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教育 四分之一世紀的堅持

教育 四分之一世紀的堅持

E-mail 列印
在一片的靜默中,燈光漸亮、音樂響起,螢幕上,呈現浩瀚宇宙,從星河到太陽系,旭日東昇後,曙光乍現,點點星光中,以「修慧養德,再創輝煌」為主題,展開了「慈濟教育志業 25周年聯合校慶」典禮。首先由慈濟技術學院學生穿著原住民服裝,站在T字型舞臺,唱出「慈悲心路」,揭開美麗的序幕。大眾隨著主持人陳竹琪的聲音,讓時空回到從前。

二十五年前慈濟教育,從護專開始,一粒沙、一滴水得不容易,愛的能量匯聚,每一人、每一分秒,愛的能量付出,步步都有為慈濟付出的血淚史。如今,在眾多人殷勤付出,慈懿會 的陪伴,讓同學們學以致用,沒有浪費學校的栽培,以及社會資源提供,期許未來,在教育的志願,還要繼續努力下去。

◎開荒破土 創建不一樣

臺上,一對原住民夫妻收到學校註冊費通知單,家中沒有錢,父親打算放棄孩子就學機會,孩子只能離家到外地工作,或是成為雛妓,這一幕是早年,東臺灣花蓮生活困苦的寫照;上 人一念悲心,了解,唯有辦教育才能解救苦難,歷經萬般艱辛,一九八九年在眾人祝福下,創建慈濟護專,開啟教育之門,成為教育界「不一樣的學校」。

第一批種子教師先鋒,張芙美校長與洪素貞老師等人,站在臺上,共同見證了當年,學校的校園還圍著鷹架,工程尚未完成,沒有公車,沒有藝術環境,讓一片沙漠地,有著無情荒地 有情天,慈濟教育體系一一建立,從臺灣,慈濟中學、大學、技術學院,臺南慈學,教育走到全世界。

技術學院學生以樂器演奏「慈悲心路」,如歌詞中所說,象徵慈濟教育「在苦難中長養慈悲,在變數中考驗智慧,在艱難中激發韌力,在繁瑣中學習成長,在複雜中欣賞優點……」

在地水火風中無常災難中,從九二一地震後,慈濟在臺灣援建了五十一所學校;教育拓展到海外,汶川地震後興建的慈濟學校,以及海地同樣因為地震因緣,而有了教育的殿堂。再來 是水患,南亞海嘯時,慈濟援建了斯里蘭卡學校,華東水患的全椒中學,印尼髒亂紅溪河,菲律賓三寶顏,獨魯萬簡易教室等,孩子穿上制服臉上充滿希望。

◎三代之間 代代相傳

在醫療人才培育方面也很重要,然而最值得驕傲的護理之光,有了愛的延續。一起見證的是護理科系畢業的歷屆校友,有的畢業後離開學校,有的是繼續留校任職。其中,黃小英是護 專畢業的孩子,她認為,受教育之後,讓部落孩子有了美好的未來;而楊秀花是一位專業護理師,也是病人的守護天使,她期望在大家努力下,讓護理可以發光發熱,這也是她爸爸的 心願,把病人照顧好,「一日之價,為永恆大價。」美善人生,學生成了老師,老師教了學生,三代之間,代代相傳。

學生表現優異,接著,〈說法品〉由技術學院師生與原住民同學演繹。河、渠溝的流水如法水,能洗滌眾人心,說明了,人生一定要受教育,有了教育,才有幸福希望,慈濟的教育是 不一樣的學習,不只是在課業上,重視學生的品格教育,德行、禮節教育,在校園裡,老師、學生都身著制服,從幼小到大學,師長做了最佳品格示範。還有生活教育,學生在醫院當 志工,見苦知福,有學生因為當了志工才體會到自己有一天也會老,也需要別人照護;還有閻華同學,表現優異在美獲得志工服務獎,王佐輔獲得十大青年的獎勵。

而生命教育,也是慈濟教育的特色之一,感恩無語良師的無私奉獻,在生命最後一刻,捐出身體,成為醫學生的學習對象。今日典禮中,醫學院的學生用音樂來感恩,小提琴與笛子交 叉響起,學生以歌聲唱、用畫作出對於老師的懷念,「謝謝您,無語良師」。

