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疫情帶來恐慌 愛讓難民見曙光

疫情帶來恐慌 愛讓難民見曙光

E-mail 列印
2016年8月,馬來西亞聯合國難民最高專員署(UNHCR)與慈濟合作「現金補助計劃(CBI,Cash-based Interventions)」專案,主要幫助短期失去收入來源,或生活遇到重大危機的難民 。

由於此項援助計劃,UNHCR需動員大量人力,親身走入難民家庭,評估他們所需的援助,因此借助慈濟長期投入慈善的經驗和志工的力量。

◎要把握因緣 安貧與扶困

此專案南馬協調志工許玉萍(慈紀)表示,以馬六甲為例,平時一個月大概有一至兩個新個案須處理。此次疫情之影響,馬來西亞從2020年3月18日實施「行動管制令」,無法外出工作,讓平時以打臨工或撿拾資源變賣維生的難民,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根據UNHCR的數據,目前在馬來西亞的羅興亞難民約十萬人,佔馬來西亞接收的難民總人數十八萬人的一半以上,截至五月,全馬已超過一萬五千位洛興雅族難民向UNHCR或慈濟求援,人數也不斷地在上升中。

原本UNHCR預計援助全馬兩千名額,但求援人數一直提高;至今慈濟協助電話訪問高達八千多戶難民,申請援助人數不斷增加。

證嚴上人慈示,「聽到苦難眾生求救,要繼續做、繼續救。」這段時間,難民求援或詢問的電話,從早到晚響不停,上人的話正安住許玉萍的心,也指引她方向,「如同上人所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志工要把握因緣安貧扶困。」

UNHCR是難民強而有力的後盾,而慈濟就是一座拱橋,唯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完成任務。

◎不畏毒疫情 救人為優先

4月6日至今,許玉萍收到一批批的洛興雅族難民求助名單,她和馬六甲社工同仁隨即展開電話訪問;而位於南馬其他地區者,則請慈濟各據點同仁和志工協助。

許玉萍說:「以前是親自上門家訪,但行動管制令期間,只能透過電話一個個聯絡和蒐集資料,再作統整、評估和審核,之後回傳UNHCR做檢查。」過程中,慈濟與UNHCR一直在檢討、改進,適時調整作業和規範,以期提供及時、重點的援助。

隨著求助UNHCR的難民越來越多,志工吳儀榮(惟端)主動承擔發放組組長,讓許玉萍安心做電訪、聯絡、安排和統整資料等後勤工作,他則負責前線的發放。從原本只有兩、三人一組前往發放,隨著行動管制令逐漸放寬,其他志工開始陸續加入發放團隊。

「之前我和志工陳溫漢(濟楙)去發放,被難民團團包圍,感覺力量單薄。現在一群志工出現,感覺助人力量增強,難民也更加認識慈濟。」吳儀榮歡喜分享。

每一趟發放,對於志工都是挑戰。難民們散居於馬六甲各地,志工通常一天最多只能拜訪四、五個地方,他們的居家雖有門牌,但卻不容易被找到。每回看著手機定位,怎麼繞也找不到目的地,總是需要反覆溝通,才能順利抵達。「原來難民就居住在我們生活四周,他們很多來此居住十多年,在這裡結婚生子,也不計其數。」志工陳玉芳(慮詳)說道。

◎鐵網下世界 被遺忘的人

5月21日,一組志工行車從大路駛入住宅區,導航系統帶著來到住家旁小道,還未抵達目的地,有鐵蒺藜阻擋著,只能下車。

這裡不是強制隔離區,但居民自動把世界隔開,只供一人進出,彷彿一跨越鐵蒺藜,就是外勞的世界。三位志工戴上口罩、做好防護,一人拿著導航系統、一人拿著電話聆聽事主引導,一人拿著物資,尋找目的地。

這裡有兩戶得到UNHCR幫助的洛興雅族難民,分別是卡達(化名)和其女婿。志工先到三十八歲的卡達家,愁眉不展的他,身邊有怯生生的年輕妻子,及十一歲、四歲和十六個月大的孩子。

他從事割草工作,已經失業兩個多月,屋租無法繳付,慶幸有朋友和左鄰右舍互相幫忙,三餐得以溫飽。得到UNHCR的救濟金,卡達說要先繳付三百令吉(約合新臺幣一千七百五十元)屋租,再去附近購物商場買些麵粉,做些開齋節糕點,剩餘再買衣服給孩子,因為孩子想要穿新衣服過年。

