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慧能斷惑 煩惱成菩提

慧能斷惑 煩惱成菩提

E-mail 列印
「我們這次是用肢體動作來演繹,蓮花,要感恩淤泥的成就;沒有群山險峻,就沒有小王子的威猛,所以每一個人的位置都很重要。」看完〈功德品〉第六、第七段練習的錄影片段, 同學們一片熱烈掌聲後,慈大附中人文室葉宜鑫老師貼心的引導同學們,莫忘記在演繹團隊裡互相的感恩。

負責指導的輔導室主任徐振家同樣告訴孩子們,不管扮演的是白色的或黑色的(飾演蓮花者著白上衣,淤泥則著黑上衣),要去了解是非,「非」要改。黑白拉扯的動作,如何讓蓮花 綻放開,這是第七功德關於「蓮花」很奇妙的拉鋸,「希望在這樣的拉鋸中,衍生智慧花開,讓他們感受這朵花不是漂亮而已,而是智慧跟莊嚴。」

忙碌的輔導工作,又是國術隊老師,此次《無量義經》演繹還擔任慈中小師生〈德行品〉領頭的竹筍尖,漸次長大變成竹子,而後開枝散葉,再形成一枝展現克難慈濟精神的「竹筒」 歲月。

◎化城次第 層層突破

所有功德都是所有團隊的努力思考,剛好六、七段是與呂秀英(法號慈悅)師姊合作。「我再去延伸跟創意,由我引導孩子去做隊形,一個是有小王子登山的動作,另外一個就是蓮 花。」振家老師娓娓道來。

原本設計第六功德,小王子要帶領國家、軍隊,後來與慈悅討論,意境沒辦法呈現出來,後來用登高山的方式。除了同學排列呈山的形狀,背投也會有一座高山在面前。

後來想到佛經裡面有化城,就像上人讓大家在演繹當中不斷去完成,也是希望在這樣的演繹中去讀經,去了解經文奧秘,所以小王子要克服困難,就是不斷的登高,不斷的去突破。

原本想的是地獄劍山,但是,小王子又不是入地獄,可是又想,山又尖尖的嘛,都有刺刺的,每座山,其實就像地獄在人心理面嘛,那座山也是突破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的上來。就好像 那座山有好多不確定的因素,去阻礙你。

但是這座山慢慢被拉下來、被拉鋸,被拉被拉,大家眾志成城,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的力量把它拉拔下來,其實,有再大困難,有決心、毅力都可以克服。所以需要展現用力氣去拉。

而肢體動作,比如展現登山者那樣的辛苦,如何劈山?如何開拓?這些動作在演繹當中要帶給人心中的是,「追求一個目標,要努力做!」

◎心念翻轉 堅定攝服

從軍隊改成山嶽,演繹的孩子們非常優秀,不管是在做一些特別的武術的動作,他們都非常配合。

孩子們也去學習到,整體的美來自於個人的修養,每一個人都是最重要的,所以才能夠呈現出第六功德那樣的不容易的決心,把山一座一座的打開。

而統理大眾的小王子他登高呼遠,要從這座山跳到另一座山,是一種意境。所以用國術的基本動作去呈現,翻越。

其實在作翻越動作,整個心境就代表翻轉過來,那顆心就可以統理大眾,可以控制所有的事情。做出那個力量,掙脫束縛去翻轉整個思想、心念。

而小王子的眼神和肢體動作,在登高以後,是對自己的信心,對自己的力量有所承諾和承擔。「我做到了」,給自己一個肯定,攝服心思混亂的力量,有威嚴的,所以堅定的眼神很重 要。

第七功德「六波羅蜜顯神奇」,在黑白之間,黑反白的「六波羅蜜顯神奇」,第六功德小王子登高,其實山嶽跟著起伏,隨著蓮花的開啟,智慧就會慢慢的產生,所以是相呼應,子舞 台、母舞台會一起呼應對照。