透過歷史畫面,人物見證,敘述了在慈濟校園所培養的學生,受到完整良好教育,出社會後,究竟有何不一樣呢?企業家代表上臺,見證孩子的不一樣。晶美公司張謙敏董事長表示, 學生畢業後,在產業界真是「好操又耐用」做事積極主動,待人態度謙和,這是他們公司需求的人才,所以每一年都會來慈濟找員工;門諾醫院的同仁也見證,學生到了醫院工作,表 現都非常優秀。

◎我不苦 我很幸福

在大林慈院一般外科張群明醫師也說,過去他在學校,受到無語良師的教育,以及良語(靜思語)、良師點亮心燈,畢業後,他以慈悲喜捨之心,為人群付出,在慈濟長大的孩子真有 福,他做了最佳的見證。

聽了企業界以及醫師張群明的分享,緊接著是慈中師、生上臺演繹,〈德行品〉偈文「法身大士,慈悲菩薩,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淡泊,無為無欲,顛倒亂想,不復得入……」 人人像一艘艘法船,在堅定的毅力中,往前行。

在學生不一樣的學習中,還有一項就是身體力行,實際走入災區去付出,幫助苦難人。2013年菲律賓發生海燕颱風,學生參加義診,在當地看到受難的災民,為了領取物資,讓家 人得溫飽,半夜出來排隊等候,孩子看了不捨,發願將來一定要成為良醫來救助更多人;還有學生將所見所聞的畫面,用影像紀錄下來,讓更多人知道。

大孩子能出國賑災,小學生們也沒空過,他們以竹筒捐款助人方式,或是用畫畫義賣,善舉還影響了家人一起投入。還有技術學院的學生親善團到緬甸,進行人文交流,看到當地學生 的生活,他們體會「我不苦,我很幸福」的滋味。

在志工服務的過程中,慈濟中學的學生到水源部落關懷金蘭阿嬤,因為他們都是平常受到父母照護的孩子,藉由付出,體會到給人溫暖是一件快樂的事,愛的見證,金蘭阿嬤在同學的 陪伴下,上臺用母語道出感謝,受到這麼多人的幫助,她非常開心。

◎愛的承諾 永不缺席

在慈濟教育學習之路中,除了感恩老師用心陪伴,最好的良師益友是「慈懿會」的爸爸、媽媽,因為愛,讓一群德智兼備的慈濟委員、慈誠志工,有了一場永不缺席的承諾,與孩子教 學相長,惺惺相惜。他們以父母的愛心、菩薩的智慧,關心學校的學生,並透過付出無所求的身教,讓學生回歸善良本性。

慈濟技術學院田培英老師榮獲大專院校的師鐸獎,投入護理教育十三年,她在學生的心目中,像座燈塔,又像加油站,也猶如便利商店二十四小時為學生服務,聆聽學生的心聲,傳授 專業知識,帶動孩子到社區服務,她希望成為別人的貴人,教導學生成為社會的良人。「用愛化礙」給孩子機會,讓他們建立自信心,以有耐心、親切,深受學生喜愛,她沒有放棄任 何一個孩子。

風浪聲中,由慈大老師、學生共同演繹〈德行品〉中的一段偈文「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大船師運載群生 渡生死河,置涅槃岸……」慈濟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孩子, 從一粒種子,在好的環境中,萌芽茁壯,教之於禮,育之於德。從小樹變成大樹,從臺灣走到世界,第一個國家是馬來西亞,在伊斯蘭教的國度,創立慈濟幼兒園,小小孩兒受到慈濟 人文洗滌,不但學會恭敬泡茶,敬重師長,透過親身體驗,懂得珍惜水源,愛惜物命。可見得,一個良好的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也可以影響一個家庭。

第二個國度是南非,1996年從慈善關懷,走進部落,穿梭在雷地史密斯的鄉間,看見荒草礫石堆中的小學,沒門窗、沒屋頂,房子建築根本擋不住風吹雨打;援助至今,學校經過 多次的整建,讓孩子有了遮風蔽雨的環境,他們以歌聲來表達對慈濟人的感謝。當年小小黑珍珠女孩已長大,來臺灣慈濟學校上課一年多,她們也有了中文名是林琪羅與何嫣達,一句 「感恩啊!」道盡她們無限心意。

