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懿德十五年 美食暖心頭

懿德十五年 美食暖心頭

E-mail 列印
走進坐落在臺北市繁華的東區,一處老舊傳統市場的巷弄裡,是松山區資深慈濟志工楊碧雲三代同堂的家,十五位家人能同住一起,全靠碧雲把一家人緊緊扣住。

承擔慈濟技術學院懿德媽媽已經十五年的碧雲,在這次二十五周年聯合校慶活動中的嘉年華會,認養義賣攤位中的美食區;她拿手的炒米粉、泡菜,讓大夥兒填飽肚子,同時享受酸甜 的滋味。她總共準備了兩百份義賣品,從十一月十八日便開始採買、備料,因為做慈濟,家裡大鍋大灶一應俱全,也累積了不少香積小撇步。

「我來!高麗菜我來切。」當菜販送來碧雲採買的食材時,先生馬上湊過來。

「高麗菜厚實的梗一定要輕拍後,才會入味,胡蘿蔔要用刨刀刨成細片,才不會出水,讓養分流失。」動作敏捷的碧雲,慶幸先生老來愈發能夠接受她做慈濟事,尤其四子當中的二兒 子洪敏傑走入慈濟,今年也一起到技術學院當懿德爸爸,讓她最感欣慰。

◎媽媽心 懿德情

與孩子共進午餐是碧雲班上懿德日的特色,令人感動的是餐點都是出自懿德媽媽巧手製作,遠道打包從臺北到花蓮。其中具保溫功能的手推籃車裡,裝的全是碧雲滿滿的愛心餐,不僅 提供孩子一頓溫飽,更讓這些異鄉遊子,感受暖暖的關懷與愛。

「媽媽我還要再添一碗(咖哩飯),等我出去回來一定都被吃光了。」懿德孩子說著。

「不會,媽媽一定會幫你留。」懿德母女自然溫馨的互動,全都是她們「以媽媽心愛別人的孩子」一點一滴付出的成果。

「我孩子回來都說懿德媽媽對她們好好喔!」碧雲每次家訪,都有家長的感恩回饋;自己沒有女兒,卻是海內外都有懿德女兒,看到這些孩子從生澀到大方呼喚、撒嬌擁抱;看到孩子 因為有愛,化解對學校的適應問題,以及與原生家庭的關係,這一切都讓碧雲想一直做下去。

即將邁入七十歲的碧雲,開始擔心體力負荷的問題,現在有子繼承衣缽,發心要繼續做技術學院懿德媽媽的她,兒子將是她為孩子製作愛心美食最有力的後盾。

◎職志合 盡已力

教務處實習就業組長郭又銘老師,大學在嘉義中正大學就讀,入學第一天就遇上九二一大地震。接著看到慈青在校園募款、募物資、募志工到災區去服務,就這樣加入了慈青社。

慈青社的孩子只要有用心投入、體會,走上慈濟菩薩道是很理所當然的。碩二時郭又銘就參加慈誠隊培訓。當時除了寫論文外,幾乎都投入在社區勤務中。在博士班期間,落實到嘉義 區繼續培訓一年,特殊因緣奠定他更深厚的慈濟理念。

郭又銘感恩多位慈青學長,畢業後投入慈濟志業體工作,給他很大的鼓舞,有這些善知識當標竿,讓他有機會職志合一,他相信能夠到技術學院任教,是他生命中一大福報。也因為慈 青社的牽引,娶得在大林慈院任職的妻子,有這位已受證委員的終身伴侶的認同與首肯,闔家歡喜東遷花蓮,貢獻一己之力於慈濟教育體系。

「回到學校任職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好像回到慈青辦營隊的情景。」郭又銘說,帶著在慈青社學習到的人文理念與學生們互動,亦師、亦友。接下今年六月一日學校新成立實習就業 組組長的職務,郭又銘負責學校系所老師與企業合作的溝通,讓孩子順利就 業。

「實習就業組要協助學生進入職場,必須和企業、老師溝通,做三者間的橋樑。」郭又銘超越教職的學習,讓自己成長很多,當企業須要校方提供更多的資訊,以補強信任感時,通常 「慈濟」是業者最後接受我們孩子的招牌。

郭又銘在這次二十五周年校慶負責搜尋校友並記錄,以在嘉義社區承擔人文真善美的經驗,透過影視紀錄技術學院校友,走入職場的實況。隨著回首當年校園點滴,看到人與人之間互 動的和諧,他彷彿也跟著走入技術學院的歷史。

「身為教師要更謹慎、更認真,才能帶領孩子走向正確的方向。」職志合一的郭又銘,在校友紀錄中,看到學生在工作崗位上有很好的發揮,證明在校期間老師指導產生很大的影響 力,他提醒自己還要更用心。

圖左 : 參加經藏演繹後,郭又銘覺得整個心都平靜下來。[攝影者:黃月嬌]
圖右 : 九二一大地震時參加慈青社,進而受證慈誠隊的技術學院教務處實習就業組長郭又銘,負責這次校友紀錄,宛如走入技術學院歷史迴廊中。[攝影者:黃月嬌]
圖 : 「胡蘿蔔要用刨刀刨成細片,才不會出水,讓養分流失。」慈濟技術學院懿德媽媽楊碧雲承擔多功能志業,香積經驗累積不少小撇步。[攝影者:陳春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