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三輪車夫陷困 等待希望出現

三輪車夫陷困 等待希望出現

E-mail 列印
荷蘭紅屋一帶,街道冷清,兩輛三輪車在最顯眼的地標處,等待著希望。他們是三輪車夫,因新冠疫情重創經濟,以遊客為主要客源的他們生活陷入窘境。慈濟志工開展慈善紓困計畫,主動接洽,一一家訪,希望給予最適切的援 助。

◎車夫生活陷窘境

馬六甲州素有古城之稱,建立於公元1402年,由於擁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在馬六甲王朝沒落後,歷經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日本統治,留下了獨具特色的建築物,並淬煉出多元文化和多國風情,是熱門的旅遊景點,2008年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在旅遊區隨處可見裝飾得花俏絢麗的三輪車,在街上穿行,遊客走累了,可以坐上三輪車遊走老街,一探古城風情。以勞力賺取收入的三輪車夫,成了新興的旅遊領域服務業。

旅遊業為重要經濟支柱的馬六甲州,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而遭受嚴重衝擊,原本人潮聚集、熱鬧的旅遊勝地,變得冷清沉靜。尤其原來就非高收入族群,以遊客為主要客源,賺取日薪維生的三輪車夫,更陷入手停口停的窘境。

馬來西亞自2020年3月18日落實行動管制令(MCO),6月隨著疫情趨緩,放寬防控措施,但出入境依然受到嚴格限制;政府鼓勵本地旅遊,三輪車夫在這段期間還能賺取一些收入。豈料,10月疫情升溫,雪隆區重啟有條件行動管制令(CMCO);11月西馬多數州屬,包括馬六甲也重啟有條件行動管制令,禁止國民跨州,本地遊客止步,沒了收入,三輪車夫叫苦連天。

◎評估紓困度難關

慈濟志工從媒體報導獲悉三輪車夫的窘境,於11月11日主動聯繫,其中一個三輪車夫協會的代表,了解他們目前面對的困境;再經代表引薦,12日得以與負責三輪車服務業的馬六甲首席部長署旅遊促進局、促銷部經理林瑞娟約見,做進一步交流。

林經理表示:「當接到志工的電話,心裡很感恩,因近期常接獲三輪車夫們的提報,許多業者面臨經濟困頓,我也不知道該如何進一步協助他們。」她唯一能做的,只有募集物資送給有需要的人。正當她感覺有心無力、束手無策之際,聽聞志工提出的慈善紓困計畫,短期援助因疫情影響生計的家庭,她感覺猶如及時雨,希望可以幫助三輪車夫度過難關。

她分享,馬六甲有三百二十九名持執照的三輪車夫,因這一波疫情,大部分已暫時轉行,或者打零工糊口,雖沒有斷糧之慮,但年老、沒有一技之長的車夫,或家裡遭遇變故者,生活窘迫,急需社會援助。熱心的她協助整理出真正赤貧、經濟拮据的三輪車夫名單,讓志工得以親自上門做家訪和評估,後續給予適切的援助。

◎年紀大無法轉行

11月19日,志工接到十四戶三輪車夫名單,即分組展開家訪,也到著名旅遊區去實地了解情況。午間時分,只見荷蘭紅屋一帶冷冷清清;兩輛三輪車在最顯眼的地標處,等待希望。這兩位都是六十多歲的三輪車夫,一位單身、一位為了養家而出來找生計。單身者說:「即使全天等候都可能是零收入,但是呆在家就完全沒有希望,出來博一下,還可能有希望。」

談話間,陸續有人騎單車過來,原來他們都是三輪車夫,過去曾是互相競爭的生意夥伴;在生活維艱時刻,他們來找老朋友談天,或打零工賺取微薄收入的人,請沒有收入的夥伴吃一餐。

劉木蘭(慈霈)等志工來到東街納(Tengkera)一座人民組屋、某間住家前,彷彿似曾相識。直到一婦女走出來,劉木蘭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她「愛灑」按門鈴時,曾經拜訪的一戶人家,志工這次是來探訪她的弟弟林來金(化名)。

她站在樓下一喊,就把在樓上和鄰里閒聊的林來金叫了下來。今年五十六歲的林來金喜歡自由,他提到,以前旅遊業興旺,人人都來做三輪車夫,他也投入這一行,至今三十七年。除了載送遊客,他曾經一度用三輪車載學生上學,一回五人,總數三十人左右。生意好的時候,一個月可以有數千令吉(約新臺幣數萬元)收入,但是當時年輕沒想太多,口袋藏不住錢。

他展示給志工看,初入行用三百令吉(約新臺幣兩千一百元)買的三輪車,沒有任何裝飾,後來為了迎合遊客喜好而一再裝飾,目前是人人喜愛的「小叮噹」三輪車。

行管令期間,即使沒有遊客,他還是常常踩著三輪車到旅遊區碰運氣,或在路邊採芒果、砍一些甘蔗,到三寶井早市販賣,或拾紙皮等回收物變賣,賺一些錢。行管令曾經一度放寬,還可賺得幾十令吉(約新臺幣幾百元)收入,沒想到一下子行動又受限了。

