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人生際遇順暢 感恩心回饋

人生際遇順暢 感恩心回饋

E-mail 列印
在美國中文學校服務十幾年的譚建武, 感恩人生際遇都很順暢,當受邀約參加早餐發放,想到上人說:「手心向下助人是一種幸福。」、「腳踏別人的土地,要回饋給別人。」他毫 無猶豫答應參與。

「兩年前與家人談起要參加培訓受證,家人問我確定嗎?」他很篤定地表示,這次回來授證心是確定的。

◎廣傳慈濟人文 傳頌中華文化

譚建武第一次知道慈濟是在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學校發起募款。朋友建議錢捐給慈濟,當時並沒有聽過慈濟,後來由校長那裡陸續得知慈濟的事蹟;也因為載小孩參加慈濟辦的樂 器表演活動,及女兒到人文學校當助教之因,慢慢地接觸慈濟,更深入了解慈濟所做的一切。

華府是一般人不想進去的地方,因為那裡治安不好。參與發放後,接女兒回家的路上,很感動地跟女兒說:「當走在路上時,街友會跟我說上帝保佑你。」雖事隔已久,提及此事仍感 動得說不出話來。

在中文學校服務十幾年的譚建武,之前對人文學校一直很好奇,覺得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學校,因為人文學校不只是在傳承中華語文、文化,也在傳承中華最精髓的道德與人格教育。

後來有機緣參與人文學校行政工作,帶著戰戰兢兢履任。目前擔任人文學校副校長,也兼任輔導處負責聯繫家長參與校務。家長參與校務,學生直接受惠,這是一個善的循環。長期在 中文學校,看到小孩受到中華文化的薰陶下,價值觀與一般學校吸食大麻的小孩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建武最大的成就。

他希望把中文學校變成主流學校,人文學校在美國也有發芽的跡象。例如其他學校會邀請慈濟人文學校老師去教學。他說:「期望與其他人文學校合作,將來會有很多的美國人來上我 們的人文課程。」小孩子接受多少,不是馬上就可以看出改變。等到他們長大後,才可以看得出來成果,這是相當有意義的事。

「兩年前與家人談起要參加培訓受證,家人問我確定嗎?」這次回來授證心是確定的,因為從靜思語開始,讓他學習到不同以往的思維方式,體會到人生的價值、人生的目標,甚至對 社會的責任。他表示,不穿制服,隨時可以走出慈濟大門;穿上制服,更代表慈濟,讓慈濟以他為榮。

◎萬緣放下 不祈求奇蹟

自小生長在單親家庭,侯上敏個性堅強,而且自視很高,總是得理不饒人。曾經因為有人搶先停了車位,她花三個鐘頭與他爭一個公道。1996年,侯上敏已隨喜做慈濟;因為她覺 得只要時候到了,就可以馬上進入狀況。

2009年12月侯上敏罹患卵巢癌,與病魔奮鬥的那一年,她閱讀了很多書籍,包含證嚴上人的著作,她發現自己浪費生命,有很多想要完成的事還沒有做,於是她決定參加見習、 委員培訓。

她開始積極做慈濟,足跡踏遍北加州。心境也隨著深入慈濟人文而改變,若再有人跟她爭車位,侯上敏會面帶微笑說:「您請!您請先!」

見習、培訓一路順暢。但是厄運緊緊相隨,就在回臺灣參與授證前,醫生竟然宣布她癌症第三次復發。她告訴醫生:「我有更急著要完成的事,我得要回臺灣一趟,明年見!」

她向醫生說:「我確知需要奇蹟,但絕不是做化療。」其實侯上敏不是真的要找奇蹟,因為她甚麼都已經放下,慈濟真的讓她徹徹底底改變了。

◎對上人信服得五體投地

林克二十歲以前是天主教徒,沒有任何宗教信仰,尤其對佛教更是嗤之以鼻。誤以為佛教就是拜拜、求神問卜的宗教。

1980年全家移居美國,在阿拉斯加賭城的大型餐廳工作,專門負責大型餐會的規劃,曾經辦過八千多人的聚會。慈濟志工向林克的太太募大林慈濟醫院興建基金,因而成為慈濟會 員。後來岳母生病,很多慈濟志工到家裡關懷,林克說:「他們沒說任何傳教的話,讓我很感動。」

在美國當地舉辦921募款音樂會,林克很會唱歌,慈濟志工邀約他參加,之後又隨著志工到老人院關懷,漸漸深入慈濟志業。林克於2005年受證慈誠,去年培訓委員,因公司不 方便請假,錯失回來臺授證。今年再培訓,他覺得收穫更多。聆聽常住師父授課,對靜思精舍生活更了解,林克對上人信服得五體投地。

林克在美國負責陪伴慈青,每週五在學校有社團活動,一年二次的愛灑活動、每年二次淨灘活動、到家暴中心收容所關懷小孩、到盲人中心做服務,幫助遊民取得愛心糧食,免除孩子 週六、週日挨餓的困境等,已持續六年了。

林克計畫未來帶動慈青到校園,為弱勢孩子做愛心課輔。等幾年退休之後,將邀約志同道合的朋友到貴州雲林培訓教育人才,改善偏遠地區師資缺乏的現象。

◎行善行孝融合在家庭

馮柏齡及孩子們與父母及岳父母孩子同居一處,三代同堂其樂融融,在先進的美國社會,還能擁有家庭倫理的歡樂,讓蘇東昌非常感動,一路相陪回臺。

蘇東昌說:「柏齡雖是華人,但從小在美國成長,僅能以英語溝通,現在做慈濟努力學華語!」

馮柏齡的岳母是休士頓委員劉路平,平時由岳母的分享,對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略有所聞。祖父母、妻子也都是佛教徒,對佛教真義有所體悟。他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聞 聲救苦,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慈濟人間路是他所認知的菩薩道,和自己以前所認識的佛教自修是不同的。」

蘇東昌對馮柏齡讚賞有加:「柏齡來臺前一星期,特地前往澳洲探視祖母,為老人家清理住家環境,將行善、行孝融合在家庭中。」

馮柏齡說:「第一次來到臺灣,如回到家中的溫馨感覺。」他談及培訓過程平順沒有困難。正逢工作轉換期間,妻子女兒非常支持,又有岳母幫忙照顧女兒。事業、家業、志業都在圓 滿的祝福中,讓他無憂踏上授證之路。

他希望找到一個方式,跨越語言的障礙,接引更多的英語人士。希望能夠幫助印尼的族群,輔導更多的年輕學子。

圖左 : 譚建武(右)表示,穿上制服代表慈濟,要讓慈濟以他為榮。[攝影者:黃銘村]
圖右 : 馮柏齡(右)希望找到一個方式,跨越語言的障礙,接引更多的英語人士。希望能夠幫助印尼的族群,輔導更多的年輕學子。[攝影者:黃銘村]

圖左 : 2009年12月侯上敏罹患卵巢癌。她閱讀證嚴上人的著作,發現自己浪費生命,有很多想要完成的事還沒有做,於是她決定參加見習、委員培訓。[攝影者:張進和]
圖右 : 林克計畫未來帶動慈青到校園,為弱勢孩子做愛心課輔。等退休之後,將邀約志同道合的朋友到貴州培訓教育人才,提升偏遠地區師資缺乏的現象。[攝影者: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