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減法人生」 過著簡樸的生活

「減法人生」 過著簡樸的生活

E-mail 列印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打亂人們的日常生活,也重擊全球的經濟,突然面對家庭經濟結構的改變,生活該如何維持?又能做什麼樣的調整呢?

眾人答案理所當然是縮衣節食,只購買生活必需品,減少不必要的花費;然而什麼是必 要?什麼是需要?答案因人而異。七十歲的慈濟志工陳寶貞(明津),以自身例子告訴大家她的「減法人生」,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簡樸,身心可以如此輕安自在。

◎有機耕種「食」在好簡單

「我一個月大概花五十令吉(約合新臺幣三百五十元),要吃什麼菜就從菜園採,只買一些配料,如紅蘿蔔、馬鈴薯、玉米等,或是豆類製品如豆腐、豆乾,調味料則約一年採買一次。生活很簡單!」陳寶貞分享,現採現煮,食材新鮮,根本不用花太多時間準備,簡單調味就很美味。對她而言,現在生活必需品就是食物。

十年前搬至目前的租屋處,開啟了她的「種菜人生」。種菜是門外漢的她,憑著一股傻勁,開始將拔除的雜草、落葉和果皮堆放在土壤上並不時翻動,日積月累逐漸腐蝕與泥土混合。

原本堅硬的土質,因為她堅持反覆地堆肥,土質愈來愈鬆軟。她抓起一把鬆軟的土笑嘻嘻地說:「現在菜園裡全部的土,以及屋外圍牆旁種植區,這些全都是靠著當初買的兩包泥土和雜草、落葉等混合堆肥;這些堆肥沒有臭味,也很肥沃!」

不花大錢,獨自摸索學習天然堆肥,逐漸改變原本土質。而為了種植一些爬藤類的蔬菜,如瓜類、茄子等,她砍下自種的甘蔗,以及從慈濟環保站撿回砍除的竹子,自己研究搭建簡易棚架,完全不花一分一毫。

這些年來,菜園裡種植許多不同的蔬菜,大部分的蔬菜她從未花錢買種子種植,皆是她處理蔬菜時,保留蔬菜的根或莖部,直接埋入土壤中。她笑言,自己不懂得種菜,每次都是抱持「試看看」之心態耕種;看見冒出新芽就很開心,如沒有則再接再厲。如此方式種植,菜園裡的蔬菜,竟然生生不息地生長。

看著庭院中琳瑯滿目的蔬菜,她滿是欣慰和喜悅,如數家珍指著每一種蔬菜說:「這蔬菜不知道什麼名字,但是煲湯很好喝,口感像芋頭,味道像洋蔥。這邊是紅色帝王菜、九層塔、黃姜、南姜、空心菜、芋頭、綠色帝王菜、茄子、地瓜葉、木耳菜、枸杞菜、紅絲菜,香蕉、木瓜等。」

陳寶貞自豪地說:「我茹素二十多年,每天現採現煮,什麼蔬菜都吃。吃得簡單,但身體很健朗,七十歲了腳還很有力呢!」每星期三天,她步行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前往城市花園環保站(Garden City)做環保,即便炎熱的天氣下,她也選擇走路。不管距離多遠,她出門總是靠雙腳抵達目的地,盡量不搭公車,只因走路既經濟又環保。

◎友善環境 「住」得很安心

然而種植大量蔬菜,相對的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灌溉,陳寶貞屋外放置許多蓄水桶,隨時收集雨水灌溉。有時雨量充沛,她會從屋外提水進入屋內清洗地板、廁所等,捨不得乾淨的水被倒掉或流失,有時提到半路,她想真是辛苦,費時又耗力,何苦為難自己呢?

