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獎助學金愛相隨 助弱勢家庭度困境

獎助學金愛相隨 助弱勢家庭度困境

E-mail 列印
面對疫情再度升溫,2021年5月政府再次實施行管令,經濟一再受到衝擊,尤其這次面對無限期的行管令,許多民眾遭遇失業、減薪、停薪等情況。疫情雖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日常,但慈濟馬六甲對弱勢的關懷始終不變,繼 去(2020年)年推出慈善紓困生活援助計畫,今年7月延伸展開,協助大眾度過經濟困境。

慈濟志工除了張貼海報向大眾宣傳之外,另一邊更主動撥打電話,關心今年(2021年)申請慈濟獎助學金的弱勢生家庭,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與家庭現況,總計關懷七百一十二戶的獎助學金家庭。

其中發現一些家長處於失業、減薪的狀態,讓原本唯一尚可勉強支撐家計的薪水完全中斷或減少,生活陷入困境,慈濟馬六甲分會適時提供紓困金援助,陪伴家庭挺過疫情的衝擊。

◎紓困金及時解困境

當志工杜清真(明湉)透過電話,關懷住在馬六甲市區的兩名就讀中學的姊妹申請者時,了解到她們的母親杜女士,原本在電子廠工作,靠著每個月約六百令吉(約新臺幣四千零三十六元)的收入與福利金三百令吉(約新臺幣二千零一十八元),獨自撫養三名孩子與七十五歲的父親,生活勉強過得去。但因為疫情,6月便停工,也失去支撐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

一家僅靠著福利金,以及大兒子今年剛考完大馬教育文憑(SPM),找了一份在餐廳的工作幫補家計,再加上之前的儲蓄過日子。但到了7月經濟出現困難,逼不得已積欠屋租,並偶爾向親戚借錢度難關。

杜女士在電話中,擔憂地向志工傾訴著:「8月兒子也因疫情失去餐廳的工作,目前暫時在雜貨店打零工,但不穩定,隨時都有可能失去工作。」

杜清真了解其困境與擔憂,協助她申請慈善紓困生活援助。經過志工團隊的評估,一個星期後,便將馬幣七百令吉(約新臺幣四千七百元)轉帳進入杜女士戶口。

正好前一天,杜女士的母親感染新冠病毒,需要她每天送餐食與照料生活,而弟弟受傷斷了手,需要醫藥費。正當發愁之際,慈濟的援助如及時雨,紓解她一家的困境,也解除她內心的恐懼和擔憂。

◎將關懷延伸至家庭

另一邊,志工姚曉玲(慈昱)電話關懷,慈濟獎助學金申請者的家庭,陳太太談起三名孩子輪流靠著手機上網課,高三的大兒子曾表示手機螢幕太小,視力大受影響。

但是夫妻倆無能為力,先生在超市當搬貨員,行管令前靠著加班和其他補貼收入養家,但是現階段沒有額外的加班,每個月只領基本薪資約馬幣一千令吉(約新臺幣六千七百三十元),一家五口生計大受影響。

即使無力購買電腦設備,但是再辛苦,夫妻倆都盡力給予網路資源,讓孩子們可以透過手機上網課。陳太太說:「生活就省省用!」姚曉玲了解一家的窘境,協助申請慈善紓困補助,同時透過朋友間募集二手電腦。

當姚曉玲將募集到二手電腦的消息與陳太太分享時,她開心地說:「很感恩,送電腦給孩子學習!二手沒關係,已經很謝謝能擁有電腦。」志工也勉勵大兒子用功讀書,善用電腦學習,高三階段是關鍵時期。

9月8日,由望萬當地志工陳幼涓(慈涓)和陳麗妹(慮錚)帶著手提電腦上門關懷。雖然此戶家庭是就讀小學六年級的孩子申請獎助學金,但是志工的關懷不受限,從關心申請獎助學金的孩子在家學習狀況,到一家生活的現況,再到全家孩子的教育,志工盡心力關懷。

◎傳遞出有分量的愛

此外,住在晉巷社區的吳吳銀(化名)夫妻是割膠工人,因女兒往生,目前承擔就讀小學的兩名孫女的生活費。儘管吳先生八十歲,太太也已經七十歲,仍然需要割膠賺取微薄收入,養活一家四口。

疫情嚴峻,夫妻倆被迫減少外出工作的次數,原本收入已經不多,此時更是雪上加霜。當志工鄧佩瑜(慮敬)電話關懷時,猶如及時雨,老人家表示「需要幫助!」

由於老人家的一些申請文件不齊全,志工黃循糧(濟循)和王鈺清(明鄉)親自上門協助收集文件,並且傳達證嚴上人的關心,代為恭讀上人的慰問信。

同時志工也向他們介紹慈濟團體,說明紓困金是匯聚眾人的愛,協助受困者度過難關,志工並給予他們慈濟的慈善「竹筒撲滿」,希望他們有餘力時,也能一起行善。

吳太太一看到「竹筒撲滿」隨即說:「我們家也有!」原來,孫女們出席慈濟獎助學金頒發典禮時,曾領回「竹筒撲滿」,並開始實踐在生活中,只要有零錢都會投下愛心。

吳太太將沉甸甸的撲滿回饋給慈濟,志工拿回去一算,竟然有馬幣百多令吉(約新臺幣六百七十元)!王鈺清心裡是滿滿感動,「他們一家生活再辛苦,也不願動用善款!這是很有分量的愛!」

