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志業蓬勃 香港迎向二十年

志業蓬勃 香港迎向二十年

E-mail 列印
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12月2日午後在板橋志業園區,與上人溫馨座談。香港團隊由領隊李麟泰向上人報告,香港明年即將迎接慈濟二十周年,今年歸來授證慈誠有二十一 位,委員有五十三位,會務蓬勃發展。

多年來力行推動環保,帶動志工參與,有多對夫妻培訓受證。其中陳興華、繆寶珍夫妻,積極參與慈濟各項活動,兩位菩薩除了不在香港外,分會舉辦的活動從不缺席。陳興華已高齡 七十八歲,然仍每週一至六,天天都來靜思堂值班,甚至主動在社區的屋村帶動環保,結了很好的法緣,更堅定二位全心奉獻的心。

◎敬夫如父 同耕福田

陳興華、繆寶珍夫妻相差二十四歲。繆寶珍敬他如兄、如父。她感念先夫生病時他無微不至地照顧,後來她以身相許,從上海嫁到香港。兩人一起學佛,一起做環保。

繆寶珍是虔誠佛教徒,十年前先夫罹患肺癌,她誦經、拜佛、到處參加法會;甚至願意折壽、終身吃素,只求先夫身體平安健康。然而終究不敵業力先夫走了。臨終前,交代繆寶珍要 好好報答他的好兄弟陳興華。為了照顧陳興華的生活起居,她從上海嫁到香港,圓了先夫的遺願。

在香港她沒有親戚、朋友,廣東話也不會說,生活孤單難過,再次寄託於佛門。然而口裡誦經念佛,心裡卻空虛不踏實,總想找些有意義的事情做做,她向寺院尋求慈善資訊。隨即有 人邀她參加慈濟在香港舉辦的大愛之夜,聽到上人用普通話開示,她開心極了,不但聽得懂而且覺得很有意義。

隔天,她主動打電話到慈濟香港分會,表示要當志工。於是,夫妻倆開始做環保。在香港沒有遮風避雨的環保點,在垃圾房旁、馬路邊,他們負責一個環保點。在社區宣導資源回收, 固定每星期二到家裡做回收。雖然寶珍廣東話不熟稔,但謙卑態度感化了大家,很多人主動收集回收物拿給她。

他們又陸續參加其他活動,寶珍本以為自己修行很好,參加活動後遇到人我是非卻破功了,她想還是拜佛誦經就好。還好有一位志工蔡阿嬤引導她:「慈濟是一個修行道場,自己盡量 做,不要說、不要爭。」蔡阿嬤用生命作志工,很會關懷人。繆寶珍決心要學她,用心關懷每一個會員,常常打電話噓寒問暖。每逢生日,她會送上一分小小禮物,誠心祝福她們。

為了圓滿每次活動,寶珍學會包容。她用笑容對待每一個人,靜思語「改變自己是自救,改變別人是救人。」「看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時刻提醒著她。

到老人院探訪,七十八歲的陳興華感受特別深。他慶幸自己多麼幸運,在有生之年遇到慈濟,有機會去為別人服務。趁著身體還健康,他們一定要把握每一天做奉獻,才不辜負上人賜 予他們的法號「慮奉、惟獻」。

「夫妻同修不簡單,佛學很喜歡,什麼都放下了,放下就不煩惱。」陳興華感恩慈濟讓自己改變。以前抽菸喝酒賭博樣樣會,現在樣樣戒。吃素一年多,用愛心、感恩心對待別人。他 說:「慈濟因緣來的太晚,但還是很開心、會更珍惜。」

一年多來,繆寶珍每天上早課,將上人的開示掛在牆上,讀完一遍再到靜思堂服務。她說:「每天都用最後一天的心情做慈濟,就會甘願做歡喜受,在靜思堂整天笑嘻嘻地對每一個 人。」

