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9月2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微渧伴遊子 長情輕揚拂三重

微渧伴遊子 長情輕揚拂三重

E-mail 列印
2012年11月29日是「2012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二梯三重場次正式開營的日子,四百零一位學員從昨天傍晚開始,就已經飛過千山萬水,陸續在雨露洗滌 下前來報到,正式開啟了這次培訓研習的序幕。

今天(11/29)的慈濟三重志業園區,從清晨就充滿道氣。右肩背背包,走路轉直角,在福慧廳整隊,大聲唱誦佛號進入齋堂,隊伍行進整齊,唱誦聲音宏亮,整個靜思堂顯得莊 嚴肅穆、道氣十足。

《水懺》樂音布敷勞燕心扉,〈無量法門〉牽起綿綿長情,在這細雨輕輕灑落之際,「回首當年」那段竹筒歲月,在「長情大愛」的牽引中,學習「學佛行儀」的慈濟人文,並且透過 力行「靜思勤行道」的方式,實踐「靜思法脈、慈濟宗門」。

連日的陰雨綿綿滋潤大地,無盡的大地生生不息,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在「竹筒歲月」的記憶中,慈濟的因緣和歷史,也將繼續不斷綿延與發展下去……

◎開營──在那稱為「靜思精舍」的地方

微渧先墮,法音迴盪,清晨的慈濟三重園區,講經堂菩薩雲集。司儀施惠娟探問大家「會不會累?」得到「不累!」的整齊回答聲。司儀則進一步闡釋,大家之所以不累,乃是一方面 是「心生歡喜」,另一方面則是「回家的感覺真好!」

「回家」,好貼切的名詞,雖然這次的培訓學員,來自六個不同的國家,但是這些學員卻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心叫做「大愛」,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慈濟」,也有一個共同的心靈故鄉 ──在臺灣的花蓮,那稱為「靜思精舍」的地方。

這次回到三重靜思堂的國家,包含紐西蘭、澳大利亞、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六個國家,總計學員為四百零一人,其中以馬來西亞的二百八十九人最多,其次為新加坡的六 十三人,再次為泰國的二十二人,其他則為澳大利亞的十二人、越南的十一人、以及紐西蘭的三人。只是慈濟志工的人數卻為四百零九人,比學員稍多,真正做到了「一比一」的高品 質服務。

靜思精舍德懷師父勉勵在場的新發意菩薩,要「內修清靜心、外行菩薩道」,用清靜的大愛,付出無所求,做個正信正念的佛門弟子。並且要將心安住,投入在慈濟志業之中,只是在 付出當中,要有「苦集滅道」的知命、「見苦知福」的自我警惕。

慈濟宗門就是要「見苦知福」,因為要走入人群之中,在暗角真正了解人間的疾苦。在「苦集滅道」中,沒有真正地去實踐,是無法真正了解的。受證是行菩薩道的開始,因此慈濟人 必須要「修道養德」,在「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之中涵養修持。

◎回首當年──因為不捨 所以流淚

在「開營典禮」之後,緊接著由靜思精舍德宣師父分享「回首當年──竹筒歲月」,細說早期證嚴上人修行的點滴困境。

「克難慈濟功德會」是從早期精舍常住師父,用一針一線做二十一種手工而逐漸建立起來的;而靜思精舍的演變,也從第一期工程到第十四期工程,每一期工程都有它的好因好緣。

精舍曾經因颱風過境,把整個屋頂破壞,導致不能遮風避雨,經過精舍師父全部出動整修,原本預計要三天才可拆卸完成,沒想到竟然在短短的一天內,就把屋頂全拆卸完。真是小螞 蟻團結的力量真大啊,人是有無限的可能。

來自馬來西亞的關耀銘,今年陪著爸爸關錫強一起回來受證。而媽媽則剛於去年(2011年)受證。有關「竹筒歲月」的故事,關耀銘從電視上早已略知一點,今天聽完德宣師父介 紹「竹筒歲月」和精舍克難的精神後,他內心非常感動,也深深覺得不忍,於是毫不考慮地說出「很克難」這三個字後,就忍不住地流下淚水,並且久久說不出話來。而當他接著再說 出一句「很不捨師父」時,更是掩面哽咽抽搐了好一會兒。