評估後,志工送上馬幣七百令吉(約新臺幣四千七百元)的紓困金協助吳銀一家的生活。

◎眾人愛陪伴渡難關

另一處在愛極樂地區,志工吳國忠正恭讀上人的慰問信,狄亞哥(化名)拿著志工送來的紓困金八百令吉(約新臺幣五千三百八十元),甚為感動,這是四個月來全家人所收到的第一筆錢。

四十七歲的狄亞哥(化名)是修路工人,因疫情升溫已停工四個月,二十四歲的大兒子因修理自家屋頂時意外跌斷手,休養期間又遇上行管令,也已失業多時。

太太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一天需要打四次胰島素,除了藥物費之外,家中還有六名孩子依靠他養家,水電、房貸都已積欠三個多月無能力償還,這段期間靠著一位好朋友持續送菜與米接濟,才得以度日。

因狄亞哥的十一歲小兒子,申請慈濟獎助學金之因緣,志工陳彩珠(慮諦)來電關懷進而獲知一家困境,狄亞哥的太太也道出一家八口沒有洗衣機的辛酸,請求志工協助。

陳彩珠仔細地記錄下她的需求,轉達給社區組長李敏珠(慈沛),不久後李敏珠獲悉一位大德將更換容量大一點的洗衣機,想要捐出原有的洗衣機時,她馬上想到狄亞哥一家的需求,進而協助促成此事。

志工上門送上紓困金,約兩個星期後,狄亞哥親自前往載運洗衣機。此時不僅實現一家擁有洗衣機的願望,他也已復工,並帶著十九歲的二兒子一起做修路工。他表示,終於有自己的收入可以採購糧食。因為眾人的愛,陪伴狄亞哥一家度過疫情的困境,生活逐漸步上正軌。

◎用行動凝聚愛能量

峇株安南社區志工韓美蘭(明珀),拿著校方推薦的慈濟獎助學金申請者名單瀏覽。其中有一位名字非常熟悉,原來馬來姊妹就讀華小,連續兩、三年被推薦申請慈濟獎助學金。今年,姊妹倆再度獲得推薦。

透過電話訪談,韓美蘭了解到孩子的媽媽海莉(化名)疝氣嚴重,中央醫院因接收冠病患者人滿為患,暫時無法為她動手術,唯一辦法就是到私人醫院,但孩子的爸爸是巴剎魚販,疫情導致巴剎多次關閉,生計陷入困境。

正當夫妻倆為醫藥費煩惱時,志工的電話如同捎來的福音。志工於8月18日送上紓困金,剛出院的海莉撫著傷口出門迎接,並提到醫院告知,可以申請提出部分公積金來繳付醫藥費,稍鬆了一口氣。「感恩有慈濟這筆錢,對我們來說已經非常足夠。」。

9月22日傍晚,志工再次來到海莉的家。尚在康復中的她,每天清晨六點仍和丈夫、孩子們到巴剎做生意。生活糊口不易,海莉更擔心孩子的學業。她說家裡只有兩臺手機,及一臺將近損壞的平板電腦,四個孩子輪流使用,兩名哥哥清早就跟隨父母到巴剎,把上網課的機會讓給妹妹們,中午回來再追課業。時日久了,老師們不斷關心,為何時間到,他們都沒有上線?

如今志工帶來全新的平板電腦,這樣一來,就讀中五和中二的兒子可以慢慢追上學習,最開心還是海莉和丈夫。「謝謝慈濟給我們幫助,我們會好好善用、孩子們會好好讀書。假使以後有機會,我們一定會回饋社會,幫助更多苦難人。」雖然目前情況不允許,海莉還是把握助人的機會。

她說,慈濟給她紓困金,她感念在心,在巴剎遇到有需要的人,也會布施給有需要的家庭,讓人人都有一口飯吃。

這波疫情,志工以實際行動持續關懷弱勢,提供經濟扶助,讓孩子們可以正常學習及成長,期待弱勢家庭及孩童,能感受到人間溫情,彼此相伴度過疫情困境。

圖左 :志工杜清真透過電話關懷獎助學金受惠者的家庭。【照片:杜清真提供】[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志工陳麗妹(右)等送上手提電腦給陳太太的兒子。[攝影者:陳幼涓]

圖左 :志工為吳銀(化名)夫妻送上紓困金,希望能減輕他們的生活壓力和負擔。[攝影者:黃循糧]
圖右 :吳太太將孫女存的沉甸甸撲滿回饋給慈濟。[攝影者:黃循糧]

圖左 :志工為狄亞哥(化名)送來紓困金,志工吳國忠為他恭讀上人的慰問信。[攝影者:吳儀榮]
圖右 :志工送上慈善紓困金時,還關心剛動完疝氣手術出院的海莉(化名)。[攝影者:鍾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