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放下身段 泰教授會說感恩

放下身段 泰教授會說感恩

E-mail 列印
「看到慈濟大愛精神,和證嚴上人『說我所做,做我所說』,把佛陀的教義真正落實在人間,這就是我要找的真正學佛之路。」

來自泰國的許希哲,今年(2012年)五十五歲。三歲就跟著奶奶誦經、念佛;三十五歲的時候,了解佛法的教義。但是,在2010年參訪花蓮靜思精舍後,改變他的人生。

◎克服語言用心聽 放下身段道感恩

2012年11月30日初冬,煙雨濛濛的新北市,慈濟三重志業區204教室裡,正與板橋靜思堂連線。從泰國歸來參加「2012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的許希哲 (SERMPONG KUNAWONG )正用心地聽著每一堂課。聽不懂華語,靠著旁邊的慈濟志工黃紹光翻譯,謙卑的許希哲,仍捧著筆記本,努力地記下講師分享的每一句話 語。

時間被豐富的課程佔滿,像許多歸來的海外家人一樣,許希哲臉上絲毫沒有倦容,即使是透過翻譯,手上握著的筆,仍把筆記本寫得好滿好滿:「時時在造福,時時都增長智慧」、 「因為是『做中得歡喜』,碰到問題『善解中就得智慧』」、「先有法喜、心才會靜下來,遇到任何問題,就能夠從中去思考、解決,這就是增長智慧。」

在大學當講師、助教的許希哲,或許是因為職業的關係,總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很難開口去向人說「謝謝」、「感恩」,在家的他更是「大男人主義」。對很多事情,許希哲總是毫無 自信、害怕去承擔。他感覺到自己即將接受證嚴上人的授證,做慈濟還是不夠精進。

這次回來臺灣參加海外培訓研習會,看到每位慈濟志工彷彿將生命都投入慈濟,對海外家人熱情歡迎、溫馨地的接待。知心相契時間,彼此相互分享,感覺好像每個人都是典範。

有張靜思語「改變別人,要先改變自己。」「我要改變自己的習氣,回泰國後,要先向太太說『感恩』。」許希哲期許自己試著用溝通的方式和家人互動,讓家人也能認同他、然後將 家人度進慈濟來。

◎水患發放體人文 充滿能量大招生

回想去年(2011年)泰國發生大水患,慈濟人煮熱食、送熱食的畫面,許希哲當時的感動至今仍深深留在腦海裡。水患之前,許希哲向人家介紹慈濟的時候,都會說到發放時,慈 濟人是恭敬地彎腰九十度鞠躬、雙手捧著便當給災民,還要說「感恩」。「水患發生後,之前只是分享人家的發放經驗,沒想到我居然『身歷其中』。」

「這樣重大的災難發生,救災工作的重擔讓人感到沉重的壓力。但是—看到災民的笑容,我真的感到很安心,沉重的負擔也很值得。」許希哲說。

「沒有人要的東西,可以賣錢耶!」這是許希哲剛開始做環保的動機。於是,借用社區活動中心當環保點,民眾把家裡可以回收的物資,,都拿來這邊回收,每週一次。「雖然賣的金 額少,但是可以做學校醫院的建院基金」。

越投入就越深入,許希哲漸漸地感受到,原來自己在無形當中,也製造了許多垃圾。現在的他是位「環保教授」,只要地上有垃圾,隨時放下身段、彎下身撿起來。

「做環保可以讓我們變得有慈悲心,疼惜每一個物資,延長物命。」其實做環保,許希哲許下一個更大的願望,他希望未來蓋好的醫院,是像花蓮慈濟醫院那樣,有證嚴上人的法、慈 濟的精神,以及帶給病患歡喜與溫暖的醫院志工群。

泰國位在東南亞中心位置,如果鄰近國家有災難發生,它可以迅速支援。然而泰國人對臺灣的佛教印象是「吃素」,泰國是小乘佛教興盛的地方,想在泰國推動素食,有它的困難度。 在泰國要推動慈濟會務,還有一個障礙是語言,泰國人大多不認識華語。即使如此,泰國慈濟志工仍積極「人間菩薩大招生」。

「未來也許會有很多像慈濟一樣的團體,但是如果沒有『靜思法脈』,就學不到慈濟的精神。」曾經泰國有媒體來採訪慈濟、許希哲認識的幾位法師也曾到花蓮參訪靜思精舍、泰國的 皇室公主對中文很喜愛、也頗有研究。許希哲認為如果能讓他們了解到慈濟是在做什麼,他相信證嚴上人的法和慈濟的精神,一定能在泰國發揚光大。

許希哲原本只是想了解慈濟,卻發現自己在投入之後,看越多就越學多、越了解就越有信心。「我還是有壓力、還是會灰心。這次回來,心裡已經充滿力量,那個力量是來自大家的 愛。」許希哲嘴角輕微,他將把在臺灣五天吸收到能量,帶回泰國撒播。

圖左 : 泰國的黃紹光(濟詮)擔任翻譯和在新聞中心接受採訪的許希哲師兄[攝影者:趙水源]
圖右 : 泰國許希哲(濟嶢)(右二)在分組研討後身心寬暢與組員的互動情形。[攝影者:趙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