暫別卡達,志工來到對面女婿諾沙(化名)家,二十八歲的諾沙得到了補助,再開口詢問,志工是否能多幫助一些?原來他的十五歲妻子懷孕即將臨盆,外籍人士收費可能需要三千令吉(約合新臺幣一萬七千五百元)。從事割草工人的他,平時雖有儲蓄,但因為這回行動管制令,只能將妻子的生產費挪出部分作生活費,目前屋租一樣欠著,但積蓄所剩不多。

看著這星期就得到馬六甲中央醫院待產的小妻子,和無計可施的丈夫,志工邊收集資料,也提供慈濟聯絡電話,以備不時之需。

甫走出諾沙家門,即有左鄰右舍的難民迎上來,「我們和卡達是同時期申請,為何沒得到補助?也有在做月子的婦女在家守候、呼叫。」經過的志工說:「她家也需要幫忙……」志工於心不忍,將資料一一照相記錄,並提供慈濟聯絡電話,讓他們有所依靠。

隔天,志工送來嬰兒奶粉和衣服時,諾沙開心分享他的妻子,已於當天早上平安誕下一名男嬰;志工聽聞,為他們一家高興,物質正好能及時派上用場。

◎發放與傾聽 及時送關懷

當另一組發放志工抵達現場,洛興雅族難民便從四面八方一擁而上,一些是等待發放者,一些還在等待申請狀態,一些則是聞訊趕來求助者。不管是否為今日領取補助金者,志工都先行送上防疫口罩和消毒淨手液,關懷和叮嚀大家防疫的重要。

當親手奉上補助金後,志工也依序記錄著大家的請求,進而了解多數人需要醫療上的協助,如長期慢性藥物短缺,患病無錢求醫等,以及急需嬰幼兒奶粉和衣服,志工馬上安排人醫會醫生,前往看診和籌措物質,準備明天(5/22)再度前來關懷。

蘇哈尤(化名)一家五口,原以撿拾資源變賣維生,自從三月實施行動管制令至今無法外出工作,家中早已斷糧,幸而鄰近的住戶接濟,一家才得以勉強生活。

今日看見熟悉的慈濟制服,志工帶著補助金前來探望,談話中獲悉他的困境,馬上決議明天將帶著藥物、孩子的衣服和奶粉等再度前來,讓他和太太非常感動。太太為糖尿病患者,又患有氣喘,平時前往慈濟馬六甲義診中心看診拿藥,此段時間,藥物早已用盡,只能過一天算一天,直到今日志工前來,讓他們看見生命的曙光。

志工再次驅車前往另一偏遠地方,可是怎麼繞,也找不到目的地,經過數次電話連絡,終於看見遠處有個身影,沿著彎曲小徑跑著過來,引領志工彎進一小道;路的盡頭,佇立著一間大房子,大房子的後院,則是幾戶難民租房毗鄰而居,相互照應,沒人引路,著實難以找到。

其中一位哈伊斯(化名)是一名散工,已五個多月沒有工作,欠房租兩個月,幸而有善心人士送米、油等生活物質,加上自己闢了一處菜園種菜,日子才得以過下去。「大人可以餓肚子撐過去,但八個月大的孩子不可以,我需要奶粉和衣服。」哈伊斯憂愁地說道。

旁邊的難民朋友,也紛紛異口同聲地表示,他們的孩子也需要。「看著孩子拿著奶粉空盒,如同『望梅止渴』,很心疼!」志工吳儀榮感觸地說。其中也有人因為醫療費用昂貴,即便妻子懷孕從未做過產檢,懷孕多少個月更只能憑猜測。

志工決定明天帶著所需資源再度造訪,志工陳玉芳給他們慈濟義診中心的資料,交代他們往後需要看醫生,可以到此處。她說:「沒錢又生病很苦,慈濟義診可以給他們一個安心治病之處。」

拜訪難民,看見物質的缺乏,志工不捨,逐一把握車程時間,聯絡環保站和在志工網絡平臺詢問,看是否有床、床單、枕頭、冰箱、衣服和用具等,可以捐獻出來。

◎物質和醫藥 減輕身心苦

5月22日,慈濟志工帶著蘇美娟醫師前去罹病的難民家往診。她特地排開診所看診的時段,請同樣為醫生的先生協助,將前一天志工傳給她需要看診的個案資料逐一記錄,準備適合和充分的藥物,還不忘為孩子們準備維他命補充營養。

