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疫情重創 紓困金減輕重擔

疫情重創 紓困金減輕重擔

E-mail 列印
自從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於3月初蔓延後,馬來西亞政府從2020年3月18日實施「行動管制令」,大部分行業都無法運行,導致4月失業率攀升至百分之五,5月進一步惡化至百分之五點三,更寫下三十年來最高紀錄。

由於進入鎖國政策,旅遊業、製造業與服務業等幾乎停擺,間接迫使許多企業在4月關閉,在前途茫然下裁員,導致失業人數飆升。6月進入「複原式行動管制令」(RMCO),但疫情已影響各經濟層面,馬來西亞社會保險機構(SOCSO)指出,受疫情影響,馬國今年新增的失業人數將近九萬人,平均每個月約有一萬人飯碗不保。

「目前有約一百萬人需要就業機會。」該機構主席莫哈末阿兹曼(Mohamed Azman Aziz Mohammed)指出,從今年3月至10月22日,有八萬九千多人被裁員,向大馬社會保險機構登記失業。其中一百萬名失業人數中,包括五十萬名失業的青年及三十五萬名畢業生;同時,約二十萬在國外工作的大馬人,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而回國。

◎疫情 全家陷困境

馬六甲慈濟志工在5月行管令稍微解鬆後,開始走入各社區鄰里關懷,提供需要的援助。7月規劃和推出為期兩個月的「慈善紓困計劃」,10月因疫情嚴峻,隨著許多州屬開始恢復實施「有條件行管令」,工業活動需按照嚴格標準作業程序運行,許多行業仍持續受行管令衝擊,失業率維持在4.7%,居高不下。

因應整體經濟環境之所需,慈濟將該計劃延續,並改善提升為「慈善紓困計劃2.0」,持續關懷因疫情影響生計之家庭。

志工走入各社區向民眾說明和宣導,四個多月來陸續援助三百六十二人,期待透過有形的金錢援助與無形的關懷,陪伴受困家庭度過短暫的難關。其中,10月底志工在武吉波浪社區擺攤宣傳慈善紓困計畫,一位民眾請志工務必等他回來。志工陳德祥(濟祥)回憶說:「當時等了很久,最後看見他熱心地帶著因疫情生活陷入困境的兩位朋友來提報。」

初略了解情況,11月2日志工上門一一拜訪,以便深入了解每個家庭的狀況。其中一位六十三歲的陳凱文先生(化名),原本受僱於旅遊區的水果攤販,專門販賣水果特產給遊客,每月收入約一千五百令吉(約合新臺幣一萬零四百元),生活無憂。

無奈因為疫情,3月政府實施行管令(MCO),雇主暫停營業,之後遊客大減,進而失業。疫情導致骨牌效應,在吉隆坡某娛樂中心當行政人員的大女兒,3月也失業,即便擁有大學文憑,但景氣不好,八個多月來還是無法找到工作;二女兒在新加坡百貨公司工作,因疫情減薪;二十一歲的小兒子,疫情前在餐廳當服務員,同樣面臨失業,目前打臨工,孩子們皆無能力協助家裡的經濟。

「失業後,朋友介紹我去美食小販中心打散工,省吃儉用日子還可以過。怎知9月不幸中風,右手無力,視力模糊,無法再工作賺錢,頓時收入為零。」陳凱文訴說生活的無奈。

全家老少受疫情影響而失業或減薪,生活已不易,此時身體健康又出現問題,家計全靠失業或減薪的孩子,每月五十(約合新臺幣三百四十五元)和一百令吉(約合新臺幣六百九十元)等微薄和不固定的家用,生活陷入困境。志工楊媄茱不忍地表示,妻子時常往返娘家照顧生病的母親,為了節省開銷,陳凱文拖著身體日日烹煮三餐。

◎關懷 安定的力量

經評估,慈濟給予這個家庭為期三個月,每月五百令吉(三千四百五十元)的紓困金。11月24日,志工帶著紓困金上門,陳凱文非常感動和高興,眼中流露出感激的表情,不斷地道感恩:「你們真的很好,謝謝慈濟!」

生活因為慈濟紓困援助,而暫時鬆一口氣,陳德祥進一步關心他的身體狀況,並鼓勵他多活動筋骨,但也要防範再度中風的風險,更主動邀約載送他到慈濟義診中心看診治療。

言談中,獲知陳凱文將慈濟的援助與子女分享,志工感受到居住在外地的子女放下擔憂的心,也減緩他們經濟的壓力。當12月志工再度來訪,看見陳凱文右手可以完全往上舉起,又聽聞大女兒找到工作,兒子因應年關將近,開始販賣一些年貨增加收入,志工一行人無不感到欣慰。

陳德祥表示,慈濟紓困計畫不僅僅是救急,同時協助一家逐步安生活、安身、安心。楊媄茱也開心地說:「紓困援助計畫目的,就是舒緩家庭的經濟壓力,持續給予家人安定的力量,進而能安心地尋找新生機,幫助一家度過疫情的艱難時刻。」

近來此社區,新成立每週一次夜間環保回收活動,陳德祥鼓勵陳凱文出門做環保,與大家聊天紓解心情,也可以幫助身體做復健。他開心允諾並頻頻道謝,慈濟的愛與眾人善心,安頓他們一家的身心靈。

