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震‧驚 我們一起度過(上)——慈濟在中華國小避難收容中心紀實

震‧驚 我們一起度過(上)——慈濟在中華國小避難收容中心紀實

E-mail 列印
臺灣時間2024年4月3日上午7時58分,位於花蓮縣政府南南東方25公里發生芮氏規模7.2地震。加上後續連續多起強震,造成花蓮天王星大樓嚴重傾斜及多處大樓嚴重受損。而山區土石崩落,大清水隧道前橋梁更是 被落石直接擊斷,此地震導致不少生命傷亡。

慈濟花蓮本會在第一時間(8點20分)成立「0403花蓮地震災害關懷與應變中心」,慈濟證嚴上人親自坐鎮了解災情,並啟動災害關懷與應變機制。

花蓮縣政府根據災民回報,在第一時間開設收容所,提供民眾避難安頓,包括知卡宣公園、四八高地、中正體育館旁、花崗國中體育館、美崙田徑場、德興運動場、大本公園、中華國小活動中心等地。

◎放下震驚 及時應變

4月3日8點11分,慈濟基金會慈善發展處綜合企畫室專員黃玉琪適逢休假在家,從手機中看到由花蓮縣政府成立的「花蓮縣災害應變中心」群組中,陸續傳送出來災情:花蓮市天王星大樓傾斜、北濱街公寓民宅震毀……震度稍緩,他撥開家中散落一地的物品,清理出一條通往門口的通道,開車出門。

隔沒多久,黃玉琪接收到在靜思精舍成立的本會應變中心指令——前往收容所。途中,他一邊聯絡啟動調度物資事宜,並一路開前往中華國小……

9點38分,黃玉琪接到花蓮市公所社會及勞動課長蕭子蔚的電話,內容簡明扼要提及——「確定在中華國小開設避難收容中心,將前往中華國小會合,啟動清理學生活動中心,及展開收容安置災民的前置作業。」

9點39分,黃玉琪回報本會應變中心,收容災民預估需要準備二百張福慧床、一百個福慧隔屏,及三百條毛毯。

「花蓮縣政府同時開設八個收容所,因為第一時間傳出來的災情在花蓮市,所以中華國小會是離災民最近的地方。」黃玉琪精準判斷會在中華國小安置災民。這項經驗,來自於2018年2月6日花蓮米崙斷層地震,當時中華國小就是離災民住家最近距離的安置地點。

10點19分,本會應變中心接到黃玉琪的訊息,「中華國小禮堂已清空」;11點至11點30分,黃玉琪陸續回報信息「災民陸續抵達」、「中餐需求五十份」……

現年八十五歲的慈濟志工彭勳君,在7點58分正和同是慈濟志工的太太林惠美,開車來到花蓮的德興運動場,準備運動,接著一陣天搖地動。他依著2018年2月6日地震經驗判斷,心裡想:「一定會有災情!必須立刻回家換上『藍天白雲』的制服出勤賑災。」

在地震稍緩後,他快速調頭返家,沿途已看到許多機車倒了。他接到了慈濟靜思堂災害應變中心總召集人謝富裕的電話:「天王星已傾倒……中華國小將要成立收容中心……」

家住中華國小附近的彭勳君與林惠美,不多時,走入中華國小,協助黃玉琪開設避難收容中心,並協助物資調度……

中午11點55分,靜思精舍提供的素食便當送達,地震後的第一天午餐,災民已於中華國小安心的進食。

第一批福慧床與隔屏在12點21分送達。在16分鐘內,黃玉琪帶著慈濟志工與災民一起鋪設完成。花蓮市公所即刻為災民分配的床位後,黃玉琪看著老弱婦幼走入暫時「安身」的小窩(寢區),他心思已快轉,為下一個任務作準備。

來自香港的慈濟志工周小燕、余小碧、浦聖芳也加入了各項準備工作。因緣殊勝,原來她們在4月1日來到花蓮,2日回到心靈的故鄉精舍,原本想參加朝山,可惜清明連假暫時沒有舉行,結果卻在3日早上遇到大地震。

「我們被飯店安排到中華國小暫時安置,結果一進來看到慈濟人正好在搬運『福慧床』,就主動過來幫忙。」第一線賑災工作,對慈濟人而言,主動與機動已成為自助助人的基因,所以能快速投入。「我們可以幫忙搭棚子、搭架子、資源回收和環保分類,雖然有被這次地震嚇著,但可以幫災民盡一點點心力,也算不虛此次花蓮行!」香港慈濟志工說。

◎「身」 先暫時安住了

來自美國加州的盧清芳(化名)一家共四人返臺探親,預定由臺北至花蓮沿途旅遊,之後再回鄉高雄省親。

4月3日一早,一家人還在花蓮煙波飯店八樓,預定搭乘當日晚上的火車,返回高雄探視父母,沒想到在此遇到7.2級強震。

「地震發生後,飯店劇烈搖晃,且房內天花板上的消防水灑下,屋內一片積水。飯店磁磚不斷掉落,巨聲作響,人心惶惶,此時飯店的服務生立刻協助住戶安全撤離。」盧清芳回述在飯店驚怖的一幕。

