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化解家業苦 全力投入漁村環保

化解家業苦 全力投入漁村環保

E-mail 列印
來自馬來西亞吉膽島漁村的陳秀蘭,於2001年加入慈濟會員;七年後,接受姊姊的女兒邀請而參加於吉隆坡舉行的義賣會。活動中,看到志工們合心合力在為活動付出,深受感 動。「我就跟姊姊的女兒說,以後有活動要通知我。」從此,秀蘭師姊積極參與慈濟活動。

◎漁村勤勸素

由於交通不方便,秀蘭會搭船前往吉膽島,資深師姊莊榮月(慈軒)會到碼頭去接她,再一同前往活動會場;同時,秀蘭也開始進行人間菩薩大招生,邀約鄰居參與「慈濟列車」。

2011年的浴佛大典,馬來西亞推動齋戒茹素運動,凡是要參加浴佛大典,人人必須茹素一百餐;但是,漁村的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必定有魚,因此要勸素是非常困難的。「有些人 參加兩、三年浴佛典禮都很歡喜,今年要大家茹素,其實是有困難的。」於是,陳秀蘭想到請志工從早餐開始,一天一餐素,就這樣慢慢推展;全村五千多人,她招募到七十多人參 與;一百餐之後,還是有很多人持續茹素。

身體一向不是很好的陳秀蘭,茹素之後卻每個月瘦了一公斤,先生因為擔心而反對,她也為了不想影響家人而煩惱;還好,莊榮月師姊送來較營養的食物,並教導她如何吃得營養。

◎克服家業苦

談起家庭生活,陳秀蘭紅了眼眶。因為先生患有憂鬱症,十多年來都沒有辦法上班,家庭的經濟重擔就落在秀蘭身上。她從事早餐生意,但是只有這樣也無法維持生活;於是她開始加 賣糕點,每天工作十多小時,而這也只是身體的勞累。先生的情緒不穩定,會說些恐嚇的話語:「妳看那邊有一條繩子,我是會……」精神上的磨難,讓她倍感委屈。

未接觸慈濟,陳秀蘭會埋怨先生。「我一個人要扛家計,又要陪著他,他還會做一些讓我不能忍受的事情;像他會半夜跑出去,因為怕他發生事情,我就要出去找人。」有一次深夜, 先生又跑出去了,秀蘭勸不回先生,生氣之下自己騎著腳踏車來到海邊想要一了百了。將車子停好,獨自走向海中,水漫漫從腳踝上升;忽然,空中浮現三個孩子的影像,最大的孩子 才國小五年級,秀蘭驚醒,想到自己身為母親的責任,孩子需要她。

後來參加慈濟,因為看到「行善行孝不能等」這句靜思語,陳秀蘭善用自己的良能,以回報父母恩;但,心中還是有苦。「我會想我這麼命苦遇到這樣的先生,後來聽到上人說這輩子 的業沒有還清,下輩子還要再來。上人講甘願還,可能還有打折扣;不甘願還,下輩子還有可能遇到這樣的事情。」

上人的著作、《慈濟》月刊陪伴著陳秀蘭,她慢慢學習不要再跟先起衝突,將先生傷害的話語,當作是菩薩的考驗。在陳秀蘭用心的引導下,先生在會在家裡幫忙分類、打理家務,讓 她安心做慈濟。

◎受證發大願

參與「2011年海外慈濟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陳秀蘭懺悔自己過去的習氣重,曾經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因此發願回到馬來西亞要更精進。

「漁村很髒亂,我發願要進行菩薩大招生,把環保站做得更好;而且我不是一個人,師兄師姊陪伴我,很幸福!」當地環保站於10月15日啟用,目前有十位灰衣志工。

陳秀蘭說:「縱使身邊的人都說大家的習慣已養成,而且漁村是有很多禁忌;但,看到臺灣志工在困難的環境下,還是這麼努力,所以我要學習他們難行能行,走入社區、積極淨化社 區。」
圖 : 陳秀蘭(中)的先生患有憂鬱症,十多年來都沒有辦法上班,家庭的經濟重擔就落在秀蘭身上。精神上的磨難,曾經讓她倍感委屈,但慈濟卻讓她找到心靈的依歸。[攝影者:梁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