但是證嚴上人一直呼籲要愛惜物命,不然地球上最後一滴水將是「人類的眼淚」,每每上人的話語迴盪在耳邊,陳寶貞珍惜地說:「怎麼敢浪費呢!一旦養成愛惜資源和物命,凡事都會捨不得也不願意浪費。而且萬物都需要水,只要下雨蔬菜就長得特別茂盛和翠綠。」

屋外的蓄水桶和堆肥的容器,也是她從環保站結緣回家使用,即使是保麗龍箱子和破損的游泳圈等,她都能發揮巧思化身為小菜圃,讓物品再循環利用。

此外,她從慈濟活動中學會利用果皮和黑糖製作酵素,從此不管自家或是回收而來的果皮,她製成酵素,用來洗澡、洗頭、洗地、洗碗等多用途。而酵素加水混合,也可以作為驅蟲劑,去除菜園的害蟲。

再者,發酵後的果皮渣,她則用來堆肥,最後腐化成為泥土的養分。她將果皮百分之百回收利用,減少廚餘之外,也是天然的除蟲劑、肥料和清潔劑,不僅有機種植,吃得健康,連生活用品也天然又環保,省下不少荷包錢。

◎放下欲望 人可以輕安自在

然而,年輕時的陳寶貞生活卻全然不同,身為裁縫師,每天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家計,努力工作賺錢,但收入卻總是左手進右手出,經濟並不寬裕。日日汲汲營營追求溫飽的生活。她感嘆地說:「我每天睜開眼就是忙,忙到只能看眼前的事一件件去完成,沒有時間想其他的!甭說種菜,連環保是什麼也不知道,去付出幫助人更不可能,我自己家境都不好了。」

投入慈濟才逐漸明白,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從職場退休多年,沒有收入的日子,並未帶來經濟上的煩惱或恐慌,反而過得比以前更愜意。她直言,生活根本不需要太多的金錢消費。

尤其投入做環保過程,時常看見環保站有許多漂亮的衣物,以及完好的用品被丟棄,逐漸體會資源過度消費和浪費的行為,讓她起了警惕心。領悟種種的物質,容易引起人們的貪念,讓人陷入「想要」的欲望中。她有所獲地說:「做環保是在修練自己的心,環保站也是一個道場。」

這些年來,她逐漸學會珍惜和放下物欲,早已記不得最後一次購買衣服、鞋子、日用品,甚至清潔用品是何時。「朋友擔心我不工作沒了收入,生活怎麼過?我說降低貪欲,只要放得下,人生真的花費不多。」陳寶貞分享。

當放下物欲,她感受到身心舒暢,體悟到人生有形的少一點,無形的才能飽滿。只要放下欲望,減少奢求,捨掉一些身外物,身心就能安樂。

志工何春穎(慈蕙)與陳寶貞是多年的鄰居,二十多年來,她見證陳寶貞的轉變,「她一路來個性都是不浪費,以前忙碌工作總是說看不見錢入袋,現在沒工作省吃儉用卻不愁錢。對於生活她是愈來愈知足也很惜福,日子過得比以前怡然自得。」

體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陳寶貞嚮往著上人帶領靜思精舍出家眾,在臺灣花蓮自力更生的修行生活。喜愛耕種的她發願,希望來世能一邊耕作自給自足,一邊入人群付出。

人生前半段,陳寶貞渴望用「加法」過生活,成天追求工作、財富的增長,直到投入慈濟付出,生命的歷程在她的生活中刻劃出不同的痕跡,逐漸領悟和開啟「減法」人生,無形中帶來身心的輕安自在。

圖左 :陳寶貞(左)把握時間,積極走入人群宣導環保。[攝影者:郭巧雲]
圖右 :陳寶貞(右二)每星期三天走路到環保站做環保。[攝影者:郭巧雲]

圖左 :破掉的游泳圈,陳寶貞都能發揮巧思化身為小菜圃,讓物品再循環利用。[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自家菜園種了各種蔬菜,陳寶貞每天到菜園挑菜,現採現煮,經濟實惠。【照片:陳寶貞提供】[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每天的蔬菜取自菜園,通常一餐烹煮兩道菜,如果兒女回家團聚則三道菜一道湯,簡單又美味。【照片:陳寶貞提供】[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陳寶貞屋外放置許多蓄水桶,隨時收集雨水灌溉菜園。[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志工何春穎(右)與陳寶貞是多年的鄰居,透過她的介紹因而認識慈濟,二十多年來見證陳寶貞的轉變。[攝影者:顏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