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仁醫和仁術 薪傳也傳心

仁醫和仁術 薪傳也傳心

E-mail 列印
「杰拉華」颱風的暴風圈掃過臺灣東部海域,白色雲層在天氣圖上留下一道漂亮的弧形,哇!真好,也讓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2012年慈濟國際人醫會年會」今天(9/29) 進入第二天。由於昨晚下了一場雨,讓天氣變得涼爽許多。經過了一天的適應與學習,學員們在行進之間的一舉一動,更為整齊劃一。

◎ 當「辣椒」變成「甜椒」

「二十年來,很多事情已經改變,醫療環境崩壞……」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瑞騰以「傳承中的創新」為主題。他在慈濟醫院服務二十年了,現今的醫病關係,並不像外界報導的那般 緊繃,純粹是媒體選擇個案,再予擴大報導的緣故。他很擔心這樣的情勢,會造成未來醫學生的流失,或只想選擇比較沒有壓力的科別。

當投影畫面出現「佛心佛手茶」五個字時,馬上引來好奇。簡瑞騰找出了病因,再對症開刀,順利解除了十幾年來全身酸痛、心煩氣燥的痛苦,讓病人露出難得的笑容。身體恢復健康 後,她參加茶道班,還邀請簡醫師到她家喝「佛心佛手茶」。原本像「辣椒」一樣的性情,在身體康復後,連心理也變健康,和家人相處模式就從「辣椒」變成「甜椒」。

簡瑞騰告訴學員,醫師不只是救病,還要救心,除了發揮醫療專業,更要以佛陀問病的大慈悲心照顧病人。「我母親曾說過,我是生來要當救人的人。」他知道自己是有福報的人,才 能夠走上行醫之路,還有好老師的教誨。「守護生命、傳功夫」,這是老師對他的期望,他也把老師的話送給所有學員,「你的老師比我的老師更好,所以你一定要比我有更好的表 現。」

來自馬來西亞的蔡定成醫師表示,慈濟的醫療人文就是愛心、耐心和陪伴、關懷,這也是一種治療方式。大林慈濟醫院自開業以來,林俊龍執行長與前任簡守信院長不但以身作則,還 立下很好的典範。蔡定成是馬來西亞人醫會召集人,很鼓勵醫師們回臺取經,因為可以把好的、有用的經驗和更多人分享,人多力量就大,對推展會務也有很大的幫助。

◎ 那些年一起照顧的病人

現任花蓮慈濟醫院陳培榕副院長是花蓮慈院第一任院長杜詩綿的學生,跟著他來到慈濟醫院支援。二十年過去了,他也在花蓮落地生根;除了固定看診之外,還從事醫療學術研究工 作。耳鼻喉科對頭頸部病變的治療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口腔癌的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目標先求生存,再考慮恢復外觀與功能回復,這些都需要多科團隊的配合。

經過統計,在花蓮從事運輸、石材、水泥行業的勞工,有蠻高的機會罹患口腔癌,所以防治宣導與口腔癌篩檢是慈院的工作重點。社會上普遍推動戒煙與戒酒,較少著墨於戒檳榔,基 於預防重於治療,花蓮慈院的社區中心也正在推廣戒檳班。「對病人要做終身追蹤」,陳培榕強調,身心靈的協助愈早介入愈好。

從早年杜教授與許教授的醫術傳承,現在的年輕醫師對這種手術都非常純熟。陳培榕表示,目前慈濟醫院耳鼻喉科臨床的口碑已傳到臺灣西部,有人會「盤山過嶺」來求診。很多早期 的病人現在都很健康,在半年舉辦一次的病友會上,同時以志工和病友的身分,見證慈濟醫療團隊的用心與專業。

慈院的學術研究與模擬手術的精進研究廣受好評,很多的口腔癌病人需要服務。在傳承與醫療技術精進的同時,陳培榕期望在慈濟人文的「立體琉璃同心圓」中心觀念下,能夠造福花 東地區,甚至全國的口腔癌病患。

