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書緣與人緣 牽起另番人生路

書緣與人緣 牽起另番人生路

E-mail 列印
顧詩蘊在上海圖書館看到《岩松看臺灣》,透過作者拜訪花蓮靜思精舍,描述證嚴上人普天三無的胸襟,讓顧詩蘊心中充滿好奇。懷著這分心境,顧詩蘊上網蒐尋有關慈濟事,網友告 訴她可以到蘇州靜思書軒找答案。在身邊沒有慈濟人的環境下,顧詩蘊坐兩個多鐘頭的火車到蘇州,請了十幾本證嚴上人的書籍回家研讀,牽起這分與慈濟的因緣。

顧詩蘊(慈詠)1979年生,從小生長於上海。復旦大學教育學碩士畢業後,擔任小學教師。她從蘇州回來後,得知離家一個多鐘頭車程的上海慈濟分會有志工早會,可以天天聽上 人開示。從那時候起,顧詩蘊每天早起到上海分會參加志工早會,也開始參與社區的慈濟活動。

顧詩蘊看完由上海請購的上人書籍後,得知上海分會有一套法音流傳的上人經典系列,所以一有空就去分會看書。直到去年初,她深深感受光是看書還是不夠,開始參與培訓課程, 2011年受證。顧詩蘊她不知自己的資深師姊是誰,「因每位都會時時教導我,每個人都對我很照顧。尤其去年受證時回花蓮尋根,更讓我深信慈濟路是該用心走下去的。」

這次利用假期從6月14日即回到花蓮醫院當志工。第一次自己出國的顧詩蘊,獨自回到花蓮精舍,法親待她如親人般呵護照顧;20日北上到板橋志業園區參加全球四合一精進研 習。報到時,和隊友及隊輔一見如故,使她滿心歡喜:「和慈濟的師兄、師姊相處,不知為何好像已經認識很久沒有隔閡,真的就是家人一般。看到他們的言行舉止,以身示教的慈濟 精神,點滴都是我學習的地方。」顧詩蘊禁不住眼眶紅了起來。

前幾天顧詩蘊在花蓮看到精舍大殿就很好奇:「這麼精緻宏偉的建築物是誰建造的、怎麼建起來的?」今天上課時梁昌枝師兄述說精舍大殿的興建過程,她才了解背後原來是這麼多 人、這麼用心一起蓋起心靈的家:「「這樣的奉獻真的很感人。」

顧詩蘊現在是互愛的真善美負責人,同時也是訪視幹部。她表示,過去很多煩惱,是因為自己看事情的高度不夠高,不懂得單純看待事情。這次回來,有不同的體會,回去後碰到事情 應該會更有處理的智慧。

圖左 : 顧詩蘊在上海圖書館看到「岩松看台灣」,描述證嚴上人普天三無的胸襟,心中充滿好奇。於是到蘇州書軒,請了十幾本證嚴上人的書籍回家研讀,牽起這份與慈濟因緣。[攝影者:詹進德]
圖右 : 顧詩蘊(右)現在是互愛的真善美負責人,同時也是訪視幹部。[攝影者:陳明清]
圖 : 顧詩蘊(慈詠)1979年生,從小生長於上海。這次利用假期,獨自回到花蓮精舍做醫院志工,法親待她如親人般呵護照顧,令她回味。[攝影者:陳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