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馳援菲律賓風災 疫情中愛不缺席

馳援菲律賓風災 疫情中愛不缺席

E-mail 列印
被喻為年度最強的「天鵝颱風」(Goni)2020年11月1日開始,連續四次登陸菲律賓,造成傷亡、逾兩百萬人受災,許多民宅被淹沒在火山泥漿,對外聯絡訊息中斷。

11月2日,證嚴上人兩度透過視訊連線,與 菲律賓慈濟志工了解災情,擬定初步的勘災與發放計劃。11月3日,志工們分成兩個團隊,由近到遠關懷當地受災鄉親們;並於11月4日開始賑災發放及發動「以工代賑」,帶動居民清理自己家園。

◎匯聚點滴能量

天鵝颱風橫掃過境,重創菲律賓;隨後往越南、泰國、寮國的方向。11月3日,上人在志工早會中,籲請全球慈濟人,即使身處疫情期間,依然要關心全球,為受災區虔誠祈禱祝福;更要起而帶動,匯聚點滴愛的能量,為世界祈福、為人類造福。

11月4日,慈濟馬六甲分會設立「天鵝風災 愛心馳援菲律賓」專案,第二天就有民眾捐獻善款援助菲律賓,同日武吉晉巷環保站志工也捎來訊息,眾人捐獻竹筒,齊心送祝福。

奈何馬來西亞第三波疫情連續升溫,不少州屬從11月9日開始落實有條件行動管制令(CMCO)長達四週。雖然這一回志工們不像過往捧愛心箱上街頭募愛,卻能透過手機各種平臺,及網絡面子書宣導,呼籲人人捐獻愛心,或邀約志工捐出平時在家投下竹筒的零錢(慈濟撲滿),點滴匯聚、轉動愛的能量,為自己植福,也為他方受災鄉親祈福。

◎網絡愛的接龍

「換作平時,我們第一時間就會走上街頭,但是近期疫情升溫,我們不能上街去募款,但也不能坐視不顧,於是我想到了上網募愛,創設平臺讓大家送上祝福。」烏絨巴西(Ujong Pasir)社區志工李淑珠(慈存)有感今年(2020年)1月至今,一場場觸目驚心的災難,時時刻刻提醒著大家提起戒慎虔誠的心。

近期菲律賓災難,社區組長在平臺發布上人的悲心呼籲,她想到了自己能行的方法——愛的接龍。「我相信人人都有一念善,都聽見了上人呼籲,想要為受災國度做些事,只是需要有人起頭做。」於是李淑珠在社區的群組平臺上呼籲,請想要捐獻的人寫上自己名字,款項多寡不拘,在乎的是一念善。

只見「一呼」產生「百應」的效果,群組裡呼應的名字一個接一個。不只是這樣,李淑珠還到左鄰右舍、挨家挨戶募愛心,她說:「人人出錢出力,我無法出很多錢,就出更多的力量,幫忙圓滿大家想要貢獻愛的心願。」

她口口聲聲離不開「感恩」二字:「感恩自己身處平安地,感恩還有事做,自己真是很有福氣的人。」目前,該社區共有三十二位志工與家人響應,但愛的漣漪漸漸擴散,日前,其他社區志工也相繼仿效。

◎傾囊相助之情

有條件行管令期間,環保站在做好一切防護措施及限制人數下,照常運作。11月9日當天,馬六甲望萬環保站(Bemban)眾志工在陳幼涓(慈涓)號召下,從家裡帶來「竹筒撲滿」,一起祈禱、獻愛心給菲律賓。

「不要小看區區五分錢,雖然它很小,卻可以很有力量;我們將小小的愛變成大愛,做好事助人,讓善念延續……」她以身作則,帶來自己和雙親的三支「竹筒撲滿」,希望藉小小環節達到漣漪效果;眾志工看見點滴匯聚的愛傾囊而出,滿心歡喜自己有能力助人。

其中環保志工顏月瑛(慮喜)認為,身處平安地、年紀大了還能行善造福,是非常感恩的事,需要趕緊把握;周仙佑則認為,陳幼涓帶動起這樣簡單又隆重的「獻愛心」儀式非常好,讓人有持續行善的動力。

◎省吃儉用救災

談起「竹筒撲滿」,周仙佑想起故居鄰里一位馬來婦女,經常請她過去剪髮。她感恩還能發揮手藝而不收費,對方不依,於是周仙佑遞給她一個「竹筒撲滿」說著:「你把剪髮的錢,隨喜投進竹筒好了。」對方也很歡喜,投下的錢比她想像還多。

幾次下來,也匯聚了馬幣五十多令吉(約新臺幣三百五十多元)善款,周仙佑把它們捐獻出去,讓人人有機會做好事。如今搬遷到新居,她少有機會回去探望這位老鄰居,但一支「竹筒撲滿」,牽起華巫兩族情誼的美事,她回憶起來依然甜滋滋。

10日午間,志工賀記生(濟治)收到手機平臺傳來的訊息,特別來到慈濟會所捐款。以駕卡車賺日薪維生的他,已經好幾天沒開工,還是從口袋掏出數十令吉(約新臺幣七十元)想幫助災民。他說:「省吃儉用還能過活,比起災民的迫切需要,自己還很幸運能做個手心向下助人的人。」他從大愛臺看見當地居民克難求存的生命力,衷心祝福一時受災的災民,在大眾祝福下,更有力量翻轉一切。

◎首張善心收據

八歲的周念慈有一個銹跡斑斑、寫著「希望工程」字眼的慈濟撲滿,她表示,這是人在鄰國的媽媽,五年前贈送給她的,叮嚀她早晚投錢、天天發好願,希望她從小培養起一分善念和慈悲心,久而久之,投錢成了她的「早晚功課」。

她另有一個小熊撲滿,存著平時零用省下的錢,她很清楚分明兩者的用途:「竹筒裡的錢拿來救人,買東西就用我小熊撲滿的錢。」

聽媽媽說,世界上有很多人需要幫忙,所以有一段時間,她在祈願後常常投下一把零錢,心想著「竹筒裡的錢,可以拿去救人,要投很多……」心心念念要救人;後來志工教導她,投下的零錢不必多,日日行善最重要,她每回只投下二十(約新臺幣一元多)或五十仙銀角(約新臺幣三元)祝福。

近期菲律賓發生風災,她從大愛臺看見菲律賓志工救災的情況,趕快拿出「竹筒撲滿」裡的錢,共計馬幣八十五令吉四十仙(約新臺幣六百元),托每月到訪的志工帶去慈濟,希望可以讓災民有房子住,有錢買東西吃……這也是周念慈首次拿到捐款收據,在旁的外婆欣慰地說,希望將這張收據留作紀念,證明年紀小小的孩子也可以救人,且時時不忘這一念助人的初心。

志工雖然無法走上街頭,但拜先進科技之賜,一樣可在家、公司,或透過網路持續向親友籌募,為受災的國度獻愛心。疫情升溫,志工的愛一樣不缺席。

圖左 :馬六甲武吉晉巷環保站志工也拿起「竹筒撲滿」,向眾志工們籌募善心。[攝影者:王美傑]
圖右 :李淑珠為菲律賓災難展開愛的接龍,向身邊的親友、志工募愛心。【照片:李淑珠提供】[攝影者:羅秀蓮]

圖左 :志工賀記生收到手機平臺傳來的訊息,特別來到慈濟會所捐款給菲律賓。[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小小捐款收據是周念慈的善心證明,外婆希望孩子留作紀念,時時不忘救人的初心。[攝影者:羅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