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播善種 為印城立人文學校

播善種 為印城立人文學校

E-mail 列印
「守著您,守著一念心,一念心化為想師之情,漂泊他鄉的心,卻緊繫在慈濟,佛心師志在千萬里。」過去,在電視上,看到師兄師姊跪在上人面前,淚流不止,心裡覺得不可思議。 如今見到上人了,受證了,才知就是因為愛上人,不捨上人的心,淚水自然是像泉源般的湧出,是無法抑制的。 「隔著山,隔著海,隔千里, 隔不了思念上人的心。埋藏記憶化作 一份勇氣,追隨您無怨無悔走下去。」

◎膚慰陪伴同事度

王書瀅在2013年全球慈誠委員精進研習會,11月13日至18日在三重志業園區,的這幾天,越是覺得自己的小願小力,在上人面前,是那麼微不足道。「以前覺得為什麼做慈 濟是這麼苦,出錢出力出時間,還是沒辦法事事圓滿。」終於了解了上人的大宏大願,是需要全球靜思弟子每個人都再多承擔一些。以前,專注於《靜思語》教學,以為那就足夠了; 這次回來,她請購了電子書,希望更貼進上人的法,上人的心。

從小生長在傳統大家庭的書瀅,耳濡目染爺爺奶奶在日據時代所延續的刻苦精神,胼手胝足開創產業。身為長子的爸爸不負眾望,媽媽永遠有忙不完的公事和家事。每年過年大家都放 假時,媽媽永遠累得在家臥床。爸媽雖然忙碌,但給孩子的教育可是一樣也沒少,除了課業,才藝的學習總是排滿檔。

在就讀國中時期,媽媽已是慈濟會員,對慈濟的接觸,書瀅是從閱讀慈濟道侶開始。也因為媽媽捐慈濟醫院病房,讓她更有機會認識慈濟。念臺灣大學經濟系一年級時,因緣際會,爸 爸去了一趟二叔在美國加州的家,就此,爸媽決定移民到加拿大。在溫哥華十多年,爸媽開始了他們人生最開心的日子--做慈濟,後來受證慈濟的榮董、委員。

令人訝異的是,爸爸從一個非常嚴肅的工廠老板,變成會打電話和書瀅分享「靜思語」的爸爸;媽媽長年頭痛從此不藥而癒,很難想像她曾經是一個天天靠止痛藥甚至止痛針的人。傳 承了爸媽做慈濟的基因,書瀅在加拿大也跟著做慈濟,這分因緣牽引著她和先生落腳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印城,為教育播種,灌溉菩提林。

夫妻倆從美國伊利諾州大學香檳分校研究所畢業後,2001年來到印城工作。當時參加慈濟在印城的第一任負責人王達雄師兄、吳素珍師姊及第二任負責人薛東昌師兄、謝慧玉師姊 家中的讀書會。這像是給了異鄉遊子一個家的感覺。有空時,夫妻倆也去參與老人院訪視,還有印城的龍捲風發放。

爾後,二個小孩相繼出生,家業、事業、志業都要兼顧並不容易,慶幸有時父母及公婆輪流來到印城的關懷與陪伴。工作上老闆總是給書瀅很多挑戰,曾經一星期至少工作六十到七十 個小時,有專案到期時,甚至八十個小時,當時大兒子不到一歲。一家三口常常一起坐在書桌前,對著三臺筆記型電腦,書瀅只想著「做,就對了」,沒有去計較、比較,竟也就度過 每一個關卡。

在美國工作十多年,從沒有主動向老闆爭取薪水,職稱,就只是專注把事情做好。有時,遇到不合理的批評指責,上人的「境不轉,心轉」提醒自己要轉念,馬上將慈濟四神湯「知 足、感恩、善解、包容」端出,心情就開朗了。「前腳走,後腳放」讓她一再向前看。「有願就有力」讓她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做的到。學會用智慧處理事情,用慈悲面對人情, 職場上也越來越順利。

今天書瀅要感恩的,不是可以賺到幾位數字的薪水,也不是有多高的職稱,而是有能力去膚慰身體、工作不順利的同事及朋友,也要感恩有這樣的因緣,可以跟隨著上人,內心懷著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發心立願走菩薩道,走入苦難人群中。