從非洲,又回到亞洲泰國清邁,1994年的「泰北三年扶困計畫」改善居民的生活,將近十年後,第一所慈濟學校開始招生,一切規劃比照臺灣規模,不但保留了泰國的傳統,也傳 遞了慈濟人文。如今,孩子受到愛的教育,改善生活。這一次,學生們專程來臺灣,與大家同慶;他們也帶來一段泰國舞蹈表演,金亮服裝中的飾品,是花了一個早上,重量的衣服穿 上身,不能用餐也不能喝水,雖然有些辛苦,但一切都值得,他們很歡喜,這是一份感恩心的表達。

慈濟完全教育的是由慈幼、慈小、慈中、大學,由校長、老師、學生共同演繹,〈十功德品〉幼兒園的孩子,跟著經文唱誦,手語、走位動作一致,一點也不輸大人們。同時,螢幕上 也書寫著一篇篇動人故事,有一位學生,因為發生車禍失去了生命,家人幫他完成器官捐贈,讓愛遺留人間,救助十人的生命;還有慈院住院醫師,在火車上幫助受困的嬰兒,看到孩 子得救,醫師非常歡喜……演繹最後,全體師生再次上臺感謝大家。

◎天涯若比鄰 天下一家親

「天涯若比鄰,天下一家親,四海皆兄弟……」副總執行長王端正上臺致意,感恩海內外的貴賓知己蒞臨。慈濟教育二十五年,象徵著四分之一世紀的成就,九千日子裡,與合作夥伴 有了美麗邂逅,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懷幫助。慈濟是慈善團體,也是宗教團體,慈悲大愛,以利他的精神宗教情懷,無怨無悔。

第一個十年,是慈善,就是讓人有尊嚴的活著,有了慈善之後,另一個十年是醫療,從慈善延續,讓生命有品質,有了慈善、醫療,第三個十年教育,就是要讓生命有希望,一代比一 代強,一代比一代傑出,第四個十年是人文,為了就是讓生命有內涵,生活品德展現在日常生活中,散發氣質。

四大志業還有八大法印,從慈善擴展到國際賑災,醫療的骨髓捐贈,里仁之美的社區志工,都是為了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在善與惡拔河中,讓善的力量大過於惡,這是你我他的事, 因為人人都有使命。

「小樹啊!我要你成為一棵頂天立地的大樹,我的希望和期盼,也隨著它成長和堅韌……」在〈種樹〉歌聲中,上人牽著幼兒們的手步入會場。

上人很開心看到大家聚聚一堂,教育二十五年是一百年的四分之一,慈濟是一百年的四分之二。慈濟從竹筒歲月五毛錢起步是慈善工作,如何脫貧脫困,一定要有健康穩固的家庭,孩 子一定要教育。一連串的因緣,讓慈濟護專建立起來。

為什麼蓋醫院在花蓮、蓋學校也在花蓮,剛剛第一幕原住民夫妻,很熟悉,不只是這樣,還有許多很期待教育志業,老師和孩子們,在慈濟的教育系統,大家要多上網,舊法新知,為 人類寫歷史,為慈濟寫大藏經,地水火風災難因緣,慈濟不斷地蓋學校,地震,光是臺中南投,二年之內蓋了五十一所學校,老師回來說感恩慈濟,幫他們蓋的建築物都沒有老舊掉, 小學的孩子變大

圖左 : 第一批教師種子先鋒,站在臺上,共同見證了當年慈濟教育草創的艱辛。[攝影者:陳李少民]
圖右 : 人人尊師重道,是孩子終生要學習的品德教育。[攝影者:陳李少民]

圖左 : 慈濟中學學生到水源部落關懷金蘭阿嬤,她在同學的陪伴下,上臺用母語道出感謝。[攝影者:陳李少民]
圖右 : 王端正副總(中間持麥克風者)與教育志業體同仁,感恩大家為人才的培育而努力。[攝影者:陳李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