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從小木屋到國際NGO

從小木屋到國際NGO

E-mail 列印
11月22日,「2015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二天,人文志業發展處賴睿伶分享「慈善志業」。十三年來,她見證慈濟精神法脈,深入投入之後的體悟,猶如身 體的氣血一樣,能讓臉上紅潤、精神飽滿;誠如慈濟的基本骨架、基本的根源慈善。

「從小木屋到國際NGO-慈善志業」。1966年證嚴上人帶著弟子,親身、親為訪視關懷,讓志工更有機會接近苦、感受苦,進一步才能「理解苦」是從何而起?

唯有「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才能真正感受到上人所擔心的是甚麼?賴睿伶說,「放下個人小小的幸福,多發一秒鐘為別人想,才能契合上人的慈悲。」

上人是從哪裡看到要做慈善?從看見世間的苦難……戰爭、瘟疫、飢荒,人跟人的對立;上人還要讓大家知道「三理四相」無常的變化,溫室效應,造成的極端氣候。

從敘利亞救災,奔逃至多國的難民。又再由土耳其的救災過程中,聽到一個難民小孩說「並不覺得自己還活著」。從這麼小的孩子說出這樣的話,慈濟志工想幫助他脫離這樣陰影。在 孩子裡面,他可能是數十萬災民的幸運兒。

由於志工從物資發放、助學方案到心靈的陪伴。對於這些學生來說,給予的是希望、愛。對他們來說,心中有愛,才能在紛擾的世界,減少仇恨,找到正確方向;明辨善惡,才能知正 途。

賴睿伶親身入苦,歷經三十三天菲律賓獨魯萬的賑災經驗,感同身受,是那麼接近苦境。「慈善」不再是只活在字裡行間,而是在心中長成一棵樹。如葉脈,清晰可見;透過「做」而 感動,才能內化為自己的。

「舊法新知,知根啟源」,靜思家風以慈善作為修行。克難,深刻考驗出悲心厚度與人情溫度。克己,放下私欲,在佛法中啟發悲心。克勤,勞動的身體,讓汗水淨心。克儉,珍惜點 滴,當思不易。 慈善模式,是長期濟助、急難濟助、房屋修繕、冬令發放、大型賑災。見證台灣經濟環境的轉型、實踐人間佛教的方法、靜思法脈以《無量義經》為宗經的展現。

在回眸來時路中的醒悟與省悟,在資深委員的身上看到敬師與傳承。以慈善作為濟世。付出的模式,在於感同身受;付出的成果,在於人心的淨化;付出的反思,在於知福造福;付出 的傳承,在於奠下社會安定的基石。

最後,賴睿玲勉勵大家:一個人的表達,是一場演講;一群人的表達,是社會的相貌。

◎慈悲感動 投入志工

一頭捲髮,黝黑相貌的Mohau khaebana,來自賴索托,課程中專注聆聽分享。她在2010年,在自己的家鄉聽一場慈濟志工的分享講座,談到慈濟四大志業因緣源 起,而觸動內心,感動的當下,邀請志工再到自己居住的社區,跟鄰里分享,希望能讓更多的人來了解慈濟,認識佛法。

當天又聽到賴睿玲分享中,看到上人做慈善訪視,是帶著弟子親自膚慰、疼惜苦難人。Mohau khaebana聽到這一幕好感動。她說上人身為一個領導人,都能做到親力親 為,那麼身為弟子的我們,是不是更要努力學習這樣的精神。

當回到家鄉,Mohau khaebana要將所看、所聞、所聽,帶回與志工分享,不管任何事情,希望都能與法親共同完成。Mohau khaebana在二十九歲時,雙 親相繼往生,身為老大的她,必須扛起照顧弟妹的重責,一路走來相當辛苦。

苦難的環境,多了磨練,也造就她多一分善解人意。賴索托國度裡,生活普遍貧窮。Mohau khaebana看到慈濟人身影,來到自己的家鄉發放物資,當災難來時,總是最 前來到災區關懷,陪伴到最後才離開。

看到彎腰慈悲的付出,這一幕,Mohau khaeban心裡的悸動,推動著她一步步當一個付出無所求的志工。

圖左 : 在回眸來時路的醒悟與省悟,在資深委員的身上看到敬師與傳承。學員專注聆聽,吸取慈善法脈。[攝影者:徐金生]
圖右 : 來自賴索托的Mohau khaebana,課程中看到上人做慈善訪視,是帶著弟子親自親為膚慰苦難人。她好感動,她說身為弟子要更努力學習。[攝影者:簡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