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何家榮 騎腳踏車日日做環保

何家榮 騎腳踏車日日做環保

E-mail 列印
騎著有著歲月痕跡的腳踏車,後面綁著一個變形的籃子,每天何家榮穿梭在大街小巷撿拾回收物。不管路程遙遠,即使需要騎上半小時,他都樂此不疲;不畏天氣炎熱,即便需要往返住家多趟,堅持日日外出收資源。

「慈濟 幫人,所以我要幫慈濟。可以做就做,我要做到無法做為止!」何家榮抱持單純一念助人的心,日日凌晨前摸黑出門,再頂著烈陽,踏著月光,日日從清晨做到天黑,從不言累,反而愈做愈歡喜,生活也愈來愈踏實。

◎為助人 積極做環保

二十二年前,五十歲的何家榮從新加坡退休回到馬六甲居住,成天在家看電視或是釣魚為樂,是慈濟志工的姊姊何彩鳳(慮繪)看見他的生活型態,多次苦口婆心地勸說:「你住家附近甘榜拉班(Kampung Lapan)環保點每個星期二傍晚,慈濟志工在做資源回收,這些變賣所得是幫助貧窮人,你去幫忙!」

姪女也是志工的陳理寶(慮修)也經常鼓勵,但是何家榮從不予理會。最後敵不過姊姊和姪女的規勸,直到約十年前某日,他才抱著觀望心態走進環保點幫忙,跟著志工學習整理和分類回收物。

由於經常需要等待居民拿回收物來,志工才有資源做分類,人手多又常常短時間內便完成分類,何家榮心想「要幫人這樣速度太慢了!假如我主動出去外面撿拾,肯定比現在的資源多,慈濟就有更多錢來幫助窮苦人。」

於是乎,他開始騎著腳踏車日日出門做回收,不只是住家附近,連瑪琳(Malim)、武雅拉也(Bunga Raya)等三十分鐘以上路程之各處的商店街,他都不錯過。天天清晨五點多便出門,第一趟結束回家約七點多,吃完早餐再著手整理剛才回收的物品,約十一點出去第二趟。下午兩點第三趟外出,傍晚五點再出去一趟,如果資源多晚上八點還要去回收。

日日皆如此,一年只在農曆新年休息三天,何家榮卻樂此不疲,一點也不言累。他說:「早一點出門,能多撿一些資源,不然會被垃圾車載走或是其他人撿走。這些都是給慈濟去救人的,不能慢,慢了就沒有了!」

由於何家榮曾經撿拾許多資源,腳踏車無法一次載完,他先行運送一趟回家再折返,卻發現資源全都不見了!自此他能多載一點就多載一些,能早一點出門就早一些。他直言,收回家才安心!

此外,做久了,何家榮也掌握店家的行為模式。某一店家一年不定時會有兩個星期淘汰舊物品,補進新貨。為了不錯過,他天天繞過去觀察,只要是出清的那兩個星期,他便天天晚上八點去等待,打烊時間一到物品全部丟出店外,他便趕緊去找寶物回收。他分享說:「同時約有四、五個人在等,所以自己要搶時間,手腳要快。」

◎一念心 恆持永不懈

然而剛開始投入的第一天和第二天,何家榮笑著回憶說:「回收的物品才一點點,因為我不敢去開垃圾桶找,店家會一直注視我;我只能趁老闆不注意時,才趕快打開來找。」

之後,他不再理睬他人眼光,沿著商店街依序打開一個個的垃圾桶尋找回收物,他明白唯有不理會旁人眼光和言語,才能收集到更多回收物。有時看見很多蟲在垃圾桶裡鑽,有時垃圾桶裡又臭又髒,但是他從未放棄任何一個資源:「如果選擇這個不要拿,那個不要拿,就沒東西回收了!有資源就要把握,手碰到洗一洗就好,做的當下沒有想太多,自然不會覺得骯髒。」

也曾經凌晨出門,遇到手持鐵條搶劫者,何家榮被打到頭破血流,縫了五針,頭上並留下一道疤痕。當時他休息三天又再度出去做環保,只是從凌晨四點多改成五點多,同樣是天未亮就出門,他笑笑地說;「可以做就要把握,別的東西我不會做,但環保我可以。與慈濟一起做,幫人我不怕!」

志工林巧玉和陳美燕住在何家榮家附近,之前曾一起在環保點做分類,這一路來見證何家榮的精神。林巧玉說:「他現在沒來環保點做分類,但時常看見他騎著腳踏車載著環保物,也常常看見他在這邊商店外的垃圾桶找回收物,很勤勞做了十多年,真有心!」

陳美燕也附和地表示,何家榮是獨居長者,之前邊做環保邊在賣吃的檔口打雜工,其實是需要生活費,但是他把撿來的回收物都給慈濟變賣。何家榮聽聞笑言,以前自己會把一些紙皮變賣,當作修理腳踏車和額外支出的費用,現在則是全部捐給慈濟,生活夠用就好,不想太多!

