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美洲 美國 美國總會 師生演繹〈跪羊圖〉 聖迪瑪斯人文學校結業典禮

師生演繹〈跪羊圖〉 聖迪瑪斯人文學校結業典禮

E-mail 列印
慈濟美國總會聖迪瑪斯慈濟人文學校,於5月21日在園區莊嚴的感恩堂舉行「2023學年結業典禮」。自疫情以來,今年恢復實體授課和所有活動,教務主任帶領行政人員在一個多月前開始籌備、規劃現場,他們在前一天以 海洋世界為藍圖,將現場布置成充滿童趣、色彩繽紛的魚世界。

◎心底的善種子會發芽

會場也同時以人文教學大堂課的〈跪羊圖〉演繹,安排學生與家長的座位,第一個節目就是全校師生,共同在家長面前表演孝親的故事〈跪羊圖〉。三個月前,全校師生就在慈濟美國總會教育發展室副主任李如卿的帶領下,利用週日上學的簡短時間排練。

課堂上,孩子們了解「行孝是不能等」的理念。當音樂響起,孩子們誠懇恭敬地表演,感恩父母,行孝道。最後是在舞臺上和舞臺下,校長、老師與臺下全體學生一起完美演繹,目的是為宣揚飲水思源,才不會愧對父母的養育之恩;父母親的恩德重如山,知恩感恩報恩,孝順父母是不能等的。

校長陳妙華感謝所有的小朋友與家長:「感謝所有的家長,因為有你們的陪伴孩子,這一年過得非常的充實,讓學校所有的行政人員,我們的老師、語文老師、才藝老師收穫很多。我們以孩子的學習為目標,老師發揮他的專業、愛心與慈濟教學理念,所有的行政人員和志工都盡心盡力做好,我們大家都盡力讓學校有更美好的一天。」

校長進一步指出,請指著前方的路,讓孩子跟著你走,牽著他的小手,「我們要緊緊握住孩子,好好陪著孩子走過每一個階段。當孩子需要你的時候,我們的雙臂永遠在家裡等候。」

◎懂得感恩和幫助他人

在這場活動中,許多家長是第一次參加,他們都很感動今天(5/21)的最大主題,肯定讓孩子們知道知恩、感恩、報恩是相當重要的,因為感恩之心會如同蝴蝶效應,影響他們的做人做事,也會間接地影響到他們周圍的人。孩子從小在學校接受慈濟的人文教育,有一天,他們心底善的種子會發芽,並讓他們一生受用。

愛心媽媽王麗艷不只是為女兒選擇最好的學校,也熱心地擔任愛心媽媽:「認識慈濟之後,我覺得他們的理念教育符合我們華人的文化,教育孩子從小要知恩感恩、孝敬父母、友愛同學、對待別人要寬容,所以在女兒到公立學校讀書後,我依然堅持讓她在這裡學中文,即使每週一堂課,對她的中文理解幫助還是很大。」

她回憶孩子在課堂上聽了老師講要孝敬父母,當天回家就和她說:「媽媽!我幫您揉揉肩好不好?您是不是很累了?」當時就覺得孩子在學校,確實受到很好的教育。

家長陳爸爸的兩個孩子陳裕辰、陳梓萱都是在校生,他滿心歡喜地承擔愛心爸爸的職務:「我從他們的言行舉止方面,可以感受到他們在改變。最重要的就是姊姊會問,『家裡有沒有什麼事需要幫忙?奶奶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忙?』她都願意和可以去做,而弟弟也會跟著姊姊去做。」

陳爸爸肯定慈濟人文的教導,讓他們知道怎麼樣去幫助別人,這讓他非常感動。每個禮拜天的上午,他都陪伴孩子上學,讓孩子看到他在身邊,孩子也會安心,這些陪伴是永遠沒辦法用金錢買到的。

◎學生與家長一起推素

黃清琴老師在學校任教二十七年,感受很多,故事也非常的多,其中包括推素:「我的學生非常的配合,上課跟他們講素食是非常重要的,就有家長來跟我說,『謝謝老師喔!孩子現在說再也不吃肉了。』家長們真的非常感恩,我也很感恩家長和學生能夠這麼配合,一起來推素。」

當天讓現場激動不已的〈跪羊圖〉演繹,就是慈濟美國總會教育發展室副主任李如卿帶領各班師生排練的:「今年的人文教學是以孝親和感恩為主題,我們就以兩個動物的孝親故事與孩子互動,譬如烏鴉反哺、羔羊跪乳。學校的目的是希望把孝道帶進校園,讓孩子能透過〈跪羊圖〉的手語表現,或者是大聲唱誦,學習歌詞中的內涵,將孝道帶進家庭。」

典禮最後是高年級的學生與家長們一起幫忙收拾、善後,很快完成現場的清理,共同以不同的方式投入,成就今天的結業典禮!

圖左 :小朋友們將家裡的竹筒帶回學校,將平日儲存的愛心倒入慈濟福甕中,幫助苦難人。[攝影者:李心怡]
圖右 :校長陳妙華帶領老師們一起演繹手語歌,感恩家長長年的護持學校。[攝影者:李律慈]

圖左 :高年級班的學生用弦樂與打擊樂演奏〈一閃一閃小星星〉,現場熱鬧,博得很多的掌聲。[攝影者:李律慈]
圖右 :頒獎表揚全勤獎的學生,好學不倦。[攝影者:李心怡]

圖左 :感謝老師、行政人員、愛心爸媽、志工們的陪伴與付出。[攝影者:黃友彬]
圖右 :總會園區也為孩子和家長準備了戶外的活動,輕鬆又愉快。[攝影者:李律慈]

圖左 :志工們考慮到孩子們習慣的口味,特別準備了好吃的素披薩。[攝影者:李律慈]
圖右 :「惜福屋」在園區擺出二手衣物義賣的攤位。[攝影者:李律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