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主秘勇承擔 校友愛滿懷

主秘勇承擔 校友愛滿懷

E-mail 列印
即將在11月22日舉行的教育志業體二十五周年聯合校慶,是慈濟的大日子,每一個人都以戒慎虔誠的心來迎接,近日更是全力進行練習。慈濟技術學院主任秘書何玉菁,第一次承 擔企劃團隊。

◎承擔的精神

她表示,欣逢此大活動,各相關單位去年五、六月間即開始籌畫,討論活動該要如何進行。歷年都是由志工呂慈悅負責規劃,今年證嚴上人希望教育志業體能培育人才,玉菁因而成為 企劃團隊之一。她與總務處文書組長陳玉娟負責邀約校友回校參加慶典,同時收集相關資料。

「玉娟老師讓我印象最深刻,她是一個讓人感覺很自在的人,只要你提出需求,雖然事情與她無關,她一定想盡辦法替你解決問題。」何玉菁再言,從玉娟身上學習到行政人員要有深 度的親和力,以誠懇的態度待人;做事情要有膽量,也要有衝勁,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確方法,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她們力邀一位校友,雖然尚未表態,但何玉菁仍繼續努力。她很清楚,技術學院畢業生都是護理人員,不能來參加大都是排班的問題。護理人員在醫院裡有她的責任,既然排了班就一 定要到。

為求達到活動的需求,也為了傳達美善的人文,這次嘉年華會上,何玉菁邀約了五位第一屆的校友來承擔進場掌旗,就像是當年歷史畫面所呈現的一樣。大家開始討論時,呂慈悅提出 了這樣的想法,當下有同仁表示,第一屆的二十一位校友將在八月回來,到時候可以請求幫忙,重現當時珍貴的景象。

開始的時候,大家因為擔心做不好而推辭。就在校友回來精舍的時候,何玉菁請來早期懿德母姊會之一的林智慧,表明構想請大家一起成就,一切終於圓滿達成任務。

「當然不是原來那五位,沒有辦法這麼高標準啦!」何玉菁開朗一笑,在這事件中,她感受到這些校友與學校濃郁的情感,以及和懿德母姊之間親密的互動,即便已經二十五年,那股 愛依然存在。

走過二十五年,深刻的記憶依然抹滅不了。她們如數家珍地說著往日趣事,彷彿是昨天發生的一樣,就是這股力量,凝聚著大家。拿著錄影機,何玉菁的團隊,隨時記錄這些已為人母 的校友。看著她們踏上校園的大理石廣場,那種雀躍的感覺,正是她們對母校的熱愛。

◎沒做過就多學習

1973年出生的何玉菁,成長於高雄縣鳳山區五甲的小康之家,小學五年級時,隨著父母搬遷到臺北,國中畢業後考上臺北商專,之後進入臺灣科技大學就讀,畢業後,隨即到花蓮 地區的大漢技術學院任教。她表示,在轉任技術學院後,除了擔任主任秘書,也有帶醫務管理的學生。她說:「孩子們好乖,我與他們的感情非常融洽,他們也是我學習的對象。」

自2009年到職至今,何玉菁當初透過現任慈濟大學校務長蔡宗宏的介紹,從服務了十二年的大漢技術學院轉任到此,主要工作是協助推動校內控制。她很快就進入狀況,因為學校 各方面的制度健全,方向和理念也和自己很相近,融洽的氣氛讓她很喜悅。

她感覺,技術學院的校風和其他學校截然不同,人文氣息尤其濃厚。不論師生一律穿制服,優良的校風是營造人文教育的好環境,也受到各界肯定。重要的是家長們都很放心讓孩子在 學校學習,快樂成長。

二十五年足以讓一個剛出生的孩子長大茁壯成人,何玉菁以感慨的口吻說:「雖然過去我沒來得及參與,但希望藉著慶典活動,展現技術學院的成果,更要讓各界人士知道慈濟美好的 人事物。」

「這次的活動很大,我們開會跑流程,聽到說附件有到七十幾頁……」何玉菁頓住了口,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那就是我做的啦!」

原來在今年八月以前,何玉菁主要的承擔都是在慶典的部分,之後又多承擔了聯合校慶的行政事務工作。她表示:「因為沒有做過,我必須要花很多時間去學習,如何與其她的組別溝 通,讓活動更為完善……」透過虛心學習及有經驗的同仁指導下,她想辦法完成任務,不輕易放棄任何一件事,接了任務就努力去完成,她認為,這才是正確的承擔。

因為受到玉娟老師的影響,何玉菁已做好培訓的準備。她感佩玉娟老師充沛的行動力,兩人的工作有重疊的地方,但很多事情都是陳玉娟搶著做,她說:「每次排練完或是休息的時 候,兩人都會互相勉勵、彼此鼓舞。」從她的談話中,感受到她們同事之間深厚的情誼。

何玉菁表示,很佩服上人的毅力勇氣,因為這樣的堅持才有今日的慈濟世界。「上人怎麼說,我就怎麼做:『對的事情做就對了』、『甘願做歡喜受』這些話在生活中都是很受用 的。」

最後她認為,身為一位教育工作者,看到有些孩子的迷茫,似乎不知為何而讀書。何玉菁深深期許,這些孩子能夠在慈濟的全人教育下,以及優良的校風中,培養正向的信念及價值 觀,讓生命的意義更寬廣、更明確。

圖左 : 何玉菁(右二)與團隊一起討論聯合校慶的細部流程。[攝影者:江昆璘]
圖右 : 何玉菁(右)與行政組團隊開會討論各校如何串聯。[攝影者:江昆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