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親情誠可貴 青年返鄉盡孝道

親情誠可貴 青年返鄉盡孝道

E-mail 列印
年輕的李振濠人在外州,致電回家除了父親李士能(濟勛)熟悉的嗓音,偶爾也聽見母親李淑清(慈訊)按捺不住說,父親身體又不舒服了,不知哪裡出現問題?

◎父親有病 毅然回鄉

父親2015年被診斷患上巴金森 症,是他與兄姊們早已知道的事情,當時病況並不明顯,仰賴藥物控制。最近幾年,他回家後頻頻發現,父親動作愈見僵硬、右手也抖動得愈加厲害。

各種的不方便影響日常生活,接踵而來是便秘等問題,讓身體很不舒服。喜歡追根究底,卻無法得到更好的答案,李士能只好相信「病從口入」,頻頻追問貼身照顧的太太說:「今天妳煮了什麼給我吃?」個性溫和的李淑清,下班回家後忙著煮食、做家務及打點一切,還要面對丈夫的不解和猜疑,再好的情緒也會失控。

小兒子李振濠打從到吉隆坡升學,便計劃成為機械工程師,和兄姊們一樣在首都就業發展,但身邊的巨人——父親的病況似乎加劇了,要付錢僱人來照顧嗎?還是尋找其他治療辦法?他和兄姊們商討後,決定由自己返回馬六甲。

二十來歲的青年作此決定,原因只有一個:「年紀最小的我沒房貸沒牽掛,是最適合、有條件回家的人;而且父母年紀大了,身體沒那麼好,如果身邊有孩子陪伴的話,辦事比較容易。」潛意識想作父母的依靠,但他其實也有想要修讀烹飪課程的計劃,只是「興趣」和「行孝」,孰輕孰重?

他想起證嚴上人所說:「行孝,行善不能等。」2021年元月,趁著行管令期間,他毅然捨下理想回家去。

◎願賞不罰 暖心回報

返家後,李振濠仔細聆聽雙親面對的問題,上網搜尋了解關鍵所在,購置馬桶墊腳凳幫助父親排便順利;眼見他晨起後,耗費一小時刷牙,還是無法清除牙垢,再添購電動牙刷等輔助,見他勞動後身體不舒服,向人學習按摩技巧等等,種種生活細節的改善,終於讓父親感到舒暢多了,母親也鬆了一口氣。

此外,李振濠還協助在網絡繳付水電費、稅務、保險等等,讓父親不必特別到相關部門,曝露在疫情風險中。

其實打從一開始,他並未想讓父母知道自己返家動機,只裝作若無其事說,暫時休假回家,暗地裡努力翻閱徵聘廣告。只是,時日久了,李士能夫婦終於看出端倪。每每談到兒子的孝心,李淑清是滿心的珍惜和感動,李士能更是多次紅了眼眶。

「以前打從心裡不相信愛的教育,總認為鞭打教育可以馬上見效,但是後來我發現我錯了。」

中學時期的李振濠,調皮好動,一次返家遲了,李士能等得不耐煩,愈講愈激動,舉起手上的籐鞭說:「你知道你欠什麼嗎?」振濠平靜地望著父親,不假思索說:「欠賞。」精簡兩個字,讓李士能震撼、也楞住了。

「孩子做錯的時候,我們懂得用籐鞭體罰;當孩子做對的時候,我們什麼時候會讚賞過他們?」早前為了生活糊口和孩子的學費、醫療費等等,李士能硬生生扛起了家庭重擔,讓一家人安穩無憂,還撥出時間投入慈濟志業,以回饋善心人士無償資助長女裝置助聽器的幫助;對孩子的教育,只講求馬上見效,忘了上人曾說,「要給七分表現的孩子,十二分的讚美。」

李士能終於放下籐鞭,學習溝通;待四個孩子長大後,他卸下嚴父形象,學習擁抱他們。

「感恩上人『愛的教育』真好用,讓我有福看見,也感受到孩子的貼心。」李士能哽咽說。
 
◎環保園區 昔日樂園 

回鄉一段時間後,李振濠幸運在居家附近找到合適、待遇不錯、學習機會良多的工作,下班後還積極投入慈濟的環保活動,承擔起社區環保幹事,陪著承擔社區協力副組長的媽媽李淑清著力在環保志業,期待帶動更多人投入。