此外,蘇醫師還特地採買了白米,以及捐出奶粉公司提供她診所的免費奶粉;志工也帶來一些嬰幼童的衣服、鞋子或是家庭用品等,送給需要的家庭。

首站來到布塔爾(化名)家,為其四十歲的妻子看病。其妻一直有精神恍惚的問題,加上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又失血,造成貧血,晚上如廁跌倒數次。蘇醫師看診後,認為她身體狀況尚可,只是精神狀況欠佳,檢查和確認她服用的藥物,叮囑一定要按時服藥,並定時補充營養。

接著,志工到莫法克(化名)家,為他和同樣皮膚紅癢的孩子檢查,並提供藥物。蘇醫師還特地包裝了一袋十顆的維他命C丸,提供給孩子。莫法克的朋友也聞訊而來,請醫師為他的妻子看診,蘇醫師診斷她患有淋巴問題,叮囑對方要去醫院驗血,做進一步檢查。

◎大醫王拔苦 施醫又施糧

接著,志工和蘇醫師再馬不停蹄地前往另一處,為深受胃病及便秘所苦的清潔工布塔(化名)看診。他便秘了兩個多月,日漸虛弱,加上失去清潔工工作,經濟陷入困境,大部分時間都是醬油配白飯和水。蘇醫師叮囑布塔的太太為其烹煮易消化的菜粥,補充營養,並提供藥物治療。蘇醫師不忘提醒志工,三天後繼續追踪布塔的狀況,不要讓病情惡化。

疫情爆發後,布塔被解僱,幸好棲身處的酒店老闆願意讓他賒賬,繼續住下,還不時送上生活物質。「自己做的不多,我認識慈濟多年,看見慈濟是真正落實慈善關懷,救助有需要的人,令人佩服和肯定。」酒店老闆努沙哈(Nur Sahar Osman)謙虛表示。

醫師和志工在看診的同時,另一邊志工團隊繼續進行發放工作,就在蘇醫師和志工離開的路上,志工又接到要求看診的電話,蘇醫師二話不說馬上答應前往,繼續為病童看診。然而志工發現需要醫療協助的人數不斷增加,5月26日蘇醫師再度把握機會前往看診,「有機會可以幫忙,就一定要幫!我們要把握因緣來付出。」

當實施行動管制令時,大家被迫待在家中無所事事時,而一群又一群的慈濟志工,卻積極投入關懷難民的行動。難道他們不怕病毒嗎?

「當接獲社會暗角有人遭遇斷糧的危機,一心只想及時援助,早已甚過對病毒的害怕。我的手機從早到晚求援電話響不停:以前一天只需充電一次,現在日日需要充電三次,有多少人面臨生活困境呀!」吳儀榮道出心中的不捨。

南馬至今已關懷和發放三百六十多戶的家庭,UNHCR和志工將持續關懷,盡力援助難民度過生活困境。許玉萍一邊擔心援助資金短缺,一邊對於援助行動,似乎看不見盡頭而擔憂。而這波疫情所造成的苦難,何時才能「救得完」呢?

圖左 :收到補助金,慈濟也答應提供藥物和奶粉,讓哈尤蘇(化名.右一)夫妻倆安住心,臉上露出笑容。[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現金補助計劃」專案南馬協調志工許玉萍,收到很多難民求援或詢問的電話,也前去了解和代UNHCR發放補助金。[攝影者:呂嘉嘉]

圖左 :難民居住在馬六甲各地,志工透過導航一戶戶去發放,然而卻因地點偏僻時常找不著,總是反覆電話連絡,才得以順利抵達。[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志工整理難民發放資料和補助金,志工吳儀榮(站立者)向其他志工解釋說明發放作業流程。[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志工從環保站找來適合小朋友的衣服、鞋子等物品,孩子們開心地試穿。[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志工到諾沙(化名)家,了解家庭狀況,再逐一詳細記錄,訪視團隊再進行討論該如何發放。[攝影者:羅秀蓮]

圖左 :志工們逐一分類來自環保站的衣物,並根據有需要的家庭平均分配。[攝影者:楊秀麗]
圖右 :蘇美娟醫師為布塔爾(化名)的太太看診後,確認她有足夠的藥物,身體狀況尚可,只是精神狀況欠佳,叮囑一定要按時服用藥物。[攝影者:楊秀麗]
圖左 :蘇美娟醫師採買了白米,以及捐出奶粉公司提供她診所的免費奶粉,給予有需要的難民。[攝影者:楊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