員就在此受證。後來覺得上課地點與師資皆不成熟,北區就希望我們到台北分會和關渡園區上課,所以 每個月安排一次搭遊覽車到台北上合心(靜態)課,與一次的和氣(動態)課在新竹上,在台北上課回來後要寫作業。當時窗口工作較單純,只要與北區聯繫相關事宜並將車輛安排好 即可。」

談到近幾年上課地點的改變,已經有許多白頭髮的柳枝師姊說:「後來因為學員人數的成長與桃園靜思堂建好,就將桃園與新竹一起併到桃園靜思堂上合心課,如此運作了約七年。直 到新竹靜思堂蓋好,可以自己辦了。」現在電腦普遍,課程內容都須由各區上網作功課,為了跟北區的培訓工作步調、觀念一致,課程內容若為合心課程即與北區連線,和氣課程則由 各區團隊自行安排。

柳枝師姊說:「學員已發心要當慈濟委員,在課程中詳細介紹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又不斷的實際作業,大家可以建立很好的理念、信心,接下來要落實組隊才有機會密集學習多作實 務,法入行之後才能更深入。」感恩學員們發了大願,想成為慈濟委員也是菩薩行的開始,四十多年的菩薩道,上人已經幫我們從無到有,舖了現在的平坦道路,現在是成熟的修行法 門與完備的道場。接著是否能將付出的時間分配好,才能法入心、法入行,能在菩薩道上修正自己成為莊嚴菩薩。這是承先啟後的承擔,早期出來的委員因為年紀漸長,也應該傳承, 然後繼續陪伴看著大家一起成長。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

飽讀佛書,已屆古人所謂從心所欲(七十歲)年齡,在整個培訓團隊被視作精神指標,凡事率先當領頭羊的金水師兄說:「以前在學校有二個目標:作經師與作人師。經師:傳授專業 知識,還要努力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作為學生心目中非常優良的老師。人師:我期待自己作為家長的人品典範,以身作則把孩子教好。」

雖然退休很多年,專研金剛經的他,持續在很多地方分享學佛心得,談到培訓工作的重要性,他覺得可以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稱為學前教育,學員還沒有培訓之前,由直屬委員帶 領,讓學員認識、了解慈濟並且具足慈濟精神跟理念,當時機恰當且因緣具足,才與和氣組、隊長共同推舉參與培訓,所以感恩這些直屬委員的調教、配合與陪伴。

參與培訓即進入第二階段學校教育,主要讓新發意菩薩能夠了解與熟悉慈濟的四門八法各個腳步,並與組隊互動深入社區,將所學應用在工作上,才能真心、歡喜的做慈濟。第三階段 是學後教育,培訓結束、尋根完畢之後,親自受到 證嚴法師的授證,就要落實社區,把他們在培訓時間所接受到、聽到、學到的要回歸到社區的組隊,實際推展「濟貧教富」的工 作。在與社區互動中即是學後教育很重要,學前、學中、學後三階段的環扣要緊扣,才能讓一個學員真正成為一個人間菩薩。

◎菩薩道上共同行 真心關懷與陪伴

談到培訓團隊的合作、互動模式,委員的合心窗口吳桂茶師姊說:「會與慈誠的合心窗口鄧金水師兄,一起討論下次課程的進度、方向、呈現方式,包含邀約講師,雙方先透過電話溝 通、協調,看鄧金水師兄的想法與宗教處給予的執行目標,擬定規畫課程初稿,每個月會與全體的培訓幹事一起討論,聽大家的意見後定稿,分工作業:由德高望眾的金水師兄作對外 的溝通協調、自己作對內課程規畫細節,就能得心應手。」

金水師兄表示,每個和氣與互愛都有培訓幹部,除了要當學員的隊輔,更重要的是要關懷他們。除了訊息佈逹、慈濟理念、精神的傳遞,最重要的就是陪伴,讓他們能夠圓滿、安心、 歡喜的來接受培訓。慈濟的殊勝因緣,希望大家都來參與,培訓的人數,能夠年年增加,讓慈濟家庭的隊伍能夠浩蕩長。

桂茶師姊說:「很多人表示在此團隊收獲最多,雖然也有壓力要關懷學員,只要真心關懷就可以與學員有很好的互動,很多資深培訓幹事一開始承擔就很法喜願意長期留在培訓組,我 很感恩有這樣的團隊、大家有默契共同接引陪伴學員。」

圖左 : 早期培訓組安排學員搭遊覽車到台北上合心(靜態)課。[攝影者:張柳枝師姊提供]
圖右 : 新竹連絡處遷移到香山後第一批授證委員。[攝影者:張柳枝師姊提供]

圖左 : 身心寬暢時,鄧金水師兄與新進工作人員和學員討論分享。[攝影者:陳金芍]
圖右 : 每當活動結束鄧金水師兄與吳桂茶師姊為了感恩大家的付出,會將大家集合在一起圍個大圓圈,除了互道感恩再送上金水師兄的招牌手勢[OY]。[攝影者:陳金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