他也將愛心化為行動,每個月盡微薄的心力,捐款幫助其他受困者。他說:「我生活省一點過得去,有能力可以幫一點就幫。」

陳德祥和楊媄茱聽聞,歡喜地與他分享慈濟證嚴上人,以及「竹筒歲月」緣起故事,讓陳凱文更能體會點滴善心匯聚,形成一股助人的大力量。楊媄茱也勉勵他:「布施不分貧窮貴賤,也不只是錢財上,期待他能運用身體一起做環保,守護大地,資源變賣也是助人的來源之一。」

◎半薪 沉重的家計

「MCO(行動管制令)之前,以當時的薪資,我想,即使父母不工作,我也能支付家庭的一切費用,但是一場疫情,一切都變了。」今年二十四歲,工資只有逾千令吉(約合新臺幣六千九百元)的卡迪雅(化名)平時省吃儉用,除了一般開銷,每月強制儲蓄二、三百令吉(約合新臺幣一千四百元),年輕女孩也會愛漂亮,但一件十多二十令吉(約合新臺幣一百三十元)的衣服也要考量許久,是否可以購買。

六年前父親發生車禍,造成行動不便、家裡唯一的交通工具——電單車也毀了;當時十八歲的卡迪雅開始當家,在一間酒店做著輪班制的行政工作,每天步行十分鐘去上班;母親妮娜(化名)在一間律師樓做清掃,母女倆胼手胝足,日子還過得去。

今年,卡迪雅原計劃貸款買輛小車代步,不料元月律師樓開始慢慢減少母親的工作次數;3月即傳來政府實施行動管制令消息,母親失業待家至今,卡迪雅在家一個月後復工,也只能得半薪,不但車子的貸款申請無法通過,還必須動用每月儲蓄,或做些雜工來幫補生計。

「過去有母親一起分擔家計,但是現在只有我一人,家計少了百分之六十至七十,令我感覺負擔很重。我要繳付租金、父親的藥費、保險費、弟弟上課的網絡費用等等,我唯有在食物方面節省——多購買麵粉、方便麵、米糧等耐久的食物。」

即便如此,她也不向社會資源,如慈濟尋求援助;因為自己不是最辛苦的人,只是長時間的欠缺,讓情況加劇,周邊還有更苦的人需要幫助。反倒是細心的慈濟志工,在行管令期間到家家戶戶關懷時,敏銳察覺到她們一家的狀況,並記錄在案,當「慈善紓困計劃2.0」展開,志工再度上門關懷,得悉女兒半薪,立即為他們做出申請。

◎感恩 愛的善循環

12月2日,志工劉木蘭(慈霈)等一行人將紓困金馬幣六百令吉(約合新臺幣四千二百元)送上,卡萊瓦妮去工作了,母親妮娜在家迎接。志工抬頭看見牆上有觀音竹、竹下是觀音菩薩像,旁邊有甘文煙爐,爐前供奉著慈濟「福慧紅包」。

原來妮娜的丈夫為一位慈濟志工打工,因而認識慈濟,每月夫妻倆騎電單車到慈濟的一個環保點付出,或到慈濟園區幫忙。福慧紅包便是參與慈濟歲末祝福活動所帶回來的,因為珍惜及感覺神聖,被供奉在神臺。

此外,她們家裡也有小錢行大善的慈濟「竹筒撲滿」,一家四口曾經每月捐獻馬幣四十令吉(約合新臺幣二百四十元)護持慈善。今疫情首次得到慈濟補助,妮納羞澀地說:「好像是過去的付出,現在要拿回這樣。」志工勸說,過去她捐獻幫助貧困者,曾與許多人結下好緣;如今她陷入困難,大家回過頭來伸援,這是一種互相幫助、善的循環,終於讓她感恩地接下志工送上的紓困金。

晚間從母親手中接過紓困金,正在掙扎所得薪資,該先支付哪些款項的迪雅感到非常驚訝。她問母親:「慈濟怎麼會知道我們的辛苦?我們沒告訴慈濟人,他們怎麼察覺我們的困難?」母親告訴她志工貼心和細心之舉,並說:「這就是好心有好報,我們過去所做的好事,如今得到善的回報。這分善心,就像慈濟的『竹筒歲月』,一毛、五毛一樣,點滴付出,因此種得好福緣。」

「我想告訴慈濟人說『Thank You Tzu Chi so much』,我沒想到多年前我們在護持慈濟,現在是慈濟回過頭來幫助我們。」卡迪雅感激這筆錢,幫助她減輕許多生活重擔,更感受到志工關懷,看見她們的辛苦,主動為她們申請補助,這分用心,足以讓她們一家感念銘記。相信不抱怨、坦然接受現況的她們,一定能安然度過危機。

圖左 :12月26日,志工發放紓困金,並關懷妮娜一家近況。【攝影:張福倚】[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慈濟推動「慈善紓困計劃2.0」,走入人群,持續關懷因疫情影響生計之家庭。慈濟志工在武吉波浪夜市前擺設攤位進行宣導。[攝影者:戴秉汶]

圖左 :陳凱文(中)一家受疫情影響失業或減薪,他又遭逢中風無法打零工,因而向慈濟求援。[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陳德祥(左一)和楊媄茱(右一)與陳凱文分享慈濟證嚴上人,和「竹筒歲月」緣起故事。[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疫情下生活不易,陳凱文感觸深刻,受助於他人的同時也盡己力,每個月捐款幫助其他受困者。[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12月2日,志工劉木蘭等人到訪,女兒去上班了,妮娜接待,與志工講述他們一家與慈濟的因緣。[攝影者:羅秀蓮]
圖左 :妮娜的家供奉著觀音菩薩像,旁邊有慈濟福慧紅包。原來她們曾經與慈濟有緣。[攝影者:羅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