「當下我看到弱小的服務生,以身掩護我們一家人脫困,甚至等到餘震稍停後,還陪同我返回飯店八樓取回護照等重要證件。」她非常感動當時飯店服務人員的應變能力,與奮不顧身救人的勇氣。

「稍後,我們一家人來到花蓮火車站,卻買不到返回高雄的車票,只好在車站前廣場休息。沒想到,有一位熱心的機車騎士告知我們,避難收容中心就在附近的中華國小,可以暫時休憩。」盧清芳當下感受花蓮人的溫情。

當她們一家人抵達中華國小活動中心時,又看見慈濟人迅速搭起「福慧隔屏」、「福慧床」;市公所及慈善團體立即提供許多服務,例如通訊、住宿登記、糧食等生活物資,甚至布置起提供孩子寓教於樂的遊戲區,讓惶恐的幼小心靈也能安住。

盧清芳表示:「此次地震猶如生死一瞬間,令人永生難忘,但對於政府及慈濟等團體賑災迅速,對災民溫暖關懷與陪伴,這樣的溫情令人動容,無限感恩!」

下午災民陸續進駐,民間慈善團體也陸續到位。如何建立共同一念心,站在災民的角度思考需求,提供最大善,是所有公部門與慈善團體的共同心念。

遠從印尼來到東華大學任教的教授,帶著太太、和他出生幾個月的嬰兒,一家三口接著入住「福慧隔屏」內。

中華國小避難收容中心,主要安置的花蓮市天王星大樓、統帥大樓,及華爾街大樓等受災鄉親。

◎「心」 更需貼近膚慰

來到這中華國小的受災鄉親,身上大多沒帶現金、沒帶慢性病必備藥、沒帶健保卡、更沒帶身分證件……

「災民來到中華國小除了驚恐,還是驚恐!」在第一時間進駐中華國小的慈濟志工楊旻真,見證鄉親踏進收容中心的驚慌失措!

3日下午,由花蓮縣衛生局結合花蓮縣心理師協會進駐,並結合慈濟志工組成安心關懷小組展開安心關懷,逐一到鄉親隔屏小窩進行心理膚慰。

「我的藥沒有拿出來!」一位住在震毀大樓的女士,原本已有情緒障礙問題,更在驚慌逃離的那一刻,隨身的藥品沒能拿出來,她在現場肢體不斷抖動著說。慈濟志工除了陪伴、聆聽也說:「您可以藉由身分證號碼到醫療院所拿藥。」此時的她才安住慌亂的心。

一位受日本教育九十幾歲的老奶奶,在她的孩子牽陪下走進避難收容中心。原來奶奶平日與外籍看護租屋在統帥大樓,剛好清明連假,子女從臺北回來探親,不巧遇到強震。

「奶奶一整天都不進食,不論子女及我們如何陪伴或關懷,連牛奶也不喝。最後總算知道原因,原來她直說『假牙』沒有帶出來!」慈濟志工張阿密及林惠美適時陪伴在側。隔天,她的子女把握已震毀的大樓開放拿取物件的短短半個小時,快速拿了奶奶的假牙回來。幫奶奶裝上後,她才開始慢慢吃東西。

奶奶也終於開口說話,直讚歎志工:「您們真好,在這裡幫助我們!」楊旻真聽到奶奶終於說話了,心喜不已。

震後樓塌的那一刻,受災鄉親的生活日常與習慣,也瞬間被震得亂了套。

一位單親媽媽,帶著兩個孩子,走進收容中心。這戶家庭,在0403花蓮大地震中,已經飽受驚嚇。其中一位孩子,身軀蜷縮、僵硬的坐在隔屏內的小「窩」中。

「我們幫他按摩、陪他聊天,見他稍有舒緩!」楊旻真等志工陪著他。稍後,把他帶到由「世界展望會」鋪設的遊戲治療區,在世展會的社工伙伴帶領遊戲下,孩子的笑容總算露現了。

晚上近八點時分,收容中心一位坐著輪椅的受災女士,請慈濟志工幫忙——「我想沐浴、洗頭!」志工二話不說,推著輪椅到戶外淋浴間幫忙盥洗。回來後,更幫忙吹乾頭髮,頓時活動中心的這一隅,散發出清郁芳香,一掃陰霾。

花蓮市公所蕭子蔚課長看見慈濟志工心明快手的貼心守護災民,告訴黃玉琪——「慈濟是花蓮的守護神」。

收容中心裡,公部門的進駐,也直接、重點解決受災鄉親諸多生活上的需要。諸如,戶政單位提供補辦身分證的手續、健保局直接補辦健保卡,並透過電腦系統調出用藥檔案,方便鄉親到藥局取藥等等。

「我們齊心,用心、用力『接住』——每一個來到這裡的鄉親身心需要,無論大人、小孩,這是所有團體共同的心念。」楊旻真說。

◎短暫收容 也要有溫度

收容中心戶外的各慈善單位服務中心帳蓬,由花蓮市公所統一架設完成供慈善團體運用,流動廁所及淋浴空間也由市公所統一設置,讓整體空間感井然有序、整齊畫一,慈濟唯一需自行架設的是環保資源回收小站。

