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助難民孩童 教育之路愛相隨

助難民孩童 教育之路愛相隨

E-mail 列印
走進巷弄,一戶戶木造板屋,羅興亞難民家庭聚族而居,形成難民社區。走至巷底,推開其中一間木板屋,來到了難民教育學習中心,襲面而來是一股令人受不了的熱氣,以及風扇聲轟隆隆作響,但眼前的難民師生們個個都不以 為意,一一綻放著笑顏歡迎慈濟志工到訪。

◎感同身受 願當教育者

五歲到十三歲,二十二人不分年齡聚集一堂,2022年1月開始從星期一至星期五,在此難民教育學習中心念書學習。每天早上孩子們有宗教課,下午則由慈濟馬六甲分會聘請的老師莫哈末哈崙(Mohammed Harun Mohammed Islam)教導孩子們學科。原本連基本馬來語、英文都不會,現在懂得從A寫到Z,以及簡單對話溝通,禮貌上也有所進步。

今年四十三歲的莫哈末哈崙老師深有感觸,他大約八歲時,隨著父母親逃難至孟加拉,住在難民營無法擁有平等的受教權,沒有機會上學。幸而難民營內設有臨時教育中心,再加上難民署的支持,讓他可以順利讀到中學。

相似的背景與遭遇,莫哈末哈崙深知唯有教育能夠脫貧與改變命運,因此即使半天工資有限,但為了幫助孩子融入社會,他接下教職。「我會羅興亞語、馬來語與英語,讓我溝通無礙,輾轉搬到馬來西亞,我曾在吉隆坡難民學習中心教書,也曾在非營利組織當過翻譯,知道教育的重要。這三個月來先教英文,之後陸續再教導其他學科。」

負責難民專案的慈濟志工許玉萍(慈紀)一路陪伴與關懷,看在眼裡甚為開心。她感恩老師配合度高又盡責,也看見孩子們努力學習的心,期盼透過教育翻轉人生,作為改變難民命運的起點。

◎難民悲歌 看不見未來

截至2022年2月,馬來西亞持有難民署給予的難民證,合法的難民有十八萬一千五百多人,其中逾十五萬的難民是羅興亞人。即使持有難民證,在法律限制之下,他們依然是非法移民,無法合法工作。

為了生存,大人靠著打零工,如當建築工人,在園坵打工、清潔工等,或是回收資源變賣維持家計。處境艱難,打零工糊口已非易事,薪水連帶遭變相打折,還要躲避相關查緝人員臨檢,難民們雖順利逃抵馬來西亞,擁抱新生活,卻被經濟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築夢未來著實不易。

2005年慈濟雪隆分會與難民署簽署合作備忘錄,2016年借助慈濟志工慈善訪視經驗,協助上門家訪難民,及代為發放三個月的生活補助金。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全球蔓延,大馬於2020年3月18日實施全國行動管制令(簡稱行管令),由於疫情愈趨嚴重,行管令一而再、再而三地延長。

難民原本已經捉襟見肘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在彷徨無助下,難民求助於聯合國難民署,求援電話激增,難民署應接不暇,於是與慈濟合作,成立「Covid-19現金援助」專案,委託全馬的慈濟分支會,及時為難民伸出援手。

◎未來扎根 辦教學中心

馬六甲慈濟志工循著難民署提供的名單聯繫並上門拜訪,眾多難民家庭比鄰而居,自成一個難民村。志工送上難民署給予的一次性現金生活援助,以及慈濟給予的生活物資、防疫口罩、淨手液和醫療關懷等。雖然語言隔閡,但無依無靠的難民遇到困境,優先想到便是聯絡當地慈濟志工。

幾番互動,志工看見難民孩童,隨著父母逃難至馬來西亞,或是在當地出生,長期處於封閉的生活環境,無法進入正規學校就讀,家是他們的全部,孩童成為失落的一代。許玉萍說:「孩子無法享有教育資源,成天無所事事在屋外蹓躂玩耍,年紀輕輕就嫁給其他難民,基本馬來話和算術都不會,他們的未來在哪裡?代代相傳在貧困中循環!」

