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行動浴佛入社區 傳法又環保

行動浴佛入社區 傳法又環保

E-mail 列印
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Covid-19)嚴峻,政府在各地區依據疫情嚴重性落實行動管制令(MCO)、有條件行動管制令(CMCO)等,也因應當下局勢作調整、設下很多新條規。災疫當前,慈濟志工期許在遵守防疫規 範的情況下,能舉辦一些善的活動來安定人心,同時啟發人人的善念。

每年五月是佛誕節、母親節、全球慈濟日,慈濟三節合一的慶典活動。為了避免聚眾,降低感染率,志工改以「行動浴佛」的方式,走入各社區,讓民眾有機會接觸佛法,以戒慎虔誠的心來懺悔、祈禱,祈求疫情早日消弭。除了傳達佛教的慈悲與愛、落實佛法於生活中,也帶出孝道,報答父母恩,同時傳揚慈濟大愛精神,廣邀人間菩薩,護生、護大地,與地球共生息。

於是,各社區的志工發揮巧思,設計出特別又莊嚴的流動浴佛臺;志工在自家或環保站,獨自或召集幾位志工進行籌備、布置和製作道具,為「行動浴佛」作準備。

◎靈山法會入社區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慈濟道侶余振國(惟振)及黃湄嵐(慮纓)用客貨車的後空間,設計了一座「靈鷲山」作為麻市行動浴佛臺的設計。夫妻倆以環保概念,盡量惜福資源再回收利用,避免再去採購新的材料來製作。

太太黃湄嵐看到家裡有一塊枯木頭的擺設,形狀很像一座山。夫妻倆以這塊木頭作為浴佛臺的主要設計,主題為:佛在靈山上。她透露其靈感來自每次讀書會開始時,必定唱誦〈佛在靈山〉歌曲。而且自去年臺灣開始籌備以《法華經.七喻》的經藏演繹,推動遍地開花讀書會,亦是希望人人一起攀登靈鷲山,如同感受佛陀在靈鷲山說法。

他們以《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章裡所提到藥草,指的是大地萬物、土地能生長萬物,雲雨可普潤大地。三個主角就是雲、雨、草木。藥草特性不同,如同人的根性不一,要如何觀機逗教就如同草藥,什麼病就用什麼藥來對治。

為了讓行動浴佛的籌備工作更簡單,他們用了家裡的客貨車(Hilux)後車廂的空間來做浴佛臺。木頭加上下垂的文竹,象徵這座靈鷲山,宇宙大覺者擺放在上面,如同佛在靈鷲山為眾生宣講法。藍布及紗布,代表著藍天與白雲;沙包袋與人造草皮地,象徵著大地有高山及平原。

此外,這個浴佛臺是露天式,故雨水比喻佛法,而花草比喻眾生;雨水滋潤萬物,生長的速度也不同,如同芸芸眾生因根性高或低,接收到的法及體會也不一樣。花草樹木代表三草:大、中、小藥草,比喻人天、聲聞、緣覺;二木代表大樹、小樹,比喻中根及上根的菩薩;而二尊小琉璃佛代表分身佛來娑婆世界,因應眾生根基觀機逗教度化迷茫眾生。他們採用的布置,都含有寓意,希望能攝受人心。

◎惜福愛物會法華

志工陳治謂(濟援)分享,因這幾年來,大家都精進薰法,從中有所啟發。此次也考驗大家如何將平時吸收的佛法,以有形的道具來呈現法髓。他念念不忘心靈的故鄉——「臺灣靜思精舍」,也表達海外慈濟弟子對證嚴上人的那一念「想師之情」。因此,流動浴佛臺上頭是靜思精舍模型,以腳踏車來承載,方便穿梭於大街或小巷。

在製作過程中,他面臨最困難的事,就是在尋找二手材料,同時必須自己一個人去完成。但很慶幸及感動的是,當他需要幫助的時候,總會有「菩薩或貴人」聽到他的呼喚,出現在他面前。

在群組尋求志工來協助善後工作,晚上就有幾位志工出現協助清理,讓他得以提早回家休息;需要美工或電源技術的協助,蘇丁華(本遠)及駱文泰傾囊相助;胡美平(惟平)常來陪伴、遞上一杯咖啡,讓他暖在心頭……這就是法親彼此砥礪與關心。

◎克勤克難傳法脈

新加望社區志工則以「手推車小木屋」作為流動浴佛臺的主題。志工帶出上人早年在小木屋修行的日子。即使生活環境多麼克難克苦,希望人人學習上人的精神與毅力,堅定道心行菩薩道。

當決定採用此設計時,林瑞星(惟翔)立刻到馬六甲分會錄下小木屋模型的畫面作參考,好讓蘇丁華(本遠)可以開工製作。他花了一個星期多製作,由於是小模型,所需道具都屬迷你型,不容易尋找或製作,每個細節都要很用心,而且道具尺寸的對比,都要有一定的要求及標準,才能符合整體的設計概念。只要有願就有力,結合幾位志工的力量,大家發揮各自的專長,一起來合心完成作品。

蘇丁華透露,製作材料都是採用回收的資源,只花了馬幣二十多令吉(約合新臺幣一百八十元)買漿糊及一些木料,惜福愛物,延長物命又環保。

即使因為疫情肆虐,籌備活動面對很多變化球,也許甚至在最後一分鐘被迫取消,但過程中,志工還是全力以赴,盡心力來付出。歡慶慈濟五十五周年,人人目標一致,期待接引善眾,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利己利人,達致淨化人心、社會祥和及天下無災難。

圖左 :余振國及黃湄嵐夫妻用客貨車的後空間,設計了一座「靈鷲山」,作為麻市流動浴佛臺的設計。[攝影者:黃湄嵐]
圖右 :志工蘇丁華(左)及胡美平(右)是陳治謂的好幫手,彼此陪伴與關心。[攝影者:陳治謂]

圖左 :新加望社區志工以「手推車小木屋」,作為行動浴佛臺的主題。[攝影者:林瑞星]
圖右 :以腳踏車來設計的「行動浴佛臺」,佛龕上以靜思精舍為設計,輕便穿梭於大街小巷,發揮其功能,傳法於社區。[攝影者:倪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