這樣的默契建立,來自平日的交流平臺與共識建立。花蓮市公所蕭子蔚課長有感而發說:「這次的合作經驗,來自0206地震的合作賑災經驗,再加上後續的平臺建立,並透過一次一次的討論、磨合,才能在這一次的震災中,快速做出有效率的應變!」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於2023年8月21日與花蓮市公所,簽訂「災害防救相互支援協定書」。雙方就災防整備合作建立共識,在防災宣導、災前撤離、災後前進援助及收容等方面攜手相互支援。這次震災,雙方充分發揮「精、快、準」的互助功能。

傍晚六點前後,靜思精舍德柔師父、德法師父、德澡師父、德玵師父一行來到中華國小,在魏嘉彥市長陪同下一一關心災民,膚慰災民心靈。同時發給災民毛毯及祝福包,並感恩所有工作人員的付出,也叮嚀工作人員別忘了隨時補充水分。

德澡師父期勉慈濟志工:「雖然我們像小螞蟻、螢火蟲般力量微小,但是只要大家集合眾人之力,對的事做就對了,仍然可以發揮大力量。」當下志工們異口同聲說:「我願意!」

中華國小避難收容中心由花蓮市公所擔任總協調的角色。晚上7點30分由市長魏嘉彥召開資源整合會議,就當日遇到的狀況、問題,及待改善的問題等充份跨公私部門討論,避免資源、人力、服務區塊的重疊或不足,以讓災民能有更好的安身與安心為目標。

另外,達成重要的共識——安心關懷服務,由花蓮縣衛生局召募專業心理師與慈濟志工的關懷士組成安心小組,3日起每日上午9點與下午3點,依照有心理關懷需求的名冊,進行臨床關懷安心工作。而平臺會議也訂定於每天下午5點30分召開。

◎有條不紊 步步到位

慈濟志工沈思彤,在2018年的賑災中,於中華國小收容中心與黃玉琪建立了合作默契。這次她也承擔起中華國小志工協調與調度的重責大任,將中華國小的暫時性災民安身、安心任務,配合慈濟基金會的腳步,步步到位地服務受災鄉親。

沈思彤有條不紊的安排人力、溝通協調、叮嚀服務重點:
一、工作原則:慈濟扮演好本分事——除了「慈善關懷」之外,更要扮演好「補位」工作。例如:環境清掃與清消工作,慈濟要自動補位,讓環境更美好,守護大家的健康。

二、人力調配:因服務時間很長,由早上7點到晚上8點,所以人力分配採三班制,國富與國新和氣互相搭配,輪流值班,讓志工得以有時間休息。

三、敦親睦鄰:有許多慈善團體進駐設點,我們主動結好緣,與各團體互動及分享,透過交流,建立友善平臺。

四、關懷陪伴:要讓受災鄉親感受到「感恩、尊重、愛」。每日早上9點與下午約3點,進入帳篷區域關懷,給予溫暖的陪伴。

沈思彤快速、具體提出了行動方針,讓陪伴在中華國小的慈濟志工,在語言與行動的方寸之間,有了圭臬。

夜幕低垂,夜露深重,花蓮市公所二十四小時輪值守候鄉親的工作人員,將收容中心內的燈光調暗,讓鄉親有個安心好眠。晚上10點慈濟的服務中心也暫時按下休息鍵,準備隔日一早,重新開啟震後重生服務的一天。(待續)

圖左 :現年八十五歲的慈濟志工彭勳君(左)走入中華國小,協助黃玉琪開設避難收容中心,並協助一切勤務。[攝影者:徐政裕]
圖右 :沈思彤在中華國小承擔窗口重責,她有條不紊的安排人力、溝通協調、叮嚀服務重點。[攝影者:徐睿憶]

圖左 :「0403花蓮地震災害關懷與應變中心」首次在靜思堂戶外成立。[攝影者:徐政裕]
圖右 :德澡師父期勉慈濟志工:「雖然我們像小螞蟻、螢火蟲般力量微小,但是只要大家集合眾人之力,對的事做就對了,仍然可以發揮大力量。」[攝影者:廖文聰]

圖左 :花蓮市公所蕭子蔚課長(站)看見慈濟志工心明快手的貼心守護災民,告訴黃玉琪(右三)——「慈濟是花蓮的守護神」。[攝影者:廖文聰]
圖右 :慈濟基金會在第一時間開設收容所,提供民眾避難安頓,包括知卡宣公園等地。[攝影者:廖文聰]

圖左 :黃玉琪(右一)說明福慧隔屏的材質是由寶特瓶回收製成的。[攝影者:薛崑城]
圖右 :「我的藥沒有拿出來!」一位住在震毀大樓的女士,肢體不斷抖動著說。在慈濟志工的陪伴、關懷、聆聽下,她安住慌亂的心。[攝影者:徐政裕]
圖左 :「我想沐浴、洗頭!」志工二話不說,推著輪椅到戶外淋浴間幫忙盥洗,回來後,更幫忙吹乾頭髮。[攝影者:楊旻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