「師父們一路走過來,真是艱辛啊!」關耀銘認為證嚴上人期許「人間菩薩大招生」,身為年輕人的他,就應該出來帶動社區,不要讓資深志工這麼辛苦,他回馬來西亞後,會積極地 挑起如來家業。

◎長情大愛──共同蓋心靈的家

為了讓所有學員對「靜思精舍」先有個初步了解,開營後的第二節課,就邀請到大愛劇場《幸福的青鳥》主角慈濟志工梁昌枝,與現場的四百零一位海外志工,分享《長情大愛──蓋 心靈的家》。他從事三十幾年營建工程的梁昌枝,參與了四川地震災後的建設,與花蓮靜思精舍的擴建工程。

為了打造一座能屹立千年、永久說法的建築,證嚴上人不僅思慮縝密,並堅持「自己的家自己蓋」,所需經費完全由精舍師父籌措,絕不接受募集,如此自然帶給營建團隊許多難題、 考驗;但是身為證嚴上人的弟子,應該為證嚴上人分憂解勞,弟子們堅毅不拔、難行能行。

來自馬來西亞的李俞伶,年前曾聽聞證嚴上人提及興建精舍主堂工程繁雜艱難,與興建的因緣,當時就很震撼,但是她卻從來沒有思考過,原來這些建築不僅只是建築,而是在現身說 法,所以她想要更深入了解。

◎學佛行儀──法脈相傳威儀重 靜思行道不忘形

慈濟人之美,美在整齊,美在行禮如儀,人人互稱「師兄、師姊」,處處展現法親道氣,既然靜思法脈要相傳,則〈十誡〉不能忘,形象不能放緃。

海外學員平時行禮如儀,令人讚嘆,而德宣師父仍再次驗收學員問訊頂禮的姿勢。一次次的示範,但講經堂的蓮花椅卻總在跪拜之際,響聲四起。原來站起來大家都不小心碰到,才會 碰撞聲不斷,即使大家都戰戰兢兢,卻仍然無法盡善盡美。

來自馬來西亞的楊小云表示,自己看到師父就很緊張,手腳一發抖,動作就做不好,她只給自己打六十五分。這次她第二次回臺灣,第一次參加四合一營隊,就已經學習過,在社區也 常常精進,但是今天的表現連她自己都覺得不滿意。

◎靜思法脈──在自力更生中建構

德晗師父、德江師父以及慈濟志工葉金標,分享著靜思勤行道,認為只要是對的事就要積極去開創。只是好因緣未盡心盡力之前,請不要隨便說「隨緣」。

德晗師父認為上人的心願在哪裡,弟子就要立願在哪裡。他特地分享研發製作香積飯過程的甘苦談。「香積飯」是由慈濟靜思精舍師父集思廣益,用盡很多方法研發出來的。它特色是 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提供免洗免煮且兼有營養的多種口味香積飯套餐。

研發過程也是一種修行,研發這麼多靜思食品,一切成就來自信、願、行用生命替換,生活中克勤,相信上人所說身體力行於生活中克服一切,完成上人所願法脈精神,自力更生不是 口號,勤耕福田是做出來的。

德江師父分享清淡飲食,廚房烹調以三德六味來處理食材,靜思法脈精神就是克勤、克儉,學員們無不頻頻點頭認同。

葉金標認為田園工作是非常粗重的,以耕作為農來維持修行者的道糧,此項艱辛的工作,不是一般人皆能做得來的,但是師父們卻是甘願做、歡喜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成了 精舍的精神精髓。

靜思法脈就是要自力更生,靜思精舍的生活,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是一樣。一顆菩提種子,生出無量菩提,珍惜這有形的道場以及得來不易的無形法髓,讓海內外無論菩提樹 生長在何方,都有著一條共同的慈濟法脈相連貫……

圖左 : 關耀銘能和父親一起受證,非常興奮,也很感恩爸媽讓他無心插柳,接引他們一起走入慈濟,讓父母的後半輩人生,過得更豐富更有意義。[攝影者:陳冠賢]
圖右 : 用完早餐後,全體學員在隊輔的帶領下在福慧室整隊準備念佛進入講經堂。[攝影者:洪如澤]

圖左 : 開營之後第一堂課是德宣師父回首當年竹筒歲月。[攝影者:洪如澤]
圖右 : 來自馬來西亞的楊小云,自己看到師父就很緊張,手腳一發抖,動作就做不好,她只給自己打六十五分。[攝影者:林郁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