往年他將環保物載來環保點,統一由志工運走,現在愈撿愈多,進而由志工鄭興喜(惟喜)每個星期前往他家載資源。鄭興喜稱讚地說:「他將紙皮摺疊得很整齊,整綑綁好,瓶子、塑膠等骯髒的也會洗乾淨才分類回收。佩服他的精神,比慈濟人還要慈濟。每個星期來載,資源也愈來愈多,每每都有一半以上的小貨車量!」

◎單純做 活出生命力

何家榮抱持「不去想,單純做」,一路投入環保回收至今十多年,他覺得做環保其實很簡單!困難的反而是邀約朋友一齊來付出,他曾請朋友們一起幫忙做回收捐慈濟,分享慈濟變賣所得為幫助貧窮人之意義,畢竟自己一個人做力量有限,希望多幾個人來做,形成一個團隊,如此助人力量必能倍增。然而朋友們聽聞,卻一個個拒絕,皆表示如此辛苦做回收,還要捐出去,寧願不做!

何家榮感慨地表示,退休後前十年天天過著看電視、釣魚看似愜意的人生,直到近年來日日投入環保,才看見人生的真實意義。現在如要求他待在家看電視,一天不出門做環保,他早已做不到!而自從投入做環保,也不再去釣魚,自然而然放棄美味的鮮味,他分享:「寧願不吃飯,都要趕快去做環保。」

現在他姊姊身體虛弱臥病在床,姪女長時間陪伴照料,無法來探望他,更沒有時間做慈濟事,讓他體悟自己還有能力可以付出,就要把握機會。他時刻掛念著環保物,不管颳風下雨或是烈陽高照,一心只想爭取時間,讓回收量增加,讓助人力量變大。

他說:「初期我不太認識慈濟,之後有機會閱讀慈濟的月刊,逐漸明白慈濟幫人沒有分宗教、種族、距離,東馬沙巴和外國等都有去幫。」

點滴的善行,觸動何家榮的心,讓他愈做愈投入。不只是回收分類,如收回的資源有電器,他也會不厭其煩一個一個拿出來測試,沒有故障的會另外收一袋,再轉交給鄭興喜帶去環保站的惜福區,讓人結緣再利用,延續物命。

另外骯髒的塑膠袋或是瓶子,他也會先洗乾淨曬乾,才分類回收。他分享說:「要幫忙就要用心做,不可以用的才回收,不浪費!可以回收的就要整齊分類,自己多花一些時間整理,沒什麼!」

近十多年來,已七十二歲的何家榮辛勤積極地到處撿拾回收物,日復一日,身體累,但內心卻很充實,從未想過放棄不做,人生也別無所求。他說:「我的心願就是一直想要收更多回收物,慈濟就可以幫助更多人。」

圖左 :做環保過程,何家榮閱讀《慈濟月刊》,點滴的善行觸動他的心,讓他愈做愈投入。[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十多年來何家榮日日摸黑出門,從清晨做環保到天黑,也找到自己的生命力。[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翻開垃圾桶,整個身子往垃圾桶裡去翻找,有時蟲在垃圾桶裡鑽,有時又臭又髒,何家榮不以為意,總是積極用心做回收。[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志工林巧玉(著黑衣者)和陳美燕(著白衣坐者)曾與何家榮一起在環保點做分類,這一路來見證他的精神。[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何家榮不只積極撿拾環保物,回家後將環保物全都整理乾淨,紙皮一綑綑綁好整齊。[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每個星期志工鄭興喜(左一)前往何家榮家載回收物,每每有一半以上的小貨車量。[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電器回收物品,何家榮都會檢查清楚,可以使用則送到環保站惜福區讓人結緣循環利用,故障才回收。[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回收來的環保物骯髒了,何家榮都會清洗乾淨,曬乾才整理分類。[攝影者:顏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