◎初心莫忘 緊緊跟隨

一心只想追隨上人,在慈濟的大家庭裡,一起陪伴孩子長大,從小養成慈悲喜捨的心。一開始,由幾位家長發心,在各個家庭的後院、客廳、地下室、甚至公園、或動物園,輪流舉辦 以「靜思語」為主題的親子活動;在這個時候,印城聯絡點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會所。直到2007年租用一廳兩房的會所,印城慈濟終於有了自己的家,志工充分利用,開始了「大愛 媽媽班」及「兒童成長班」,讓小朋友有機會學習中文、《靜思語》。

書瀅回想2007年成立「大愛媽媽班」,負責教學、校長兼撞鐘。它並不是大愛媽媽成長班,而是招收一到六歲的孩子,在星期六早上開的班。剛開始她帶著不到四歲的大兒子,背 著不到一歲的小兒子,加上兩個好朋友的孩子,做了半年「靜思語故事班」,當時真可以說是慘澹經營,心理很挫折。

促成了大愛媽媽班的第一年,薛東昌、謝慧玉夫妻送書瀅一套《大愛引航》的書,那是一個重要的鑰匙,導引她進入慈濟人文教育的殿堂。從此,他們一句話也沒再多問,給書瀅一段 很長的時間去思考,「每次上課時,就算只有三個小朋友,他們總是會來陪伴,讓我有勇氣繼續承擔。在我灰心做不下去時,他們會提醒我去想一想我的初發心。」

因為不是專業,所以要更用心準備教材,豐富教學內容。爲了吸引更多家庭,書瀅開始輔以手指謠、音樂。上課時,親子在佛堂席地而坐,很多孩子在媽媽的懷裡安靜的聽故事,同時 也讓小朋友有機會離開媽媽的懷抱,站到大家前面,唱唱跳跳。孩子們從一開始的扭扭捏捏,後來也都把慈濟當成自己的家。

曾經有家長提起,他們家的孩子,平常上學都要爸媽叫才起得來,自從上了「大愛媽媽班」,三歲娃兒在每個星期六,會主動起床穿好衣服,還催爸媽快準備好,迫不急待要來上課。 書瀅受到莫大鼓舞,雖然2007及2008學年由她孤軍奮戰,但有兩位家長隔年正式加入老師的行列。ㄅㄆㄇ國語注音分三班,中、小班、小小班,另外還有人文合班。

同時間,印城「兒童成長班」招生不易,從一開始的混齡招生,學生從四歲到十多歲不等,教學以中文及人文並重。但混齡上課對於老師的中文教學有其困難度,學生學習不易。漸漸 地,有的學生上了中學就不再來,有的轉到教會中文學校,所以學生人數也很難成長。慶幸有幾位老師勇於承擔中文教學,加上人文課程。

因為2009學年底,「大愛媽媽班」已成長到一定規模,所以便將「大愛媽媽班」與「兒童成長班」合併,行政及教學整合,都在星期天上午同一時間上課,從此兒童班進入正式分 班分齡教學。從2010至2011學年的三個班,學生二十多人,逐年四個班約三十人。直到2012至2013學年,五個班三十幾位學生。2013至2014學年總共六個 班,五十一位學生,九位志工老師。

慈濟美國總會對於兒童精進班、人文班、人文學校,有一個很清楚而嚴格的規定,包括學生人數,班級數及課程設計。印城在草創時期,約有五年的時間,是無法達到任何一個班的標 準。慶幸2013年獲美國總會正式批准印城成立「兒童精進班」,對於大家的努力總算有了更具體的肯定。

◎教育以禮德 如提醐灌頂

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生了有趣的事。有一次,在介紹「知福,惜福,再造福」的靜思語,書瀅向孩子們解釋,「知福,是知道自己很幸福」。於是她就反問孩子,什麼是「惜福」?馬 上就有小朋友很高興地舉手,「我知道,是洗衣服(與惜福發音相似)」。她會心一笑,頓時了解,對他們還是太深奧了,便換另一種方式解釋。「惜福,就是把飯吃光光」。小朋友 回到家裡也付諸行動,家長欣慰之餘,也寄來孩子把飯吃完的惜福照片作為分享。

