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舞臺演繹 調整自己呈現團體之美

舞臺演繹 調整自己呈現團體之美

E-mail 列印
「慢慢合掌,慢慢往上看,往高的地方看三千大千世界……。老師,要有進入經文的感覺,不要像在學校講課,悉悉窣窣很殺的感覺;腰挺直,頭抬高,假裝你在宇宙星河裡走。」

伴隨〈功德品〉一開始的前奏,志工呂慈悅指導著主舞臺上,象徵靜思精舍屋簷外觀的師長們,以及在子舞臺(平時中央走道位置),領著幼稚園暨小學五年級生的四校校長王本榮、 羅文瑞、李克難和曾耀松,緩緩雙手舉高將《無量義經》此經書接下。

繼上週10月25日,慈濟教育志業體25周年《無量義經》演繹之法海區的驗收,11月1日花蓮靜思堂,再次聚集著教育志業體師生五百四十人,緊鑼密鼓地彩排《無量義經》舞 臺區之演繹。

◎合和互協 法喜充滿

來自臺南慈中小的八位師長,一方面是承擔子舞臺上的大白牛演繹,另一則配合四校校長第一次走位。一早進入靜思堂,找了國議廳外的一角,七位師長臨時快馬加鞭為校務繁忙的曾 耀松校長「惡補」一番,隨時準備好音樂上陣。

曾校長認為換工作就是休息,放空自己,今天準備接受慈悅的調整、新的薰陶。他很感恩教育志業25周年聯合校慶的因緣,讓臺南區的師生有機會來薰法。並說道,四大一體,大家 合和互協,雖然遠在臺南,但也是其中一份子,所以一定全力配合、共襄盛舉。

「我們四個(四校校長)從來沒配合過,而且慈悅師姊是隨時改,她會整體的觀察,不理想隨時都改。」同樣準備好接受慈悅今日調教的還有花蓮慈大附中李克難校長。

「『第一功德難思議』,來,王(本榮)校長你走出來;『道源功德由信起』,羅(文瑞)校長你要有老師說法的感覺;『斯經能令諸菩薩』,李校長、曾校長,你們要看全場才會有 份量;『未發心者能發心』,全部,你們所有在臺上師長們的眼睛一定要集體定格……」慈悅個別指導外,觀前顧後還要看每一幕整體的感覺,一個表情、一個動作都不馬虎。

2006年,甫至慈大附中服務旋即參加《無量義經》演繹,「那一次是第一次,覺得自己很笨拙。」李克難校長回想任職之初的深刻印象,一樣經過慈悅的反覆指導與修正。緊接著 又歷經《水懺》、《父母恩重難報經》的演繹,這一次已經是第四次參加經藏演繹,李校長說,這次的她「更能夠把自己的心定下來,認真好好的學習。」而且每次演繹之後,真的就 如上人所說「法喜充滿」。

◎法門現前 智慧通達

李校長認為,孩子與老師除了上課、教學之外,有機會入經藏,可以深深的去體會身為慈濟大家庭每一份子的重要性,特別是大家的合和互協,其實這樣的經驗在其他學校是很難體會 的。

「事實上孩子可以學習定心,而且可以學習自尊、自重,更能夠尊重團體,這種合作團隊的精神,對他們現在未來都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校長肯定演繹練習的意義。過程中,配合 練習的動作、隊形,不抱怨,完全的配合,最終呈現團體之美。

高二大愛班漢芳均同學,當年錯失《水懺》演繹,今年勇敢報名參加;為了配合學校安排的週六、日下午的練習,則需要把自己假日的校外課程排開。

漢芳均配合〈德行品〉,以及〈功德品〉第七功德的段落演繹。時間不多、練習不是很密集,加上動作更改的頻率、幅度之大,「雖然很多變化球,但是大家還是認真把自己的本分事 做好。」因為這是一個大家庭的合作,大家為呈現最好的樣貌而努力,漢芳均善解的說著。也正好印證她自己演繹段落扮演覆蓋潔白蓮花的「汙泥」角色,比喻清淨本性人皆有之,自 己常自尋煩惱,「其實只要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不要想太多。」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高二感恩班參與〈德行品〉演繹的陳思妤有滿心的體悟,還能夠和爸爸媽媽討論、分享演繹練習過程,親子關係也變得更好。

她說,在參加演繹之前,接了英文小老師、體育股長、又參加英文小尖兵的活動,生活很忙,壓在身上的壓力也很大,感覺很挫折。然而接觸到「無量法門,悉現在前」這句,發現雖 然有壓力,但仍有另一股力量支持你;師公上人也說過,每個人都是一部大藏經,挫折開始變得不再是挫折,困擾也不再是困擾,而是讓她更前進的動力。

◎換位思考 防微杜漸

來到慈大附中任教屆滿十年的公民老師何美燕,參加過《水懺》演繹的歷練,不同《水懺》練習較多的手語動作,「《無量義經》著重意境的傳達,而且更生活化。」

父母親往生後,在自己國中導師許玉鳳的邀請之下,轉換工作跑道來到花慈中,註冊組的行政工作一接就四年,第五年轉為高中帶班導師,同時進入慈濟志工委員的培訓行列。

「你們難道不知道要先填申請單、繳費?我再去印東西給你們嗎?」當年,學生來找她申請成績單,只覺得這程序是理所當然,而且行之有年,脫口而出且理直氣壯的態度,造成學生 的觀感變成:「喔,好兇喔!」