◎ 感恩是共同的語言

上午十點的模擬手術現場連線,由花蓮慈濟醫院婦科研究部主任朱堂元主持,邀請了長庚醫院婦產科主任龔福財參加,在慈濟大學模擬手術現場的是花蓮慈院婦科主任丁大清,三個人 在實體操作過程中,負責講解、說明。

龔主任說,這次與丁大清醫師一起參加人醫會年會,主要是分享內視鏡微創的專業醫療技術,配合這一場婦科模擬手術做連線。兩人也一起到大體老師莊惠櫻的家裡拜訪,他發覺慈濟 有獨特的醫療人文,很值得探討與了解,他希望藉這次的年會,可以深入慈濟世界,有一天也能成為慈濟人。

來自印尼的SRI YUNI醫師說,動手術,本來就有危險性,因為人命關天,如果在大體老師身上動刀,出錯的壓力不至於那麼大。她對慈濟人尊重大體的方式很感動,就像對待 活著的人一樣,也要將慈濟的醫療人文,帶回去與同學、同事分享。

SRI YUNI 說:「她也想捐大體,不過因為信奉回教,要取得家人的同意才行。」除了專業,她還學到一句國語與大家道「感恩」,她覺得這裡沒有宗教之分,好像回到家裡 那般溫馨。在這裡,縱使語言不同,每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手勢、一句共同的語言,就是雙手合十說感恩。

◎ 顯微手術裡的大世界

長庚大學醫學院的魏福全院長以「顯微重建手術的專業技術和臨床應用」做專題分享。他是顯微手術的權威,喜歡和團隊一起分享成就,創新的顯微重建手術,創造出500年來的醫 學奇蹟,也培育出多位很有名氣的醫師。

一位五歲的小孩,因家裡的一次爆炸事故,十根指頭全被截斷,經過顯微重建手術後,成功接合,雖然沒有原來的漂亮,但功能全部回來了,可以拿東西、吃飯。他說這是十指截斷以 五腳趾接合的案例,若沒有顯微手術的重建,這孩子的未來很辛苦,所以一次成功的手術,可以救回一個人的人生。

他也告訴學員,做為一個醫療人員,病人的利益最重要,也就是證嚴上人的人本精神。專業發展也很重要,這樣才能提供病患更好的醫療品質。而醫護人員本身的生活品質也很重要, 因為他們往往重視於專業發展而乎略了生活品質,但生活品質良好,健康才能顧得到,家庭可以更完整,專業才更能發揮,他期待學員可將三者做「等值」的提升。

◎緣淺 緣續 縁深

小兒科醫師林玉英來自臺灣彰化,第一次參加人醫年會,十幾年前她就到過花蓮,也見過上人,卻因忙於事業與家業,沒能把握這分因緣,直到921地震那一年(1999年),才 又和慈濟接上線。她的先生已參加慈誠培訓,也很鼓勵她參加這次人醫年會。

來了之後林玉英才發現,慈濟的變化很大,如環保、國際賑災、醫療等,已不是十幾年前印象中的樣子了,很感動。尤其看到大體老師的解剖手術,更令她震撼,無語良師的精神非常 了不起,慈濟能推動模擬手術,進而帶動台灣的醫學教育,貢獻非常多。

第二次參加人醫會年會的柯玉玲是馬來西亞人,因為來臺求學,目前在東港輔英醫院小兒科當主治醫師,她覺得健保制度已有很充足的醫療,人醫會需要提供的部分其實不多。

柯玉玲因為看大愛臺而認識慈濟,後來受邀參加讀書會,她率直地回答:「念經的我不去。」「這個讀書會不教人念經,而是教人如何做好人。」她覺得很特別,就參加了。雖然聽不 太懂臺語,但覺得心情很平靜,也就一直持續下來,也因此與慈濟結了更深的緣。

在醫院裡,她發現塑膠袋因為不值錢,根本沒人要回收,相當可惜,便由自己的科別做起,「一張張摺疊整齊,收集一大袋卻只賣了台幣十塊錢……」,說到這她眼眶泛紅,因為不捨 上人推動這麼辛苦又不值錢的環保。

因為體認上人的理念「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就要為這塊土地付出」,現在她將環保推動到醫院裡的各科室,並參加見習培訓,還發願要捐榮董。

