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護師職志合一 創造幸福族群

護師職志合一 創造幸福族群

E-mail 列印
2014年國際慈濟人醫年會的分科座談, 9月7日下午在國議廳進行一場「護理科座談」,來自海內外九十位護理專業人員與慈濟志工參加,不僅有資深護理人員的經驗分享,也 有新進護理人員真誠、無私奉獻的精采報告。

◎應機應緣的全方位護理

「花蓮慈濟醫院是1986年啟業的,不到五年的時間就看到病人的需要。」在花蓮慈濟醫院服務已經二十八年,大家稱呼「主任姊」的張淑娟說她以病為師,看見病人的需求,就成 立「公衛室」,推展居家照護,跋山涉水從訪視開始。但因人力不足,就訓練花蓮縣各衛生所護理人員,成立「居家護理所」,下鄉輔導。甚至台東、蘭嶼都有來受訓者,因而建立花 東一條線的居家護理。

後來,發現糖尿病患住院時間最長,容易引發感染、肺炎等症,遂辦理糖尿病照護護理訓練課程,成立「糖尿病人保健推廣中心」。又發現傷口處理困難,產生壓瘡現象,就有傷口照 護處理問題,就成立「傷口長照護理小組」,專門照護病人傷口。另外,東部地區的重症病患也是一個問題,當時自己專業不足,派出去台大上課學習,又路途遙遠,交通耗時,遂在 院內辦理講習課程,聘請外面的講師來主講,現在慈濟醫院已有人才可當講師了。

因為病人的需要,就有加護病房,就辦理ICU訓練班;因應腫瘤病人的增多,成立腫瘤護理人員成長團體、家屬成長團體、心蓮病房推動安寧療護,訓練全院的護理人員,目的是如 何讓病人舒適。推動共同照護、居家護理、社區照護,重視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

本來的慈濟「護理雜誌」是重視科學的,從第五卷開始改版為「志為護理」,彰顯重視人文。重視整體性、持續性的服務,注重人文素養,在環境中提倡人文教育,表現對病患家屬注 重情感與關懷,自我肯定、人與人之間尊重、人的尊嚴,人要感覺自己有價值,將慈濟四神湯(知足、感恩、是解、包容)的精神融入工作中。

團隊合作要展現關懷與愛,病人在團隊的照護之下就會有笑容。張淑娟說「病人的笑容是我們最高的護理品質」,成為護理團隊彼此互勉的準則。

對於新進護理人員,更是一對一的陪伴、指導,傳承慈濟人文,怪不得新進護理人員都會有同樣的感覺:「這真是一家不一樣的醫院。」同事之間的關懷更如一家人,張淑娟更期勉同 仁職志合一,從感恩中學習付出,護理師是一份無悔的職業。實現上人「好護理師,是病患心中的菩薩。」

◎以病人為中心,點亮你我心燈

外科加護病房彭淑敏護理長與黃小英護理師,分享在外科加護病房運用靜思語,結合營養師、藥師和懿德媽媽的關愛,營造和諧工作氣氛。

彭淑敏說:「人要先點亮自己的心燈,才能去點亮別人的心燈。」她訂立「團結、互助、尊重、體諒、溫馨、感恩」為目標,啟發同仁的愛心,處處展現護理人文。主動參與公益活 動,導入慈濟文化精神,培養富涵專業及人文之護理人才。

黃小英舉多年前一位日本阿嬤的故事,一句「甘爸嗲」愛的呼喚,牽起萬里情,現在這位日本阿嬤每年都會來花蓮慈濟醫院與他們敘情,尤其令人感動。這是慈濟醫院護理人之熱情與 慈悲的展現。

呼吸照護中心林宜靜護理長分享從急性照護到亞急性照護的心路歷程。提出呼吸照護中心(簡稱RCC)的願景,從整合跨領域的團隊,及以病人為中心,建立呼吸照護中心全人的照 護模式。其過程的艱辛,意志的堅定及擇善固執之心,令與會大眾佩服。

在慈濟醫院有二十年,從事器官捐贈協調師工作,已有十四年的施明蕙分享她二十四小時待命的工作。她耐操、抗壓,有專業又有熱情的責任心,期許自己做一個有溫度,萬中選一的 協調師,把器官捐贈者當作自己的家人,和她的家屬一起擁抱、一起哭泣。

在器官捐贈的過程中,她和團隊扮演配合、協調的角色。她們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職責是推廣與宣導,讓大家更了解器官捐贈的價值與意義。希望透過器官捐贈,讓「生者心安,往 者靈安」。在其中深刻見證了親屬之間無私的大愛,無悔的選擇,這也是無常人生中最令人動容的一面。透過個案的生命故事,施明蕙說:「病人教會我的是,應該要更珍惜自己的人 生,把握當下」。

◎職志合一,創造幸福族群

關山醫院護理部督導古花妹,本著一份堅持與執著的精神,她分享關山醫院護理在地化精神─「愛,在偏鄉」,她說:「護理,其實是要走到她的生命;護理是生活,要把人當生命來 看。」她並說關山醫院是「讓您用心守護的地方,讓您用生命寫故事的地方,能照顧護理心的地方」。多年來,古花妹一直認為「關山是幸福職場」。三十三位護理師在地護理化,跨 越族群的愛;堅持,是創造幸福的開始,共創護理心世界,精進不懈。現在他們更期許團隊可以做長期照護的服務,參與這場座談者都樂觀其成。

腫瘤個案管理師吳麗月,談到職志合一之路,充滿法喜。「在2006年的時候,在醫院裡經常看到一位師兄,才三十二歲,身體卻不太好,但待人很真誠、謙和。就問他為何能做到 那麼謙和?那位師兄回答:『因為上人說人生無常,我這次跟您見面,不代表下次還能見到您。』麗月說那一次的對話,也是她跟他最後一次的對話,不久他真的往生了,因為那句話 點醒了她,就當下報名培訓委員。2008年受證的她,法號「慈倡」,她自我解讀法號是要她日日對人講慈濟,所以醫院同仁因為她的推薦,已經有六位護理師受證委員了。