「糟糕了,我們導師居然是這個人?」現今大學四年級的學生於今年(2014)教師節返校時,才向美燕老師道出這段流傳在同學之間的秘密。

然而,從繁瑣的註冊組工作變成導師,待人接物上的態度變得溫和。以前是理直氣壯,帶班後,需要為班級學生規劃將來有利的計畫,需要協助尋找資源,既然要資源,就要常拜託別 人給予自己的學生機會,學會彎腰,所以變得「理直氣和」。

利用開車等紅綠燈小練手語是《水懺》演繹養成的習慣,而今一上車便播放音律優美的《無量義經》;嚮往〈序曲〉中「宇宙無涯,生死剎那;心心生滅,無需驚訝……」的空幽飄 渺,面對生活上的紛紛擾擾,淡然處之。

「微渧先墮,以淹欲塵」則是美燕老師深有感觸的一句話。很多事情都是由小的地方發生,任何習慣也是從小開始,小的抱怨不處理就會釀成大禍。

她認為,學生的感染力很強,教育的功能若要防微杜漸,老師需要引導孩子們去思考,學習正向的換位思考。

◎有心 挑戰不可能任務

戴著一副粗框深色眼鏡,手裡的圖譜拿在手上,卻不怎麼熟悉的樣,他是花蓮慈中國二數學老師黃基肇。

非慈濟人,卻敢接演繹,是因為信任同為數學教師江炳宏的推薦,認定此回是難得的演繹機會。「其實演繹是讓全世界的人了解的表演。」炳宏老師解答他對手語的疑慮。還說,人的 相處中,語言是很大的障礙點;手語則不需要翻譯,關鍵手勢,大家都知道,雖然不是百分百,但有其關聯性。

懷著挑戰的心,「有心,就要把它做好。」開始跟著大家一起練習,不會的,就一起重複練習;對手語動作意義不懂,江老師會分享動作意涵,讓他不至於「像瞎子一樣,摸不著頭 緒。」

因為一點底子都沒有,基肇老師還利用手機上網功能,吃飯、休息,抓緊時間看網頁上的手語教學影片。靦腆的撓著頭,「大致一致,現場微調還好啦!」

本身沒有特別宗教信仰,身為導師的他,每晚和同學在教室一起收看《人間菩提》;當參與〈德行品〉、〈功德品〉演繹段落,經文中「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 喚起他與梅桂老師外出訪視,為照顧戶打掃居家情景,上人智慧的體現,慈濟人一一做到,他體會到了。

畢竟是第一次接觸經文演繹,尚未了解透徹。不時的接受旁邊兩位老師的指導,倒是對慈悅師姊掌握全局的實力,嚴格的要求,印象深刻。

◎細修 媲美雲門舞集

一群幼兒園大班和小學部五年級稚嫩清朗的唱誦聲,遠遠勝過任何一幕師長或哥哥姊姊們。

〈功德品〉一、二,〈德行品〉前半段,〈德行品〉後半段,〈說法品〉,〈功德品〉六、七,〈功德品〉八、九、十;先分區由臺北企畫團隊陪伴練習,下午再一幕一幕接連上臺驗 收,可說「幸福」滿分哪!

慈悅對四校師生各自負責的段落,一段一段地修,希望四校師生千萬別把這場演繹當慈濟歌選、或社團、或土風舞社的表演,「如果經藏演繹沒表情、不會唱、沒肢體,不知道做什 麼,寧願不要!」

慈悅語重心長的面對師生而說,「全世界也只有慈濟從幼稚園、小學、中學、高中、大學,可以完整把《無量義經》裡『十功徳』次地完整呈現出來。」而這輩子從沒用過的3D動 畫,也將在這場呈現。

又言,「經藏,要細膩到整體就是整體,一個動作就是一個動作,一個表情就是一個表情;唱出來的聲音共振到讓人掉眼淚,那就叫做道氣!」

暮色降臨,慈悅期待15日的細修,要將四校師生修到如完美的「雲門舞集」,敬請拭目以待!

圖左 : 懷著挑戰的心,「有心,就要把它做好。」黃基肇老師(中)開始跟著大家一起練習,不會的,就一起重複練習。(右林永平老師)[攝影者:邱繼清]
圖右 : 〈德行品〉前半段由花慈中師生承擔,中間白色表竹心,屆時,子舞臺上呈現一節一節竹子。(第一位是徐振家老師)[攝影者:柏傳琦]

圖左 : 臺南慈中小的八位師長,承擔〈功德品〉八、九在子舞臺上的大白牛演繹。一早進入靜思堂,找了國議廳外的一角,七位師長臨時快馬加鞭為校務繁忙的曾耀松校長「惡補」一番,隨時準備好音樂上陣。[攝影者:劉鴻榮]
圖右 : 慈濟大學師生演練的其中一艘法船,節拍喊的震天嘎響,非常的有道氣。[攝影者:柏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