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腳踩南非地 菩薩招生回饋

腳踩南非地 菩薩招生回饋

E-mail 列印
『我是為了幫助你們的人,還引起你們的誤會,我不要做了!』」 來自南非哈雷史密斯的第一位慈濟受證委員高淑惠,第一次在當地訪視,就受到其中之一群政府黨派的阻擾,而起了煩惱心。

德本的臺商慈濟人會帶一群當地慈青,一個月約一到兩次到去中國商城去愛灑,送他們靜思語卡片,去和他們互動聊聊天。

這樣的模式,也在其他地區如雷地史密斯(Ladysmith),以同樣方式帶動起同是姊妹城市的哈雷史密斯(Harrismith)。

經營成衣廠的,住在哈雷史密斯的高淑惠,就是在2007年,有一次假日和女兒及友人到雷地史密斯去逛街,在中國城一家商店裡看到一個「竹筒」,她很興奮。

「我認得『它』,因為我回臺灣時聽人說過,也在電視上看過。」

於是高淑惠就與店裡的慈濟人結下了緣,而每年到雷地史密斯去參加發放和浴佛。後來,當時的執行長施鴻祺就鼓勵她,也可以在她的居住地作訪視和發放。她也欣然接受,先讓公司 的本地員工,先從他們的族群中去調查,了解當地貧窮的戶數,然後由員工帶隊一一地去做居家關懷。

剛開始,去作家訪,拍照時,受到當地不同政府黨派的關懷,硬要他們將照片刪除,還約到警察局去談判,她當時好挫折,本想就此作罷。

後來經過溝通,那一群人才了解慈濟人是付出無所求,不會因此向政府領取任何補助金之類的事,而停息了一場誤會。

就這樣,他們在施鴻祺等資深慈濟人陪伴引導下,先從一百戶開始發放起,到了2012年,以僅有的三位志工(高淑惠和先生譚得輝,林志偉)人力,招來印度人、白人、緬甸人、 臺商和中國人等,有的負責開車,有的負責香積、茶水、搬運等,克難式地已圓滿了一天兩場,五百戶的發放任務。

身為哈雷史密斯第一顆種子,高淑惠最大的心願就是帶回她這顆種子,去召集更多的志工來走入慈濟門,承擔更多的慈濟事。

同樣是來自南非的慈濟志工陳月桂、吳姿蓉,回到臺灣接受上人授證,如一家人般在心靈故鄉相會,如他鄉遇故知,談到南非慈濟志業,每人都很珍惜這難得的因緣,發願回到自己的 居住地,好好地人間菩薩招生,帶動更多華人與本土志工來投入。

◎ 陪伴本土志工 全家奉獻心力

說到南非本土志工,很令華人感動。「這些本土志工真的很不簡單,他們都做得比我們好!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好多。」一路陪伴德本本土志工回臺受證的廖玫玲說。

尤其是,本土志工受證已經有四十位,比華人還多。因為近來南非的治安愈來愈差,很多臺灣人因為孩子已經長大,而搬回臺灣定居。

1991年廖玫玲到南非德本時,臺灣人大概有四百多戶,現在已經低於一百以下,反而是中國大陸是整批的外移到南非。近來發生的很多大搶劫槍殺案子,幾乎都在中國大陸做現金 交易的商城。

說到治安,2012年因為總統選舉,監獄的人被放了出來,近半年來約堡等幾個大的城市,治安都很不好,他們到很多中國城去掠奪財物,被殺或傷的華人很多。

所以華人慈濟志工,一直希望招募更多的本土志工來為當地付出,他們自有一套方便法則。「我們在南非愛灑,都是靠影片,因為當我們關懷孤兒或愛滋病患時,會做『三合一』紀 錄,讓本土志工從『螢幕』中了解有一個團體叫『慈濟』、『上人』和『慈濟』的一點淵源,然後告訴他們,目前慈濟在國際上做了多少國際賑災等等。」廖玫玲說。

當本土志工在電視螢幕上看到熟悉的身影現身在膚慰、探視病患、照顧孤兒時,都會非常非常的感動,他們會覺得這一群「白種外國人」(本土志工稱華人),竟然可以跟他們一起到 鄉下膚慰自己的同胞而也投入。

「就因為這樣,每走到一個點,就啟發一些當地人,一群一群的本土志工就這樣被帶出來做,彼此都會互相關懷,展現愛心。」

祖魯族心地很好,也有一個很好的習慣,當他們家裡有得吃時,會讓左右鄰居一起來吃,所以很容易地就會在當地承擔起照顧孤兒煮熱食的工作,「雖然他們很窮,但他們會認為: 『就算我有一碗飯,也要大家一起吃!』」

廖玫玲最感動的就是,比如葛蕾蒂絲是德本的第一粒慈濟種子,已經走遍至每一個角落,到每一個點去作訪視、居家關懷,或是帶新志工,和陪伴那些已經出來做的志工。

本土志工有很艱辛的過去,內心的怨恨很深,可是當他們接觸到慈濟後,資深的本土志工就會跟他們分享慈濟,把他們帶出來後,再去訪視更苦難的族人,讓他們知道,還有人比他們 生活更苦。

「她們爬著高山,走著顛簸的山路去訪貧,一路唱著歌,都沒喊過一個『累』字,而且是不間斷地,有一群人輪流探訪他們的族人和為愛滋病患者打掃與沐浴。」來自普勒多利亞 (Pretoria)的吳姿蓉,非常讚歎黑人菩薩。

「他們很單純,很容易聽進上人的法,所以很快地能放下心中的苦。」廖玫玲說。

大家都很不捨的就是:「他們比我們窮很多,我們吃一頓飯對於他們來說,可能可以吃好幾天,可是他們真的做得比我們好很多,真的不容易。」

來自臺灣土城,到南非從事成衣生意的廖玫玲,也攜帶小女兒黃淳瑞一起同行,一路上陪伴南非本土志工六人,黃淳瑞協助英文翻譯,再讓慈布和葛蕾蒂絲翻譯為祖魯族語,為臺灣志 工們分擔工作,讓大家都讚歎不斷。

廖玫玲是因為兩位兒子黃淳楷、黃淳松的認真做慈濟,長大後,他們體貼母親的辛苦,要她放下事業,跟隨著一起投入,為南非苦難蒼生牽起慈濟情,成為一個快樂的慈濟家庭。

圖左 : 廖玫玲(左)是因為兩位兒子黃淳楷、黃淳松的認真做慈濟,要她放下事業,跟隨著一起投入,為南非苦難蒼生牽起慈濟情,成為一個快樂的慈濟家庭。[攝影者:林美蓉]
圖右 : 身為哈雷史密斯第一顆種子,高淑惠最大的心願就是帶回她這顆種子,去召集更多的志工來走入慈濟門,承擔更多的慈濟事。[攝影者:簡宏正 ]

圖左 : 南非德本慈青黃淳瑞(左)擔任英語直譯,再由南非本土志工翻譯成祖魯語。[攝影者:潘常光]
圖右 : 南非本土志工無時無刻如規如儀,令人讚嘆。[攝影者:陳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