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基隆 上課汲新知 有效用資源

上課汲新知 有效用資源

E-mail 列印
截至2024年三月,臺灣人口數為二千三百萬人,政府認定的中低及低收人口約五十八點五萬人,佔全臺人口數的百分之二點五。看似比往年減少的數據,在疫情後,需要幫助的案件數卻是往上增加,在現有的資源裡如何有效 改善家庭經濟?4月14日,基隆社工特別邀請邱淑芸老師來到基隆靜思堂為訪視志工們上課。


◎學習聆聽 抽絲剝繭

「要說案家不誠實嗎?也沒有啊!你問得,他都說了,他只是不坦白……」
「他有沒有回答你的問題?有啊!那你沒問的,他會不會說,不會,所以這就是誠實不坦白。」老師在課堂上說著。

訪視志工們對於這句話特別有感觸,志工陳美月表示這是一個很常發生的現象。邱淑芸老師運用兩個案例,讓志工們去思考如何從既有資訊與案家建立關係,進而幫助與改善案家現狀。

「我們家訪的目的是什麼?」老師問著學員。

「了解案家的需求,跟他們建立關係,一起協同解決問題,減輕他們的負擔……」志工們回答著。

「對!這些都是我們要去做的,從社工手上得到資料而去家訪,確認是否需要開案關懷,那我們會不會有沒有問到的時候?以下有兩個案子,左邊的負責個案一;右邊的負責個案二,兩邊相互交流……」老師與志工互動著。

志工邱凱臻認為若沒有上課,我們要如何去接近案家去了解,我們要如何去知道他們所需求。就像老師講的,現在都是需要幫助者自己拿起手機連絡,說自己需要幫助,基本上幾乎都是經濟問題,所以我們要如何應對,就要多來上課,學怎麼去了解、怎麼去抽絲剝繭,多聽多學習。

◎ 建立良善關係 適當給予資訊

「不要以為你自己的那個『以為』,你看到的是表面的,我們聽到的只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看到的視角不是真相。」老師的這段話讓志工陳美月受益良多,她說:「我們都以為這是常識,不要融資、不要借貸,可以找社會局會里長或政府協助,但我們真的去問的時候,會發現案家真的不知道有很多資源可以用。」

志工陳美月認為你看到的只是他的現在,就如同剛聽到的內容,老師設定了一個條件,而你只會依照這個條件去思考,才發現還有忽略沒想到的。而我們以為只要把這個內容寫的問題問出來就好了,缺乏深入的了解。陳美月也舉老師的例子說,「像個案B,他有房子住,那房子是租的,還是自己的?」詢問下房子是租的,原來房子是上一代留下來給他的,但他拿去賣了,現在用租的,那賣的錢去哪了?每個月還要還錢二千,有一千是要還會錢,那另外一千呢?一問才知道他的摩托車也跟機車行貸的……」從一開始的建立關係,慢慢詢問後,才發現案家的現在進行式。

邱淑芸老師也在課堂裡說明為什麼弱勢族群最容易被詐騙,她告訴大家因為他們最缺的就是經濟,而經濟問題是最好解決。舉例來說,當A接收到不明人士說投資一萬可以獲利五千元,A投資了,放利後,也真的拿回一萬五,此時A就會不疑有他的覺得這有錢賺,而一直投資,但事實上當不明人士向A邀約的同時,他也向B介紹,而B也投資了,詐騙人員將A的錢轉給B,讓B也以為有錢賺,這種方式不斷的循環,老師說這就是給一點甜頭,投資的人越來越多,但這個舉動是犯法的,是誤入犯罪的行為,而形成共犯。老師也特別希望志工與社工先建立社會經濟概念,並透過案家與案家間的訪談,建立良善的關係,給予適當的資源與資訊。

◎吸收新資訊,善用社會資源

台灣弱勢族群為中低及低收入戶、特殊境遇、育有未成年子女二人以上,及未滿二十五歲無法安家(原為寄養家庭及機構者),而弱勢族群在租屋時可向內政部申請租屋補貼;低收入戶則是看全家收入及不動產收入等,每年都會進行審核,在台灣有許多不符合申請資格,但需要協助的家庭。

從大陸回歸台灣的志工邱凱臻說:「時代在進步,我們也要跟著進步,現在回歸到台灣來了,在大陸案家需要幫忙的時候,都是直接找法人組織,但在台灣是先看公家機關有沒有相關的補助規範可以協助,再找其餘組織協助,有很大的不同,因為之後也會跟著志工們一起看個案,就要了解這些資源,無論是政府的或是法人機構的訊息都要熟知,未來才能夠幫助案家或給他們正確且合法的訊息。我們要盡量去找資源,因為很多人資格不符合政府補助,是無法獲得協助的,我們要幫助他們脫離困境,對他們來說才是有用且有效的。」

吸收新知,打破以為,創造彼此信任關係而非主從關係,有限的社會資源下,發揮最大的效用,改善案家的生活達到互助互利的目標。

圖左 :訪視志工認真做筆記。[攝影者:葉宜欣]
圖右 :志工與社工們一起做個案分析。[攝影者:葉宜欣]

圖左 :志工邱凱臻(右一)近年剛從大陸回歸台灣,她說需要了解台灣社會資源並吸收新知來幫助更多的人。[攝影者:葉宜欣]
圖右 :各組透過海報分享,彼此教學相長。[攝影者:葉宜欣]

圖左 :各組透過海報分享,彼此教學相長,藉由老師的分析獲得隱藏資訊。[攝影者:葉宜欣]
圖右 :志工善用手邊資源,運用科技隨時探討個案資訊。[攝影者:葉宜欣]
圖左 :志工陳美月(左)認為老師所說,「不要以為你自己的那個以為,你看到的是表面的,我們聽到的只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看到的視角不是真相。」這句話她的感觸特別深。[攝影者:葉宜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