馬六甲州約有二千多位登記的難民,但是卻很少有難民教育學習中心,參考慈濟雪隆分會辦理難民學校的經驗,馬六甲志工們萌生為孩子們辦理學習中心的心願。

正好在士馬木(Semabok)有一個羅興亞難民聚集之地,村長莫哈末哈欣(Mohammad Hashim Bin Jafar)與家長正籌劃著為孩子們辦理一個學習中心,且已找到村中一個木板屋,準備租下做為孩子學習之處。

2021年12月4日志工團隊前往拜訪與了解,因而促成慈濟與該村合作,攜手設置難民教育學習中心。基於難民失學兒童的特殊情況,慈濟馬六甲分會首次以「學術教育」作為援助的出發點,聘請老師在中心內,提供孩童基本的學術教育,為孩子的未來扎根。

◎翻轉人生 教育不能等

2021年志工開始著手籌畫,徵聘老師,尋找課桌椅、書本教材、書包、制服、課業簿等。12月底志工載來課桌椅,村長號召孩子們協助打掃教室環境與清洗課桌椅,志工吳儀榮(惟端)協助粉刷新油漆,大人和孩子皆期待能早日開啟學習之路。

2022年1月1日,難民教育學習中心正式運作,此日雖是公共假期,但是對難民孩童而言無差別,他們心中一直期待著能「上學」,現在終於圓夢。此中心沒有公共假期,也沒學校假期,一週五天傳來孩子朗朗讀書聲。

初期,課程安排他們回教信仰的宗教課及學術課。從三月開始每月兩個週末,將人文課程與衛生教育納入課程綱要,由慈濟志工灌輸孩童們禮儀、道德與人文等,並帶動活動。

有鑑於發放和互動過程看見大人嚼檳榔,隨地吐痰,為一點小事常與人爭吵,生活和眼界被限制,以及家庭孩子眾多,不懂節育等等,大人無法教導孩子,許玉萍深覺慈濟人文教育與衛教的重要。

「秉持證嚴上人教育理念教之以禮,育之以德。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最重要品德教育,強調從小扎根,灌輸人文道德,並非單純追求知識,而是學會做人道理。」 許玉萍表示,在艱難的時刻,希望陪伴他們,以及培養帶得走的知識、技能與品格。

◎衛生教育 護身心健康

兩個月的宗教和學科教育正式上軌道,志工於3月23日安排慈濟人醫會黃月吉牙醫與吳美杰牙醫,前來為孩子們檢查牙齒,以及教導口腔衛生教育。志工並特地準備可愛的小禮物,緩解孩子緊張的情緒。

村長莫哈末哈欣說:「大人牙痛能忍則忍,不然就服用止痛藥,小孩則不曾去過牙醫診所,因負擔不起高額的費用。今天第一次有牙醫過來,也是孩子們第一次看牙醫。」

當孩子們一躺上診療椅,有些僵硬不敢動,甚至發抖,一些則嘴巴張得大大,眼睛盯著醫師瞧,有些則緊閉雙眼,醫師和志工試圖緩和孩子情緒,並請莫哈末哈崙老師從旁協助翻譯,讓孩子放心與明白醫師的講解,與對牙齒照護的叮嚀。

疫情期間,醫師高度重視孩子的安全,每檢查一名孩童,都會換上新的器具,換一雙手套,避免交叉感染風險。此次共有二十二名孩子接受牙齒檢查,黃月吉醫師詳細記錄,每一名孩子都有自己的牙齒病歷,作為後續追蹤關懷的資料。

黃月吉醫師說:「孩子們牙齒大多數無礙,主要是不夠清潔,以及恆齒蛀牙需要安排後續的治療。」

事後,吳美杰醫師教導孩子們如何正確刷牙,以及叮嚀培養日日兩次、早上與晚上睡前刷牙的習慣。互動中志工發現,原來孩子們完全沒有使用過牙刷和牙膏;莫哈末哈崙老師解釋,來自一些鄉村的羅興亞人生活方式是用手指當作牙刷,搭配當地一種粉狀物為牙膏,這裡孩子們也承襲大人的刷牙方式。

正好志工們事前已準備了每人一套牙刷和牙膏贈送給孩子們,黃月吉醫師還特別提醒孩子,擔心他們將香氣十足的兒童牙膏,當作零食食用。今日示範如何正確刷牙,考量到孩子們需要時間練習,黃月吉醫師預計幾個星期後再度前來,親自帶領孩子們刷牙,再從中觀察調整,務必掌握正確刷牙技巧,保護好口腔衛生。
 
