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守在馬六甲靜思堂 人人共好共善

守在馬六甲靜思堂 人人共好共善

E-mail 列印
心蓮無形,大愛無痕。2020年12月起,馬六甲慈濟志工發起象徵一顆顆愛心的「心蓮計劃」,為二十四載的馬六甲靜思堂籌募發展建設基金,以分階段維護、翻新已受損的設施。

有志工在群組平臺勸募,也有人趁著新 年佳節捐獻紅包,更有社區志工效仿「竹筒歲月」概念,帶動社區民眾在不影響生計下,日日培養行善造福的念頭,在三個月內合力成就馬幣一百令吉(約合新臺幣六百八十八元)一朵心蓮的捐獻。

◎一人一善力量大

早晚兼職,從事磨手皮工作的志工林秀珠(明誌),掛念著因無法自理而托養在養老院的老母親,自責無法就近照顧,對老人家有所虧欠。聽聞志工黃循糧(濟循)分享「日日行善造福」的概念,她效仿做法,日日儲蓄,不感壓力,一個月就圓滿一朵心蓮,目前已護持超過兩朵,先為老媽媽作捐獻,再為家人植福。

她把這分祝福,當成每天很重要的一件事來看待,確保每天一定做到。

每月一次的慈善日,社區志工逐戶家訪時,帶著「竹筒撲滿」邀約照顧戶們隨喜捐款;照顧戶們都歡喜掏出零錢,或一令吉、三令吉、十令吉不等,隨後多位志工再合力湊足所缺,成就照顧戶響應「心蓮計劃」的美事。

疫情當前,基於政府實施行動管制令,慈濟照顧戶阿勇(化名)的德士生意每況愈下;後來他在早晨到茶餐室兜售糕點,晚間到小販中心賣龜苓膏,生活以日薪計。月前聽聞慈濟的「心蓮計劃」,他用兩個月時間,每日存錢,最後再從政府援助金撥出些許,圓滿兩朵心蓮,為孩子和妻子植福。

阿勇二十一歲就認識慈濟,當年他常常開小貨車載送志工到老人院去服務,見證志工的大愛,自己也投身為老人服務,做得很歡喜。

多年以後,他的生活陷困,主動找慈濟求援,並熱心地和志工一起做環保、用德士幫忙載送聾啞人士到醫院複診,還把認識已久的客人朋友,載到慈濟會所及環保站兜一兜、轉一轉,希望不只是自己做,還要邀更多人一起來做好事。「好事需要每個人付出一點點力量,才得以成就,福氣才會愈做愈大。」阿勇說。

◎社區的一扇善門

慈濟志工不像一般企業用工時算工資、估量人力成本可以比擬的;他們不是為了得到報酬而做事,而是大家出錢出力、自費自假,花時間投入慈濟付出無所求;而大眾所捐獻的每一分毫善款,透過慈濟各類慈善服務,可以賦予更大及正面的效益,若再加入志工無償的付出,價值加倍。根據統計,每一元(臺幣)善款可以產生五十倍的社會正面效益,力量頗大。

午間時分,一輛車在靜思堂玄關停下,兩位馬來友族同胞拿著文件下車,靦腆地詢問櫃檯服務的志工說:「有人介紹我來這裡……請問我想要申請援助,該到哪裡詢問?」不久,一位學校老師帶著全校的獎助學金申請表,也前來櫃檯詢問繳交處……每天不同的求援事件,在慈濟馬六甲靜思堂重複上演。

1997年矗立於馬六甲州的「慈濟靜思堂」,不是拜拜的廟宇,實體設施依然履行社區關懷及接受各方求援、志工培訓共修、長者關懷等工作。靜思堂,是凝聚良善力量的實體社群空間。

◎帶著病體顧花草

慈濟用「愛」堆砌靜思堂的一磚一瓦,志工用「心」維護靜思堂的各個角落。

一群平時在家享福,或與朋友尋樂的銀髮族,在人與人互相牽引下,主動值班,歡喜過來靜思堂,當園丁幫忙打理園區,當福田志工(備註)維護道場整潔,當櫃檯志工接待到訪客人……

早晨七時許,朝陽遍灑靜思堂,小小露珠立在草場矮短的草尖上。一個個頭不高的身影,拿著手耙,緩緩走入草圃中挖鬆泥土,他是志工李士能(濟勛)。

九十年代從事學生巴士司機,一次載幼兒園學生到老人院送愛,被打動而加入志工行列。後來靜思堂建立,他從大小活動、講座會分享,及靜思堂張貼的一系列文宣看板中,逐漸了解慈濟故事,成為活躍志工。

