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印尼 伊斯蘭學校師資培訓 學習慈濟人文和教育理念

伊斯蘭學校師資培訓 學習慈濟人文和教育理念

E-mail 列印
看到三十位老師認真參與師資培訓,蘇巴努•瓦東基金會(Syubbanul Wathon)的顧問亞馬特長老(K.H Ahmad Izzuddin Abdurahman)面露喜色。慈濟金卡蓮大愛學校總經理王 煇勵(本輝)帶領四位大愛學校老師,為蘇巴努•瓦東老師進行培訓。

◎人文教育 分享經驗

2024年5月21日,師資培訓舉辦於中爪哇馬吉冷縣(Magelang)的蘇巴努•瓦東基金會大樓,王煇勵說明如何執行慈濟教育志業;素比娜(Supina)和艾內斯妲(Ernesta Panjaitan)分享慈濟人文的落實。素比娜也分享茶道和花道;而法麗達(Farida Hariyanto)和維娜(S. Vina Wulandari)教導製作酵素的方法。

慈濟人文教育以「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為宗旨,以「生活教育、品格教育、生命教育、環保教育」四大主軸為核心。品格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孩子成為有道德觀、負責任、能夠融入社會、並且有自律的成年人。

亞馬特長老表示,擁有伊斯蘭寄宿學校特質的蘇巴努•瓦東,與慈濟擁有許多相似之處,雙方的教育機構都是培養品學兼優的學生。這次培訓,也提醒著他們要認真執行這個教育理念,更何況他們即將開啟蘇巴努•瓦東國際伊斯蘭寄宿學校(Pesantren Syubbanul Wathon International Islamic School)。

「我們很感恩,也很開心今天能夠獲得許多知識,當然我們也有很多相同之處——道德、品德、以及愛心。」亞馬特長老說道。

印尼慈濟、金光集團、印多福食品公司(Indofood)、塞布古•丹絨煤炭公司(PT Sebuku Tanjung Coal)、鑽石島建築公司(Pulau Intan)協助建設蘇巴努•瓦東國際伊斯蘭寄宿學校(Pesantren Syubbanul Wathon International Islamic School)的建築物,預計將於2024年7月份落成。如果一切順利,高中部將於今年開始教學活動。

「當今社會也想要有像伊斯蘭寄宿學校這樣的教育機構,但另一方面,他們無法適應與很多人同住的生活環境。我們需要為他們提供具備更好設施的教育環境,讓他們願意在這樣的教育機構學習品格教育。如果我們沒有這樣做,他們可能會選擇在其他地方求學,而那些地方可能沒有與我們相同的價值觀。」亞馬特長老說道。

亞馬特長老很感恩慈濟的援助,慈濟不僅協助建築物的營建,也提供師資培訓。他說:「感謝真主阿拉我們能夠與慈濟佛教基金會合作,我們真正期待擁有合作夥伴,可以讓我們學習經營符合國際標準的教育機構的夥伴。」

◎師資培訓品格教育

有二十年歷史的慈濟金卡蓮大愛學校,希望可以向更廣泛的民眾,分享慈濟教育理念。目前,大愛學校已經在雅加達與附近地區,向幾家教育機構分享經驗。

「我們學校已經經營二十年了,有許多可以分享的經驗。如證嚴上人的慈示——知識與愛心不會因為分享而減少,所以這也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之一。」王煇勵說道。

在培訓中,蘇巴努•瓦東的老師們,學習許多關於「品格教育」理念。已經在金卡蓮大愛學校任職十四年的艾內斯妲說:「我們教導的人文教育,不僅教導品格教育,也教導孩子們生活技能和獨立性,引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落實這些理念。獨立性不是說他們會自己吃飯等,而是能夠自己做好需要完成的責任。」

環保理念實踐課程中,法麗達和維娜分享製作酵素的方式。在蘇巴努•瓦東中學教導文科的法蒂瑪(Fatimah Nurmainiah)從中獲得許多啟發。「有了這次培訓,我覺得是讓我更懂得環保理念,進而也會接引孩子們一起愛護環境。」法蒂瑪說道。

素比娜和法蒂瑪分享的人文教育理念,讓法蒂瑪有所感悟,要更尊重學生們。她也始終相信沒有頑皮的孩子,只是還沒找到適合的引導方式。

「不是所有人都注重『以人為本』,尤其對待孩子們。而我們身為教育工作者也不一定落實『全人教育』,不是每一個老師都有這樣的概念。」法蒂瑪說道。她希望未來可以有愈來愈多老師理解和落實「全人教育」的理念。

蘇巴努•瓦東高職校長瑪娃蒂(Eko Marwati Rahayuningsih)對慈濟學校落實的人文教育讚歎不已。她說:「其實我們爪哇人一般都會這樣做。但在這個時代,對Z時代的孩子來說,落實環保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看到現在的孩子比較自私,只為自己著想,覺得自己的快樂最重要,不會關心別人,所以需要教導孩子們要尊重他人。這次培訓非常好,我們也會依照我們的環境條件做調整,未來也會盡力營造這樣的學習環境。」

圖左 :慈濟金卡蓮大愛學校老師素比娜(Supina)說明,慈濟人文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攝影者:Khusnul Khotimah]
圖右 :慈濟在蘇巴努·瓦東基金會(Yayasan Syubbanul Wathon)舉辦的師資培訓,進行的很順利。[攝影者:Khusnul Khotimah]

圖左 :蘇巴努·瓦東基金會(Yayasan Syubbanul Wathon)的顧問亞馬特長老(K.H Ahmad Izzuddin Abdurahman.左二)感恩印尼慈濟的援助。[攝影者:Khusnul Khotimah]
圖右 :蘇巴努·瓦東國際伊斯蘭寄宿學校(Pesantren Syubbanul Wathon International Islamic School)的其中之一建築物仍在建設過程中。[攝影者:Khusnul Khotimah]

圖左 :法麗達(Farida Hariyanto)帶動大家隨著音樂節奏活動身體,讓師資培訓氣氛更加熱鬧歡樂。[攝影者:Khusnul Khotimah]
圖右 :老師們在維娜(S. Vina Wulandari)的指導下製作酵素。[攝影者:Khusnul Khotimah]

圖左 :法蒂瑪(Fatimah Nurmainiah.站立者)很喜歡慈濟金卡蓮大愛學校,舉辦的師資培訓。[攝影者:Khusnul Khotimah]
圖右 :慈濟金卡蓮大愛學校的老師們與蘇巴努·瓦東(Syubbanul Wathon)歡喜交流,雙方都受益匪淺。[攝影者:Khusnul Khotim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