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成立日本人醫會 永不放棄

成立日本人醫會 永不放棄

E-mail 列印
「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來自日本的學員!」

當主持人在「2012年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開幕式大聲介紹時,來自十九國、五百三十五位學員除了用力鼓掌外,還努力搜尋身影。終於,找到了!人群中看到一位身型嬌小掛著 燦爛笑容、用力揮舞雙手的女學員,她就是日本團唯一學員,也是慈濟日本分會執行長張秀民。

◎ 最孤獨的人 獲得最多掌聲

「慈濟人就是這麼慈悲,總是給最孤獨的人最多的愛、最多的掌聲,讓我感到很溫暖。」就是這樣愛的掌聲給慈濟志工張秀民力量,當下她發願明年(2013年)至少要帶十個人回 來參加「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

其實在燦爛笑容的背後,張秀民的內心是五味雜陳的。談到這段經歷,張秀民哭到無法自抑。「為什麼別的國家可以回來上百人?為什麼日本只有我一個人?是我做得不夠好,是我沒 有盡力。」這樣的自責,讓一旁的志工也陪她流淚。其實,本來有三位日本醫護人員要同行,因為緊急事件而取消。

回來參加人醫會年會已是第五次了,談到上課心得,張秀民破涕為笑,她拿出寫得密密麻麻的筆記本,分享法喜。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花蓮慈濟醫院泌尿科主任郭漢崇醫師在「我和 我的慈濟夢」專題演講中,說到「對病人的照顧絕對要比你們做到的更多。」張秀民聽到這句話就猛掉淚,因為自己的先生也是醫生,真的需要好好反省自己是否有做到這樣。

還有聽到來自大陸福鼎醫院的學員分享個案,感到他們不只醫病也醫心,他們真的把慈濟人文落實到醫院了。「這些滿滿的心得與法喜,都要帶回去與大家分享,也是這次回來的使 命。」

今年人醫會年會主題是「傳統現代 變與不變」,張秀民認為這是在提醒自己不論在何時,愛與關懷都是不變的。人生是無常的,絕對會有變化,這是她對變的解釋。從傳統到現在的 改變,就醫療而言,技術會更好,人際關係也絕對會有變化。但無論是在那一個領域,唯一不變的就是「愛」。在慈濟來講「感恩•尊重•愛」這是永遠不會改變的,而且會持續下去 的。

◎ 心中永遠的「不變」

日本礙於許多體制的規定,例如已執業的醫師,是無法隨意參加其他所謂「會」的組織,所以十多年來日本慈濟人醫會一直停滯在籌備會狀態。同時人醫會有診療行為時,必須有專業 醫師的資格才行,所以必須有醫師提供執照才可以申請到資格。在日本要成立人醫會是有較多的限制,但張秀民告訴自已這不是不能做的藉口。她擬定日本成立人醫會要做的方向是, 為長者健康把關,幫他們測量血壓、血糖等等。再則多去關懷遊民,甚至去照顧沒有健保的人,也就是把愛送到最缺醫療照顧的角落去。

在日本要推人醫會會務,張秀民覺得最困難的是醫護人員的欠缺。現在也計劃若有因緣,會帶著日本的醫護人員,參加東南亞國家義診,讓他們見苦知福,有更多的感動,就能啟發更 多的愛心資源。對於日本成立人醫會一事,張秀民堅決地說「我不會放棄的!」

「做慈濟是我永不後悔的事,我要當上人的好弟子,慈濟就是我心中的淨土,做慈濟是我一生中最好的選擇!」這是張秀民心中的「不變」。

圖左 : 聽到各國學員的分享與發的宏願,讓張秀民很感動並值得學習,回去要與更多人分享。[攝影者:杜勝雄]
圖右 : 張秀民激動落淚地表示,慈濟人就是這麼慈悲,總是給最孤獨的人最多的愛、最多的掌聲,讓我感到很溫暖。[攝影者:杜勝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