2016年,他患上輕度巴金森症,隔年志工邀他每月一至兩次到園區剪草半天,他二話不說就答應。2021年,選擇退而不休的他自動請纓到慈濟,當起全職的園丁志工。

烈日下,他將路邊的雜草清除,一蹲就是大半天;第二天,他整理花圃,挖鬆泥土,讓植物和土地呼吸;第三天澆水,滋潤大地,事畢將所有工具整齊歸位,一絲不苟。他笑說,自己只要認定一件事,就會往前衝;奉獻時間,花費心思和力量,希望將任務做好。

抖著雙手照顧花花草草,李士能說,靜思堂之於他,以前很大,現在還是很大。以前大夥兒一起辦活動、三不五時窩在靜思堂打地舖的日子,累積不少回憶;多年以後重新回來,他感到自己仍是大家庭的一分子,倍感珍惜能排開病痛,繼續燃燒心中的熱情。

「十多年前,一位志工告訴我,這裡的花草看到人們會笑;如今,我希望來到園區的人們,看見花草心情會很愉悅,像以前一樣,會笑。」他說。

◎我的付出有價值

每個星期,慈濟靜思堂總會出現一群婆婆媽媽級的「福田志工」清掃靜思堂。當中有在職人士,也有銀髮族;有人做得忘了時間,也有人打掃完畢,換上「八正道」慈濟制服,在櫃檯接待到訪民眾。

快八十歲的志工楊秀金(慈煥)喘著氣說:「我老了,沒力氣,但還是每週來報到,掃地、抹地、抹櫥櫃,不放過可以做事的機會。」

六十歲時在外打太極、跳排舞時認識志工黃玉鳳(慈旭),對方鼓勵她說:「你別躲在家裡胡思亂想,來慈濟做好事,與大眾結善緣。」她喜歡一群人做事的歡喜,如今看著有人窩在家裡很鬱悶,她招呼朋友說:「出來啦,做福田志工,給自己種福田,大家一起做好事。」

「過去我會相招鄰居去拜拜,求福、求慧,為了更好的生活而追求。加入慈濟志工後,慈善訪視、勸募會員,讓我看盡人生百態,從中發現『福慧』不是靠求的,而是做出來的。」黃玉鳳分享。

以福田志工為例,曾經有人很愛做慈濟,卻不敢讓丈夫知道;黃玉鳳婉言相勸,改變暴躁的脾氣,柔和相待,一點一滴慢慢改變,終得到丈夫認同。也有人常常抱怨孩子不聽話,出來行善、與孩子分開幾個小時後,回家反而覺得孩子很乖。

「心態改變了,事情也隨之轉變。」黃玉鳳笑說,從前的自己,生活很Happy,偶爾捐錢布施行善;現在親身投入,念念都是善,生活更有意義。

慈濟志工在靜思堂活動,像在做自家事一樣;得知哪裡需要幫忙,總是親力親為,不計時地付出;付出當中,所帶來的個人成長、家庭的影響不可預測。

曾有志工說,如果沒有靜思堂,她只埋首於做好事,對慈濟的故事也許了解得不多。而過去靜思堂的籌建,志工也許無緣參與,但是如今透過「心蓮計劃」,大眾可以一起守護這座訓練人間菩薩的道場,讓善緣永續。

圖左 :李士能退而不休,於2021年自動請纓到慈濟,當起全職的園丁志工,用心照顧靜思堂的每個角落。[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慈濟志工向照顧戶們分享小錢行善的概念,讓小小善心發揮更大效益。[攝影者:李經志]

圖左 :慈濟照顧戶阿勇(右)早晨到茶餐室兜售糕點、晚間到小販中心賣龜苓膏,生活以日薪計,仍每日存錢圓滿「心蓮計劃」。[攝影者:鄧志賢]
圖右 :善心人士會來到靜思堂,捐獻善款,並在志工導覽下,了解更多慈濟在世界各地的善行。[攝影者:楊秀麗]

圖左 :楊秀金雖然年紀大,但不放過可以做福田志工的機會。[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每個星期二,在黃玉鳳(左四)的帶領下,有一群福田志工來清掃慈濟靜思堂。[攝影者:楊秀麗]

圖左 :志工黃循糧鼓勵照顧戶日日行善造福。[攝影者:李經志]
圖右 :志工邀請照顧戶在不影響生計下,響應慈濟「心蓮計劃」。[攝影者:羅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