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9月2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師公飯配鹹豆腐 體驗清貧

師公飯配鹹豆腐 體驗清貧

E-mail 列印
「鹹豆腐是純手工的,以一層鹽、一層豆腐的方式,層層疊疊地醃了一夜。」

11月29日「2012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二梯三重場,晚上的藥石(晚餐),是「師公飯配鹹豆腐」。而為了準備這份難得的晚餐,在慈濟三重志業區廚房裏 的六位香積志工,從大清早一直煎到晚餐前才煎完的。

◎不起眼含大學問 物質缺用鹽醃鹹

兩張大圓桌,放著六臺攜帶式小瓦斯爐,再配上六個平底鍋。當一切準備就緒,志工就人手一雙筷子、一支湯匙,開始煎製鹹豆腐。

志工小心翼翼地呵護著躺在平底鍋內小小一片的豆腐,深怕太用力會翻破豆腐。為了要讓海外慈濟人能體會證嚴上人創立「克難慈濟功德會」的艱辛,三年前(2009年)臺北區的 香積志工,特地回花蓮靜思精舍,向師父們學習如何煎製鹹豆腐。沒想到,一小塊不起眼的鹹豆腐,卻蘊含著大大的學問與啟示。

「鹹豆腐是用傳統的板豆腐去製作,煎它時要慢慢地、有耐心地煎,否則會破掉。」蔡韶文是第一位傳承成功煎鹹豆腐的慈濟志工,她表示還要煎到外酥內軟,煎熟即可食用,還可以 貯存不用冷藏。

而第一次煎豆腐的志工鄭子峰則說:「煎豆腐猶如在修行,要有耐性,火候不能太大,油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每次幫豆腐翻一次面,就念一聲阿彌陀佛。」

另一位在旁正翻轉豆腐的志工林麗雲也表示,身為慈濟人,就必須了解靜思精神,是那麼的勤儉、那麼的簡單。

早期靜思精舍很簡陋,也沒有什麼東西。曾經有一位志工帶著她的孫子回精舍,小孩子肚子餓,精舍師父就用醬油拌飯給他吃。沒想到這孩子吃後一直說很好吃,回家後一直囔著要吃 那個飯,家人不知道那個飯是什麼飯,小孩說就是「師公飯」!從此慈濟志工就稱醬油拌飯為「師公飯」。不過,林麗雲已經忘記,究竟是從哪一年開始吃「師公飯配鹹豆腐」的。

「吃這一道菜,主要是讓大家了解,早期精舍的資源非常缺乏,就是只吃大家現在所吃的鹹豆腐而已。」來到現場關懷地德慈師父,回想起早期因為沒有菜可配,只有一點米和地瓜, 所以都把豆腐用鹽醃得很鹹,這樣就可以一小片豆腐配一碗飯。「當年上人跟幾位精舍師父,心心念念只想修行佛法,從來沒想過要吃什麼菜色,要做什麼樣的變化。」

◎二菜一湯體甘苦 知福惜福感恩心

下午五點三十分,藥石時間到了,只見餐桌上一盤鹹豆腐、一盤高麗菜、一鍋飯跟一鍋熱湯。雖然很簡單,但每位海外慈濟人都吃得津津有味,且同時也細細品味精舍師父在克勤克儉 生活中甘苦的心情。透過吃,此刻大家的心似乎與證嚴上人的心更加貼近。

「吃到第一口後,讓我對上人有一份的不捨心情。」來自馬來西亞的湯翔藍,用圓圓大大的眼睛,用顫抖的聲音表示,我們這一代真的很難體驗證嚴上人當時克苦克難的心情,今天有 那麼好的因緣嚐到鹹豆腐,從中體會我們的確應該要惜福。她說她要把這個經驗帶回去,跟她的小孩分享。

吃到第一口鹹豆腐,就馬上想到自己父親的傅意財,是來自新加坡的實業家。他表示,當年父親非常窮困,也常常只吃醃過的魚或菜。「如果是在三、四年前,要我吃這個鹹豆腐,我 是吃不下的。」他篤定地說。但在四年前(2008年)他接觸慈濟,且在兩年前也已經吃全素了,所以傅意財現在覺得鹹豆腐很美味。

懷著五個多月身孕的楊嘉玲,她回想起在新加坡培訓的第一堂課,談到證嚴上人在小木屋修行的緣起點滴時,課務組就曾請香積志工做給大家體驗。

從來沒吃過這麼「鹹」的東西的符瑟栗也表示,在自己的國家–馬來西亞,豆腐都是吃新鮮的,至於好吃與否,感覺不重要,只要吃得下飯就好。

這幾天研習會所需烹煮的食材,因為有人歡迎海外慈濟人回臺灣,所以提供大量當季的高麗菜,德宣師父請大家盡量吃。

這一頓看起來很簡單的藥石,因為香積志工的用心,變得豐富且充滿感恩。在感念之中,每個人都感受著滿滿的幸福。

圖左 : 晚上的藥石(晚餐),是師公飯配鹹豆腐。[攝影者:竺秦州]
圖右 : 餐桌上只有一道高麗菜,一鍋飯,一盤鹹豆腐跟一鍋熱湯,但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攝影者:竺秦州]
圖 : 兩張大圓桌,放著六臺攜帶式小瓦斯爐,再配上六個平底鍋。六位慈濟志工就人手一雙筷子、一支湯匙,為晚餐要吃的師公飯所需的配菜──鹹豆腐做準備。[攝影者:竺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