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親子班迎新會 尋回疫境中小確幸

親子班迎新會 尋回疫境中小確幸

E-mail 列印
「每天心神不寧,擔心病毒感染。」、「與孩子一起關在家,超崩潰!」、「怎麼一邊上網課,一邊用手機在玩遊戲?」、「一臺手機難於應付三個孩子上網課,實在很苦惱,孩子又多抱怨。」、「為什麼網速這麼慢,手機又小 ,我無法正常上課!」、「每天關在家,什麼時候可以出去玩?」、「疫情何時結束,我的會考、我的未來怎麼辦?」……

面對未知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展,父母親擔憂家人的安全與健康,以及孩子停課到幾時、孩子在家誰來照顧、課業監督的難題、在家工作如何調適、家庭的生計問題等不確定性的焦慮和壓力,孩子們則面對線上學習的障礙與會考的憂慮,無法面對面與朋友傾訴和宣洩情緒等。

這場疫情,不只影響了家家戶戶的日常生活,它也加重了家庭中所需承受的情緒。

◎正向能量迎接新常態

馬來西亞政府自2020年3月16日宣布全馬中小學、幼兒園和特殊學校一律停課。無法正常外出、遊玩、上班,去學校上課,更沒有如常的社交活動;足不出戶的新常態生活,家人因為疫情,相處的機會更多,時間更長,但是疫情所帶來的諸多麻煩和各種壓力,日常溝通有摩擦也在所難免。

如果家長無法控制自身的情緒,表現出焦慮、緊張、徬徨、抱怨、憤怒,小朋友也會感受到這些負面能量,情緒也會低落。

雖然,間中復課一陣子,但又因第三波疫情爆發,再次面臨停課。近期終於盼來好消息,2021年3月小學分階段開課,4月中學也即將開放上學。

慈濟馬六甲分會舉辦的青少年親子成長班(慈少班)和親子成長班(親子班)停課一年多,也將啟動,並在3月27日舉辦「迎新活動」,主要目的是引導大家以正念、正向、正能量迎接新常態。這也讓一年多不見的家長、小朋友和志工們見面話家常,讓新生先熟悉環境和認識同伴,同時也將課程年度大綱和防疫規範傳達給大家,確保人人開心和安心地學習。

◎堅持一股向前的力量

雖然下午開始下起雨,好似天空為迎接今年(2021年)的親子班和慈少班學員們降下甘霖,到了傍晚,大雨漸漸轉成毛毛細雨,七點學員們和家長帶著開心與期待的心情,陸續抵達靜思堂。大家有秩序地做足防疫措施,戴上口罩、量體溫、掃描My Sejahtera二維碼簽到紀錄,最後消毒淨手,才進入室內。

「親子班迎新會」在慈濟園區裡的國議廳舉行,舞臺上一幕幕一家人因為疫情政府實施行管令而被迫關在家上班、上課,母親卻因過度擔憂病毒入侵家中而情緒緊張惶恐,以及父親和孩子因為網速慢,沒有電腦設備上網課,生活作息相互干擾等,產生不安與負面的情緒。

每一幕演出,穿插主持人陳金喜(慈捨)與臺下觀眾的互動,其中一位小朋友分享在行管令期間的「喜怒哀樂」,「喜」因疫情在家而平安,「怒」因病毒而沒得上學去,「哀」因網絡不順導致難以用心學習,「樂」因能在新常態下用別的方法學習。陳金喜鼓勵大家思考和反省自己一年來的生活,引導大家正念思惟。

另一邊的佛堂內則是「慈少班迎新會」,志工黃婉琦(懿琦)透過「這疫年故事寫成我們」之主題分享,一步步帶領大家接納新常態。她強調,常態與否取決於自我心態,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

透過分享,黃婉琦請在場的家長和孩子回想「疫情期間,自己最憂慮是什麼?」、「此段時間學會哪些事?」、「你做得最好的一件事」,透過問答,逐步協助大家覺察在疫情中所面對的問題和困境,再從覺察中,以正向思惟找到自己這段時間的成長與學習,以及堅持向前行的力量,進而從中學會欣賞與感恩。

◎疫情讓孩子情緒失控

今晚(3/27)七點半開始的迎新會,八歲的史研昕下午六點就準備好,並催促奶奶李慧快點出發前來,期待的心情不言而喻。

之前李慧曾參觀慈濟大愛幼兒園,看見孩子們從小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會自己摺被子、洗碗碟等,懂事又體貼。雖然孫女未能就讀大愛幼兒園,但李慧期盼她可以接受慈濟教育,因而去年當孫女進入小學就讀,符合親子班報名資格,她馬上替孫女報名。只可惜疫情爆發,導致課程取消。

今天看見戲劇的演出,李慧表示,因疫情工作上也受到影響,長時間在家雖然不習慣,但大人很快就適應了,孫女則因為無法上學與朋友玩樂等,有時就會發脾氣。史研昕回應:「疫情期間上網課,但是我更喜歡去學校上課,上學能和朋友一起學習,討論功課,多麼開心!」

