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衣坊服務 不收費賺歡喜

衣坊服務 不收費賺歡喜

E-mail 列印
做好事因緣可遇不可求,沒有健康的身體想付出也難。志工江玉絲把握為海外委員慈誠受證學員修改衣服的機會,她說:「兩個禮拜前,就很小心注意自己,不讓跌倒手腫的意外事再 發生。」

2015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三梯於臺中分會舉行。11月20日傍晚時分志工雲來集,一樓西班大愛廊道熱鬧滾滾,因為大會特別設置「衣物組」請購處,方 便海外學員請購慈濟制服,現場兼修改衣服。

◎別人讀書 我學裁縫

從選購、試穿,不合身的、過長的,現買、現改馬上取得,包括西裝外套修改到讓學員滿意。這一群來自草屯區的阿嬤級志工,都是因為早期農業時代家境困苦,習得一技之長。志工 張素雲說:「從小學裁縫,別人讀書,我們要學裁縫。」造就她今天為別人服務的好因緣。

志工們分工合作,有人負責量長度、有人負責修剪、有人負責車線、有人負責熨燙,雙手俐落地一刻也沒停,江玉絲似乎閉著眼睛就能做得很輕鬆。她說:「初中畢業後十六歲就開始 學習裁縫,一直做到結婚、生子後,還一邊帶孩子一邊做,做到當阿嬤帶孫子時才退休。」

去年(2014年)有機會對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營學員修改衣服,可惜前一天跌倒手腫起來,因緣就這麼的不具足。十年前即受證委員的江玉絲說:「半個月前,組長跟我說要 修改衣服,兩個禮拜前,我就很小心不讓意外事再發生,很高興今天就來成了,為了下午四點的工作,早上十點就出發定位臺中分會。」江玉絲體會身體健康能付出的重要。

兩部裁縫車,一部套白色線,專改藍天白雲制服的褲子;一部負責修改藍色西裝和西裝褲。去年也有服務經驗的志工謝梅雀,對自己擁有這一份專長很滿意,沒想到都已經六十三歲的 阿嬤,還能為海外志工服務感到很高興。

1996年受證慈濟委員的謝梅雀說:「好不容易人家從海外來,就要把他們服務到最好。去年聽一位加拿大回來的師兄說,回去改一件褲子的長度,要價臺幣四百元。我們修改好好 的給學員,又不需要服務費,他們都說『很划算』。」為服務學員而滿意,天黑了,時間再晚謝梅雀說也無所謂。

◎心情激動 有話說不出

每位學員請購的不只一件,從上衣到腳上的襪子,甚至於從夏天到冬天,難得回臺一趟,他們做了最完備的採買。來自印尼學員古國榮,他提著兩紙袋裝滿多件襯衫,他說:「常常要 演講,就多買一些。做慈濟八年,第一次來臺灣,心情很激動,高興的最近都睡不著覺。」同行的學員還有其他五位,其中一位是古國榮的太太,兩人同時要受證委員和慈誠,這是他 夢寐以求的人生大事。

另一對夫妻檔,一樣來自印尼,先生陳俊賓、太太傅麗蓉。倆人第一次來臺灣,同時要讓證嚴上人受證為慈濟人。一臉喜悅的表情,已經哽咽的先生心裡喜不自禁地說:「我高興的說 不出口。」太太則說:「我們都是承擔人文真善美紀錄,他拍照、我寫文字,今年學習錄影。」

倆夫妻走入慈濟,學習慈濟人文精神,要做個真正的慈濟人。陳俊賓說:「很不容易啊!」凡事都有因緣,若不是跟慈濟有緣、跟上人有緣,也不會千里迢迢跨海來臺受證當志工,就 像不瞭解慈濟的人說「吃自己的飯,替別人做事。」

廊道一隅,長桌上擺設竹筒,也有2016年新年月曆,志工忙碌著為它捲好放入竹筒內,曾美玉說:「新的月曆,主題是『普天三無』,主要是要讓學員都能將上人的『普天三無』 帶回僑居地,普及民眾。十二個月,每一張月曆都題有不同的靜思語,若年度過後,更換新月曆了,就可以將它剪下來裱框,就變成十二幅畫了,而竹筒就可以回歸慈濟早期的竹筒歲 月。」

精緻實用的竹筒設計,淡淡的卡其顏色受人喜愛,可用來投入硬幣回歸慈善救人的功能,每天存善念,利益人群;而裱框後的畫,不只做為空間布置,靜思語更可以做為人人生活中為 人處世的借鏡和警惕。

時間已過晚餐,學員持續報到,還有從桃園機場來、有從烏日高鐵站來…… 這一份愛的陪伴和服務,中區慈濟人樂在其中。

圖左 : 志工江玉絲(前一),早上十點就從草屯家裡出發來臺中分會,為海外學員修改衣服,她說:「兩星期前接到任務,就小心翼翼,以免萬一跌倒再次發生如去年(2014年)意外的憾事發生。」[攝影者:王建忠]
圖右 : 來自印尼學員古國榮走入慈濟已經八年,第一次來臺灣心情激動到睡不著覺。他說:「來了就多買,反正慈濟制服是要穿長長久久。」[攝影者:林淑懷]

圖左 : 印尼的夫妻檔陳俊賓與傅麗蓉,即將受證慈誠委員,倆夫妻在當地承擔人文真善美紀錄,幾乎能採購的衣物都買了,他們認為,出班紀錄容易流汗,換洗次數平凡,多買就能方便使用。[攝影者:王建忠]
圖右 : 志工曾美玉(中)說,將2016年月曆放入竹筒,方便學員請購。十二張月曆題有不同的靜思語,使用後,將它剪下來裱框就是十二幅畫,且能體驗慈濟早期的竹筒歲月,很實用。[攝影者:歐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