繆寶珍謙虛地表示,在慈濟,他們剛剛滿月,還要學走路、學跑步,他們發願要生生世世奉獻,也要廣招菩薩一起做善事。

◎做就對了 慈濟真好

楊德順全力做環保,羅彩萍則到香港分會值班做香積、訪視及其他功能,各自忙著耕福田,夫妻感情愈來愈好。他們感恩遇到慈濟,否則兩人可能已經分道揚鑣。

2007年羅彩萍的朋友約她到香港慈濟分會學手語,回家後對先生說:「慈濟真的很好,功德款全部用在災民身上,我要去參加。」楊德順欣然同意,因為自己也常參加志工團體, 帶長輩看病做復健;而且再過一年自己也要退休,正在盤算退休後如何打發時間,趁著自己體力、腦力都還可以,他不想白白浪費時間。

看到羅彩萍做慈濟那麼歡喜,楊德順也嚮往之,剛好慈濟在香港要舉辦「大愛之夜」活動,有志工邀請他表演《父母恩重難報經》手語劇,就此步入慈濟大家庭。志工帶他來臺灣參訪 環保站,從高雄到台北所到之處,每個環保站都做得徹底有效率,他大受感動。

本身就節儉的楊順德,深知保護地球的重要,卻缺乏相關資訊。從臺灣參訪回到香港,剛好香港在推動環保,大圍聯絡處將改為環保教育站,是全香港首站。從成立那天開始,楊德順 每周固定去兩天,處理大小事務,大家稱他為「站長」,他做得更起勁。

環保站所處理的回收塑料瓶、寶特瓶都要交給仁愛堂,是一個和政府合作的機構,楊德順很高興憑力氣也可以做功德。之後政府在九龍灣成立轉運中心,交給慈濟運作,楊德順承擔處 理,在過程中他學到很多環保的相關知識,知道所有災難都是污染引起的,更覺得環保不做不行,因為香港人太浪費,物資豐富卻貪圖方便隨便亂丟。

現在,楊順德有一個新計畫。在他們社區將有一個關懷社區老人的活動,而楊德順在社區擔任委員會主席自當承擔。預估需要關懷的個案有上千人,他要帶動當地志工一起植福田。他 知道香港人很多善心人士想幫助人,只要有人帶動、有資源支持;再加上自己廣大的人脈,他相信可以帶動很多志工。

楊德順在監獄看管犯人三十四年,養成遇事主觀、理直氣壯的個性,常常大聲大氣地對家人說話,羅彩萍總是沉默以對,擺著臉色給他看,兩人時常起爭執,她盤算等到孩子長大,沒 有掛慮時就離開他。

還好遇到慈濟,楊德順回想當初的感動,上人一個弱女子竟能攝服讓那麼多人。有一年浴佛節在電視上,他看到一群醫師、大企業家跪在地上迎接上人,心想那些有能力的人都這麼尊 敬,跟著上人一定不會錯。

在慈濟,他們學會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羅彩萍常常用靜思語「理直要氣和」「心好、嘴巴不好,不能算是好人。」提醒楊德順。現在她覺得他「比做慈濟前好很多,但是還有進 步空間。」夫妻倆共同心聲是「慈濟真好,做就對了。」

圖左 : 即將授證,陳興華(二排右一)慶幸自己多麼幸運,在有生之年遇到慈濟,有機會為別人服務。[攝影者:許耀明]
圖右 : 陳興華、繆寶珍夫妻相差二十四歲。繆寶珍敬他如兄、如父,兩人一起學佛,一起做環保。[攝影者:張進和]

圖左 : 楊德順全力做環保,羅彩萍則到香港分會值班做香積等功能,各自忙著耕福田。他們感恩遇到慈濟,否則兩人可能已經分道揚鑣。[攝影者:戴龍泉]
圖右 : 在香港住家社區將有一個關懷社區老人的活動,楊順德(右三)要帶動當地志工一起植福田。[攝影者:黃懿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