◎法水滌心垢

延續去年「法譬如水」經藏演繹的因緣,這次人醫年會,特別規劃連續三天,每天三十分鐘「法譬如水──煩惱意業生」的課程,由慈濟志工李秋月擔任課程的導讀人。

從影片開端,內容包含「戰爭、飢饉、可愛的孩童、愛的擁抱」等,在冷酷與溫馨之間,開展人心反應的思緒。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時常會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因此如何安住內心, 是避免煩惱的不二法門。

李秋月表示,課程做這樣的設計,是希望大醫王和白衣大士們,能夠認識煩惱都由內心而生的道理。為了生動課程內容,特別加入「妙音」演繹,就是希望讓學員了解,傳統的經文也 可以和肢體相結合,呈現出來會更美,更讓人印象深刻。

偈文雖經過改編,但有些文字仍不易了解,加上有的學員聽不懂國語,剛開始會顯得很怯生,甚至手忙腳亂,慢慢地,他們也逐漸產生了好奇心。不久,只見臺下一片人手幌動,雖然 談不上整齊畫一,但也與臺上五位妙音種子能夠相互輝映。

第二天的課程中,特別加入「菩薩大招生」這一項,目的是希望除了學到醫學的專業之外,他們也能學到慈濟的人文,回去之後,能在社區落實慈濟大愛精神,讓這顆美善的菩提種子 發芽、生根。

◎醫療專業 精益求精

下午的課程是專題研討,共分成牙科、護理以及醫師醫療三項專題。牙科由黃銘傑主任、沈一慶主任、廖敬興醫師分別就植牙和根管治療的專業分享;廖敬興醫師分享美國人醫會海外 義診的點滴。

馬來西亞的蔡雪棻是牙醫師,第一次來台灣參加人醫年會。過去脾氣不好,加上不耐煩,說話很容易大聲。看了大愛電視台後,發現證嚴上人說話慢慢的、輕輕的,卻很有說服力;反 觀自己的行為舉止,她感到很慚愧,下決心改變。

這次出門,孩子問她:「你為什麼要到那麼遠的地方去?要去學什麼呀?」她回答說:「要去學做好人!」先生也說:「你放心去,孩子我會照顧好,不用擔心。」孩子和先生是她參 與慈濟的最佳後盾。

在醫師醫療專題課程中,鄭啟清教授分享中醫的變與不變、美國西雅圖人醫會的林文恕教授分享過氧化與傳統中醫陰陽平衡、台中慈院副院長王人樹分享創造新醫學。

來自中國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的許曉英,是位推拿針灸醫師。從網路、電視看到慈濟醫院的醫師對病人真誠的關愛,那種「視病如親」的精神讓他非常感動。兩天來,最大的收穫是改 變了行醫觀念。只要再加強「復健、針灸」的專業領域,「一定會成為良醫的。」他自我期許。

◎生死和護理之間

「怎麼知道孩子有吃到?有吃飽?停了就表示不吃了,就像大人一樣,吃飽就放下碗筷,有很多媽媽很焦慮喔!所以我們就要告訴媽媽,如果小朋友有吃到,他應該是張大嘴,深而慢 地吸約三、四次,吃飽了口腔有一個吞嚥聲……」慈濟技術學院副教授王淑芳在護理專題研討課程中,一個吞口水的聲音,引來學員哄堂大笑。

這堂護理專題以生與死來探討護理人員與病患間的關係,她透過自

圖左 : 簡瑞騰醫師告訴學員,醫師不只是救病,還要救心,除了發揮醫療專業,更要以佛陀問病的大慈悲心照顧病人。[攝影者:呂秀芳]
圖右 : 來自印尼的SRI YUNI醫師說,動手術,本來就有危險性,因為人命關天,如果在大體老師身上動刀,出錯的壓力不至於那麼大。[攝影者:唐江湖]

圖左 : TIME時代週刊總編輯譚崇翰〈Zoher Abdoolcarim〉(右)和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主任(左)對談。[攝影者:唐江湖]
圖右 : 長庚大學醫學院的魏福全院長以「顯微重建手術的專業技術和臨床應用」做專題分享。[攝影者:唐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