另一位家長林緣圓,親子已經很久沒有參與任何活動,今日母女倆非常期待與開心能夠出席。才剛升上小學一年級的傅子嬣,雖然去年已報名參加親子班,但遇上疫情,直到今日第一次踏入親子班上課。

傅子嬣抱著期待的心情,整場活動都全神貫注,尤其看到每個月的課程活動介紹,更是迫不及待想參與,並馬上用媽媽的手機,把活動內容拍照留存,即便需要上廁所時,她還頻頻催促「媽媽快點」,深怕錯過精彩的活動。

來自麻坡的林緣圓直言,去年才遷居到馬六甲,還沒來得及適應居住環境,就遇上新冠疫情,每天被逼關在家裡;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大家的情緒難免有所影響,尤其是要上網課的女兒,每當網速太慢,聽不清楚老師在講什麼的時候,就會按捺不住大聲叫喊。這時候,林緣圓就得趕緊安撫女兒的焦躁情緒。

傅子嬣解釋:「之前在麻坡上幼兒園,搬至馬六甲後,只在學校上了三個月的課,還沒跟同學熟悉,就遇上疫情,只能在家裡上網課,網速太慢而跟不上進度時,就會讓我的情緒失控。」

林緣圓省思,為什麼會發生這種驚世的疫情?究其根源,病毒來自於動物,跟人類的口欲息息相關,姊姊也叮嚀她要持素,至今她已蔬食一個月,希望自己能保持少肉多蔬食的飲食習慣。

疫情下的省思,促使她改變飲食習慣,無形中也增加親子相處的時間,跟著孩子一起學習上網課。

◎覺察中的欣賞與感恩

病毒不斷擴散,與其擔心害怕,證嚴上人提醒人們要藉此體悟人世間的苦,也讓心沉澱,專注於提升慧命。

慈少班的家長王玲玲坦言,疫情期間自己最憂慮的是病毒的感染,家人減少外出,除非採買必需品才出門。然而,日復一日看不見疫情的終點,擔心孩子的成長,再加上在家工作與照顧家庭等壓力,長期關在家心情無處抒發,間接也影響到孩子。她說:「以前心情不好,可以外出看電影,逛街來排解。關在家,讓自己壓力愈來愈大。」

幸好自己意識到,開始調整心態與轉念,以前專注在工作,沒時間運動正好把握機會開始居家運動。因忙碌不曾為家人準備三餐,現在有時間可以上網學習廚藝,看見家人吃得開心,那種幸福不言而喻,自己也逐漸喜歡上烹飪。

一旁的兒子陳守銳給予肯定地說:「以前早餐都是外面買,現在媽媽天天煮,很好吃!媽媽還學會幫我剪頭髮,我也很喜歡!」

王玲玲笑言,疫情期間每每聽到兒子的彈琴聲也幫助她放鬆,有力量繼續向前走。此外,疫情初期,雖然兒子生活作息亂了調,課業也不那麼積極與認真,經過開導學會自律,她感恩兒子的懂事,生活和課業學習逐漸步上軌道。

聽聞母親的稱讚,陳守銳分享說:「不能出門玩,不能去學校完成想要做的活動,但是我學會獨立,我會自己摺棉被,我學會使用印表機,我開始幫忙做家務等。」同時,他感恩父母親為了協助他順利上網課,特地購買電腦設備;他學習安排時間,只在上課和課業需要時使用電腦,玩遊戲則利用手機且每天控制在半個小時,不沉迷!

疫情期間母子兩人學習良多,也增加親子相處時光。王玲玲感恩今日的課程安排,讓自己重新回顧這一年來的點滴,懂得欣賞與感恩,添加許多正能量。陳守銳則表示,去年疫情前購買了制服,準備迎接第一年的慈少班課程,卻因疫情停課。今年終於盼到開課,他非常期待4月11日的第一堂課。

在災難來臨時,人的情緒會劇烈波動,焦慮、恐慌會一同出現,進而可能產生憤怒,改變人的行為方式。此次疫情,長期處於封閉的環境,造成許多人的生活態度、情緒與生活作息大不同,每個家庭也都承擔著各種各樣的壓力。

親子班和慈少班希望透過「迎新會」,引導人人以正思惟迎接新常態,並帶動大家一起祈禱,期待善念共振的力量,讓疫情早日消弭,社會祥和無災難。

圖左 :親子班「迎新會」上,志工透過戲劇演繹〈一家人〉疫情下的心情起伏。[攝影者:李經志]
圖右 :防疫時期,學員和家長們有秩序地做足防疫措施,才進入室內。[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闊別一年,慈少與家長們踴躍出席,投入在「慈少迎新會」活動中。[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志工黃婉琦帶動大家透過「這疫年故事寫成我們」環節,帶領大家接納新常態。[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主持人陳金喜與臺下家長互動。[攝影者:李經志]
圖右 :史研昕攜同奶奶李慧出席親子班活動。[攝影者:李經志]

圖左 :傅子嬣(前)在媽媽林緣圓的陪同下參與親子班,她抱著期待的心情,整場活動都全神貫注參與。[攝影者:李經志]
圖右 :王玲玲分析疫情期間與兒子陳守銳(右)的成長。[攝影者:黃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