2022年3月19日,他和媽媽一起在線上的環保公關培訓課程分享經驗。李淑清笑說,兒子的思緒很清晰,做事前會先作一番思考及規劃,遇事才不會手忙腳亂。

隔天是環保日,一早李振濠和媽媽駕著逾三十年的小黃貨車,載著滿滿一輛回收物,一起來到附近住宅區的環保點;不久,前一晚方從吉隆坡返鄉的二姊李彩寧也和父親抵達現場。

1996年李士能投入慈濟,是馬六甲環保志業重要的推手之一,李淑清也一起投入。為了讓孩子接觸善的環境,每星期最少一次的傍晚時分,一家六口乘著小黃貨車,帶著兩大鍋糖水,到慈濟馬六甲分會去做夜間分類。四兄弟姊妹自小就在環保堆中打滾成長,當年慈濟會所的環保站,就是他們的遊樂園。

「當時大人在忙,我們和其他師姑師伯的孩子在一旁玩,自己找樂子,偶爾投入一下做分類,時間到了,自動會出現,聚在一起,喝糖水聊天,很開心、很熱鬧,氛圍很好。」當年的遊樂園、那時候的快樂,讓李家孩子回味至今。

歲月如梭,轉瞬近二十年過去,當年的小黃貨車還在,小小人兒早已長大成人,陪伴絲絲灰髮的父母耕耘環保,成為眾人的得力助手。

縱然從小沒有太多的物質享受,卻培養了惜福愛物理念。像李振濠並不介意使用舊產品,手中的電腦就是從哥哥姊姊手中承接過來。

他說,只要足夠應付工作上所需,電腦不是最新款也沒關係,還可以使用就盡量使用。李彩寧手中的紙張也是重複多次使用:先用鉛筆勾勒出心中想要的圖,再用原子筆、麥克筆畫寫,盡量寫滿整張紙後,再拿去回收,就可以節省地球資源。

◎人在慈濟 各有所得

過去在首都工作的李振濠,一度與慈濟脫節,幸好從事室內設計師的二姊李彩寧,主動參與慈濟雪隆分會活動,也呼喚弟弟一起做慈濟,終於在一場義賣會中,藉承擔工作人員,把弟弟帶回慈濟大家庭。

雖然工作甚忙碌,兩人尚在打拼,李彩寧卻說:「生活畢竟是生活,還是需要有一些柔軟的元素來平衡自己。上人說,『行孝行善不能等』,社會上還有許多需要我們去關懷、幫助的人與事;因此我們除了做好本分事,還要把握行善的機會。」

如今李彩寧在雪隆是準受證的慈濟委員,也是社區實業組的活動策劃成員之一,用慈濟面霜——可掬笑容廣結了不少好緣,關懷照顧面面俱到;溫文有禮的李振濠真誠細膩,甚得長輩志工疼惜,他坦言最喜歡還是活動量大的環保志業,覺得它相當有發展潛力,願與志工們協力作出改善,吸引更多人加入,找回當年在環保站的樂趣。

李士能感受到志工法親的溫馨關懷,願以慈濟馬六甲分會的園丁志工為終生志願,天天與花草為伴,讓兒女們倍感安心;李淑清則在女兒鼓勵及兒子輔助下,勇敢承接起社區副組長,為招募人間菩薩而努力!

孩子們感恩父母的智慧,讓他們身處在善的環境,從小培養正向的教育和思想,善因緣不曾間斷;李士能夫婦則坦言,當年只想創造機會,不曾要為孩子鋪慈濟路,他們相信「行善行孝最大富」,孩子們各有自己的善根和福報,只有真誠努力與祝福。

曾經離鄉求學就業的青年,為著親情重返故鄉,發展出另一種工作與生活的可能;生活少了都市的繁華,卻多了盡孝的機會,李振濠認為,這樣充實的生活也不錯!

圖左 :李振濠(中)從小在慈濟薰陶下,體悟行善行孝不能等,並以父母為榜樣,投入慈濟活動。[攝影者:王鉦權]
圖右 :每月一次環保日,是李士能(右二)全家一起付出做環保的時刻。[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李士能一家投入慈濟,孩子們也耳濡目染,把善念根植心田。【照片:慈濟馬六甲分會文史組提供】[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李振濠為父親李士能剪腳指甲,協助他無法自個兒完成的事情。[攝影者:李淑清]
圖左 :李士能當全職園丁志工,整理花圃,挖鬆泥土,讓植物和土地呼吸,用心照顧慈濟靜思堂環境。[攝影者:黃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