◎擁抱希望 追夢向前行 
                                        3月26日第一堂人文課程,志工以班級經營之概念,帶動孩子們動手整理教室,培養他們共同維護,乾淨的學習環境之心念與責任感。

今日大夥第一次見面,志工許偉傑(誠琨)、廖志勇、鄭維豐與張溢炫透過團康,拉近與孩子們的距離。雖然語言不通,但是透過肢體語言,孩子們逐漸掌握訣竅,玩得不亦樂乎。遊戲過程中,將打掃工具透過馬來文介紹給孩子們認識,寓教於樂在反覆練習遊玩中,孩子們逐漸記住掃把、拖把、水桶、畚斗等稱呼。

之後分組進行打掃,只見孩子們賣力地擦窗戶、擦桌椅、掃地、拖地等。約一個小時便將教室內外環境打掃乾淨,志工還特地將打掃用具找到一個「家」,貼上事前準備的名卡,以及特別利用寶特瓶製作鞋架,讓孩子們的鞋子也有一個「家」,教室外不再是凌亂的鞋子景象,同時示範鞋子擺放方式,培養生活好習慣。
 
除了實體的課程之外,教室布置也是重要的教學環扣,志工劉木蘭(慈霈)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靜思語,並向孩子們解釋與說明靜思語的義涵。靜思語涵蓋甚廣,可以是環境教育,也可以是生命教育,更是品德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其真正義涵。此外,志工用心地拍攝每一名孩子的照片,將製作他們專屬的名卡。

課後,志工胡沒無關心九歲葛羅尼亞(化名)的學習狀況,與他的母親聊天了解。媽媽開心地與志工分享:「兒子很聰明,這二個月來學會聽說讀寫簡單的英文,日日都很期待並開心地去上課。」

葛羅尼亞聽聞開心地回應:「我今天學到penyapu、mop、penyodok、baldi。還有鞋子要鞋底與鞋底這樣放整齊,以及朗朗地唸著靜思語『為自己找藉口的人,永遠不會進步』。」

村長莫哈末哈欣開心地說:「看見有牙醫過來,為我們的孩子檢查,很好!我們很開心,很感謝也感到很幸運。慈濟人找來老師,常常來關心孩子的上課和學習進度,過去孩子只能待在家裡無法上學,慈濟人過來,帶來老師,讓孩子有讀書寫字的機會,真的很感謝!」

4月3日村長莫哈末哈欣和老師莫哈末哈崙,來到慈濟馬六甲分會靜思堂,把握志工上課的日子,與眾分享難民教育學習中心的點滴,感恩慈濟與志工們從物質與精神的關懷,延伸至孩子的教育,用愛點亮孩子希望的未來,讓羅興亞孩童能懷抱夢想長大,迎向更美好的人生。

圖左 :行管令期間,吳儀榮(右一)與許玉萍(右二)循著名單到各處去發放物資與難民署現金補助給難民。從生活關懷到孩子的教育問題,促成馬六甲難民教育中心成立之因緣。[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2021年12月4日志工團隊前往拜訪村長,因而促成慈濟與該村合作,攜手設置難民教育學習中心。[攝影者:呂嘉嘉]

圖左 :難民孩子們從不會英語,三個月來已會書寫A至Z,及簡單單字。圖為孩子向志工展示他學習英語的成果。[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3月23日慈濟人醫會黃月吉牙醫(右)與吳美杰牙醫(左)前來為孩子們檢查牙齒。[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吳美杰醫師教導孩子們如何正確刷牙,以及叮嚀培養日日早上與晚上睡前,刷牙兩次的習慣。[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口腔衛教,志工們準備了一套牙刷和牙膏贈送給每一名孩子。[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志工以班級經營之概念,帶動孩子們動手整理教室。志工(左起)廖志勇、 許偉傑、鄭維豐,透過馬來文介紹打掃工具,讓孩子們認識。[攝影者:郭巧雲]
圖右 :教室外凌亂的鞋子,志工廖志勇(左二)示範鞋子擺放方式,培養生活好習慣。以及特別利用寶特瓶製作鞋架,讓孩子們的鞋子也有一個「家」。[攝影者:郭巧雲]
圖左 :4月3日村長莫哈末哈欣(中)和老師莫哈末哈崙,來到慈濟馬六甲分會靜思堂,感恩與分享難民教育中心點滴。[攝影者:陳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