麗月付出無所求,先生很護持她,麗月說:「若有病患家中有電器損壞,我就叫我先生去幫忙修理,有一次甚至幫忙把冷氣機換了。」公婆也是她的得力助手,例如有幾個重症病人, 有人工肛門,需要處理造口,但家住鳳林、玉里一帶,若要到花蓮一趟都覺得路途遙遠,而麗月家住鳳林,為了減少病患舟車勞頓之苦,所以就讓病人到她家,但她未下班,她會請病 人先到她家等她,這時候公婆就陪伴他們聊天、照顧他們。當她幫病人清理造口的時候,小孩也在一旁幫忙傳遞護理工具,在那過程中,孩子都很開心,孩子樂於幫助媽媽。甚至有些 已到生命末端的病患到她家,感恩公公及先生願意違背傳統習俗,願意讓癌末病人到家裡接受她的照顧。

麗月還分享:「有一次公公問她:『上禮拜來那位病人,怎麼沒來了?』麗月說:『他往生了。』公公說:『上個禮拜而已耶!他往生了?』她回答:『是啊!他往生了。』公公覺得 她怎麼可以說的這麼簡單?』」麗月在病人需要她的時候,她已經盡力了!所以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覺得是病人的解脫。經過這樣的過程,她公公變得比較豁達,還主動跟她說:只要 您的病人有需要,就告訴我,還把自己種的菜、米送給需要的人。

麗月說:「感動是一時,要化為行動才是重要。」所以他積極走入人群,進入社區家訪,麗月感恩有「主任姊」張淑娟以身作則,帶動全院護理人員,感染善的力量,引領她們走入社 區家訪,拉近與病患的距離。

麗月說很多病患都是陪伴五年以上,甚至十年。印證慈濟宗門必須走入人群。要進人群也要近人情,用志工精神,帶動人職志合一,志業才能順利推展。積極參與人醫會、社區活動、 訪視。天下災難愈多、愈重,唯有增加善的力量,眾生共聚福業,才能同消災難。麗月說:「上人對所有慈濟志業體職工提出『職志合一』的期許,『職業是為了生活而做,志業是為 了理想與抱負』,麗月謹遵上人教導,職志合一之路,愈走愈順。

◎不忘初發心,護師守護生命守護愛

聽了七位慈院專業護理師出身,就其崗位的工作報告,個個都在忙碌得很法喜。美國回來的護理師龔王曉汶也分享她在美國從事護理工作經驗。她說:「在國外,以為我們做得很辛 苦,跟你們比起來才知道,你們做得太多了。」龔王曉汶覺得慈濟醫院做到很完整的照顧,很讓她佩服。

她說:「在美國,病人可以直接跟醫生溝通,有任何問題可以打電話到他們的中心,由行政人員記錄下訊息。」同時也可以寄E-mail進來,她必須在兩個鐘頭內處理掉這些訊 息,需要跟對方聯繫,有時發現病人會抱怨,有時不講道理,讓人的情緒跟著起伏,但因為進入慈濟,會想到上人的法:「心要像水一樣柔」,所以如果對方很激昂的時候,她就要越 平靜,先傾聽,耐心告訴病人:「我可以如何幫您?」先把病人心情平靜,才比較容易溝通。美國醫生也看到她用慈濟的法在做事情,感覺不一樣,在職場上能應用上人的法,的確很 幸福。

來自大陸四川成都華西醫院心臟外科護士李寧說:「不忘初心,是很重要的。如何在護理工作中開展人文及如何讓人文在護理工作中能夠長久地做下去?」

張淑娟說:「借力使力,有活動參加完就非常感動,感動的時候,就鼓勵大家再一起來做。」她舉推動全民CPR之例,是去社區做,到學校去做,需要大批人力,她就親自打電話邀 約,以身作則,覺得被尊重,找團隊一起來做,大家參與感就高。

武漢協和醫院教研的羅副主任說,參與這一場講座收穫非常多,受到很大洗禮。她建議慈濟護理職志合一的案例可否出一本書?對大家來說是護士的指引。另外想進一步了解彭淑敏師 姊分享「人形圖,解決溝通問題」。張淑娟答覆:有關人形圖的部分需要花很多時間,會再另行辦理研討會,屆時歡迎大家參加。另外,「志為護理」雜誌,在網路上也可下載人形圖 資料。

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在張淑娟主任的帶領下,一路披荊斬棘,在護理科部門,面對困難,運用智慧,善用上人的法:「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克服草創期的諸多困難。並以身作 則,帶動院內護理團隊落實護理人文,才有今天這麼具有人文素養的護理團隊。加上「慈濟志工是慈濟醫院最好的軟體,志工在旁陪伴與敷慰」,給慈濟醫院大大的加分。這一場講座 讓大家不忘護理初發心,並期望職志合一,共同來落實「守護健康、守護生命、守護愛」的使命。

圖左 : 關山慈濟醫院古花妹督導分享「愛,在偏鄉」,如何堅持創造幸福。[攝影者:潘常光]
圖右 : 職志護理代表吳麗月分享參與志工活動,如何回饋到臨床工作之心得。[攝影者:潘常光]

圖左 : 大陸四川李寧提問如何在護理工作中開展人文及如何讓人文在護理工作中能夠長久地做下去?[攝影者:潘常光]
圖右 : 美國龔王曉汶讚嘆慈濟醫院護理同仁做到很完整的照顧,並分享在美國從事護理工作經驗。[攝影者:潘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