單身的他,年紀大了無法另謀出路;但能和姊姊、姊夫住一起,他還是有安身之處。

◎找些零工賺薄錢

下雨天,五十三歲的三輪車夫哈里(化名)不在家,在家門口剝著紅蔥頭的妻子招呼志工說:「他出門幫忙朋友擦油漆了。」

「這是近期才剛剛尋著的工作,才開始四天,和以前的工作不同,一切還在學習當中,但是有做就有收入。」妻子說。

先生從事三輪車夫行業有五年左右,因為年紀大,力氣比較輸人,需要更努力工作,因此他天天早上九點就出門,直到傍晚七點或晚上十點才回家,然而收入僅能作生活開銷及供孩子讀書,沒有積蓄,以致政府一下達行管令,生活不久就陷入困境。

他們家四名孩子,三人已進入社會工作;開檔賣馬來頭巾的孩子在家無法工作;學剪髮手藝的孩子,為朋友理髮賺些錢;長子原在某工廠工作,卻因廠內同事受感染,連帶必須在家隔離,如今已過了一個星期,期待趕快回到工作崗位。

四十歲的北蒙(化名)與太太、兩個孩子,以及因家暴而投靠他的姊姊租屋同住。自政府宣布行管令後,儘管他仍然積極去等生意上門,但旅客大量減少,讓他沒有穩定收入,如今一家靠太太在家賣零食,以及微薄的公積金度日。11月14日屠妖節那天,他踩著三輪車出去,終於等到當天唯一的客人,賺得十五令吉(約新臺幣一百零五元)收入,也是近期唯一的收入。

北蒙分享,他的阿公也是三輪車夫,自小耳濡目染,坐著阿公的三輪車去上課、買菜……九年前,他決定投入踩三輪車的行業。沒收入期間,他到處找工作,四處碰壁,「現在到處不要人,難找工啊!」欠下兩個月的屋租,及五個月的摩拖車期,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一家勒緊肚皮過日子。

◎省吃儉用還負債

三十九歲的三輪車夫拉漢(化名),因自小就沒報出生資料,長大後屢次申請身分證不得要領,因此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屢次碰壁。為了生活,他開始踩三輪車,平時也兜售一些飲料和水果幫補家用,至今已工作了十年,三輪車夫的收入只要勤快,一個月可以賺兩千多令吉(約新臺幣一萬四千多元),一家的生活費用都不是問題。但是拉漢一家,平時就略有財務規劃,此次能比較安穩度過,但依然負債。

拉漢與太太清美(化名)育有三名女兒。大女兒有過動症及學習障礙,儘管已經十六歲了,但智商只有兩歲,需要清美全天候的照顧。大女兒獲得社會福利局一年一千八百令吉(約新臺幣一萬二千六百元)的補助,夫妻倆省吃儉用把錢省下來。

直至今年(2019年)疫情來襲,一家人不得不動用十年來的積蓄度過難關。拉漢也努力找些副業來幫補家用。至今,一家人已經欠下八個月的房貸。「如果情況再惡化下去,仍然沒有辦法工作賺錢,我們也會坐吃山空,陷入困境。」清美說道。

二十一歲的新進志工鄭維豐,全程觀察兩戶家庭,對於危機處理不同的應對模式,提醒他「未雨綢繆」的重要性。他說:「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自己要想清楚有哪些是想要、哪些是必要的?」他以前就有存錢的概念,投入慈濟、認識環保,了解更多,自然更懂得自我警惕。

截至21日,志工已家訪了十四戶人家,23日累積至二十二戶,而林瑞娟經理提供所需幫助的三輪車夫名單陸續增加中。

除了單純因疫情衝擊而影響收入,也有家庭是疫情期間、因病而雪上加霜,有的是家庭突遭變故,讓情況變得更糟,等待著社會伸出援手。志工盡快做家訪、評估,絞盡心思,希望給予最及時的援助。

雖然近期政府宣布,22日開始,馬六甲有條件行管令提前結束,意味著旅客及人流將逐漸增加,但志工依然會持續關心著三輪車夫們的生活。

圖左 :午間時分,只見荷蘭紅屋一帶,街道冷清;零星的三輪車在最顯眼的地標處,等待希望。[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志工向三輪車夫協會的代表了解目前面對的困境。第一次到訪慈濟,志工帶領他們巡禮,了解慈濟志業。[攝影者:羅秀娟]

圖左 :慈濟志工與負責三輪車服務業的馬六甲首席部長署旅遊促進局促銷部經理林瑞娟(左三)約見,商討如何幫助三輪車夫。[攝影者:羅秀娟]
圖右 :志工走入三輪車夫的家,了解他們的困境。[攝影者:郭淑萍]

圖左 :今年五十六歲的林來金(化名)提到,以前旅遊業興旺,人人都來做三輪車夫,他也投入這一行,至今有三十七年。[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三輪車夫的妻子在門前招呼志工說,丈夫沒辦法踩三輪車,出門幫忙朋友打零工去了。[攝影者:羅秀蓮]

圖左 :拉漢(化名)及太太清美(化名.紅衣者)與志工分享近期生活點滴。[攝影者:楊秀麗]
圖右 :鄭維豐(右)觀察到兩個三輪車夫,面對生活無常的不同處理方式,也體悟未雨綢繆的重要性。[攝影者:楊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