在美國孩子們生活無虞,不容易體會飢餓之苦,書瀅有時到孩子的學校當愛心媽媽,也會陪孩子吃午餐。看到太多的孩子顧著講話,沒時間吃飯。時間到了,就很熟練的將整盤滿滿的 午餐倒入垃圾桶。慶幸印城的小朋友能成爲一顆菩提種子,惜福可以從自己做起。

精進班除了中文、人文課,也讓小朋友和家長有機會「見苦知福」。2012年美國桑迪風災,有一位在旁聽姊姊班人文課的四歲小女生,因為聽懂了「能付出的人生,最快樂也最踏 實」、「有捨就有得」,不但把自己的存款捐出來,進而影響母親成為慈濟會員。還有小朋友也自動自發到社區、超級市場募款,體會「不辭辛勞的付出,便是慈悲。」

老師和志工從2012年開始跟隨美國總會的腳步,在印第安那州展開「幸福校園計畫」。選出援助的學校Nora elementary school,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學生 是吃學校的免費午餐。印城「兒童成長班」老師帶領小朋友製作感恩卡片,並和小朋友及家長一起打包裝箱準備給八十個低收入學生家庭過節及寒假的食物。印城慈濟志工長期關懷緬 甸難民家庭的孩子也一起參與這個計畫,讓他們也有手心向下的機會。

2012年3月,印地安那州遭受龍捲風侵襲,造成上百戶房子全毀或半毀。印城的志工們跟隨芝加哥分會執行長蔡雅美師姊,她帶領好幾州的慈濟人到印地安那州 Henryville做發放。印城「兒童成長班」隨行的大愛小記者,結合人文課程,深刻體驗什麼是「無常」。

「爲什麼龍捲風會摧毀這條街的房子,而不是隔壁街的?」小記者不解地再問:「爲什麼有人可安全逃出,有人卻是從此與家人、朋友永別?」由小記者的角度拍下一張張照片-志工 九十度彎腰,將物資交到受災戶手上,並給受災戶緊緊的擁抱,並且標題「感恩、尊重、愛」,書瀅這才領會原來慈濟人文,就在舉手投足之間。

然而,教育的人文在這次的研習會上「慧命工程育英才」課程中,書瀅並不是第一次聽曾裕真老師分享,但是還是句句讓她驚喜。「當我聽到『用菩薩的智慧,愛自己的孩子;用媽媽 的愛,愛別人的孩子。』如提醐灌頂。在印城的精進班,父母常捨不得放手讓孩子學習,她常常和家長分享親身帶大兒子的經驗,開始放手時,讓孩子自我管理,難免會不如父母預 期,但要給孩子祝福,不要比較,對孩子要放心,不要操心。

又有一次,書瀅在課堂上問著小朋友,「你們有多愛你的媽媽?」大部份的孩子都把手張得大大的,只有一個用他的大拇指及食指,比了小小的一英吋,看了讓人心疼。他是個非常聰 明的資優生,家庭環境優渥,但上課總是想要引起別人的注意。

記得上人曾說過,教育是「教之以禮,育之以德」;曾老師分享教之以禮不能等,育之以德不能急。這讓書瀅如獲至寶,更清楚如何

圖左 : 王書瀅(前排左一)虔誠祈禱,願「薰法香,一師一志,一心一意,做好慈濟事」,願「悲智願行播善種,耕耘灌溉菩提林,人間菩薩一念心,預約淨土在人間。」[攝影者:簡宏正]
圖右 : 王書瀅(左一)和四位(左二起:蔡美姿、鄭志奮、趙桂蓮)同來受證的老師堅定立宏願,期盼在2015至2016可以以人文學校的名義,讓印城成為美國中西部合心區第二所的人文學校。[攝影者:陳麗雪]

圖左 : 11月18日在花蓮靜思堂博覽館巡禮,王書瀅發現海報內容都是豐富的教材,不停的利用平板電腦將它們拍攝下來。直接就可以拿來使用,真是太棒了![攝影者:陳麗雪]
圖右 : 站在美國總會推展志業概況海報前,王書瀅(左)和同組的學員分享,全美三十個州九十九個分支會與聯絡點。[攝影者:陳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