◎斷惑攝理 智慧花開

飾演帶領大眾攀越高山的小王子陳伯叡,國術隊的成員之一,「譬如王子雖秩小,能理國事號群僚」,從三個台階上翻轉動作下來後,定位拍點是站上兩位同學大腿上,背後由另一位 同學保護著,四個人展現的默契沒話講,伯叡的表情、眼神更要傳達一股決心和堅毅的力量。

「振家老師特別注重表情還有眼神。因為有些動作大家都會比,如何用你的表達能力和眼神能夠把這些經文的意思通過肢體動作來表現給大家看,讓大家能夠去理會到這經文的意 義。」伯叡非常用心體會老師的叮嚀。

畢竟是伯叡第一次入經藏,剛開始是有一點困難,然而,第六功德裡有一句「慧能斷惑能攝理」,他拿國術打比方,在國術裡有一句話「武德高尚」,在練國術的時候,有這個能力, 就不能去傷害別人,反而要去保護別人。

日常生活也是一樣,要運用這個「慧」去幫助別人,帶領大家同心協力度過一些難跨越的關卡、障礙。

第六功德才八句話,卻花很多時間練習,這讓在背後保護小王子的陳建宏相當不解,然而建宏轉個念頭,「至少讓假日過的忙碌又充實。」

借小王子一隻大腿站立的徐浩軒則從這樣花時間的演繹過程中學習了「靜心」,自己的心也不再浮躁,「慧能斷惑能攝理」,有「智慧」就能化解疑惑,做好每件事。

輔助小王子站上去的另一位好夥伴是王志嘉,錯失了《水懺》,這一次就要好好把握機會。「四個人不能出差錯,更有壓力。」雖然動作一在修改,但學會「包容」,經文裡「愛灑人 間大悲意,令諸眾苦皆得離。」實踐關心別人、幫助別人,自己其實是獲得最多的。

第七功德,飾演淤泥的高二生漢芳均,穿著黑色演繹服,代表的是無明煩惱。除此還有加入〈德行品〉〈說法品〉的隊形中。

同樣錯失《水懺》演繹,芳均懂事的說道,平時我們會有很多不需要的煩惱,像這次演繹,動作修改許多,每次修改之後,會覺得怎麼又改了,學好了又要學一套新的。可是,後來, 轉個念頭,「做好本份事」是很開心的,讓整個畫面更好,改動作反而是件好事。

與芳均有著同樣煩惱的還有飾演淤泥的陳思妤同學,擔任學校環保小尖兵又擔任體育股長、英文小老師,一時間難以取捨,原本想放棄,因為經文的「無量法門悉現在前」,所有的煩 惱不再算什麼,「我把所有的煩惱跟不快樂當做動力前進」。

利用慈濟人文課程,講解經文內容,在演繹當中,也會解說如何呈現這段經文,會與同學分享蓮花如何開等等,振家老師一臉的豁達,「孩子們有多少理解?有多少領悟?也是演繹最 大的目的!」

圖左 : 「振家老師特別注重表情還有眼神。因為如何用你的表達能力和眼神能夠把這些經文的意思通過肢體動作來表現給大家看,讓大家能夠去理會到這經文的意義。」陳伯叡(站最高點)非常用心體會老師的叮嚀[攝影者:柏傳琦]
圖右 : 這座山慢慢被拉下來、被拉鋸,被拉被拉,大家眾志成城,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的力量把它拉拔下來,其實,有再大困難,有決心、毅力都可以克服。[攝影者:王嘉彬]

圖左 : 指導學生表現第六、第七功德的徐振家老師。[攝影者:王嘉彬]
圖右 : 四個好朋友合作無間,雖有壓力,但四個人會熟記動作讓上台時自然展現流暢動作。(最上面陳伯叡、左王志嘉、右徐浩軒、後面是陳建宏。)[攝影者:王嘉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