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生活的寄託 環保站是第二個家

生活的寄託 環保站是第二個家

E-mail 列印
亞洲花園(Taman Asean)住宅區、巷子的盡頭,幾位居民和慈濟志工或步行,或騎著腳踏車,或騎著摩托車,一個個走入亞洲花園環保站,熱情地相互寒暄問好,之後便熟門熟路拿著工具和環保物,開始當天的分類 工作。

◎生活頓失去重心

2015年3月22日,亞洲花園環保站正式開始運作,當時只有少數幾位該社區與住在波格芒加(Pokok Mangga)的志工,一起投入做分類。

住在當地四十多年的志工田春香(慈苰)回憶表示,這裡很難接引民眾做環保,每次只是少數固定幾位志工投入,邀約居民得到的回應,幾乎都說忙於家庭,沒有時間。

但田春香從未氣餒,一心朝著接引此住宅區的居民投入為目標。因她深知居住在此區有很多老人家,孩子在外地工作或是白天出門上班,家裡只剩下兩老,環保站開設在社區裡,老人家走路或騎腳踏車就可以抵達。便利之外,做環保也能活動身體,與人交流聊聊天打發時間,動手動腦又可以做好事保護地球環境,一舉數得!

每天田春香在社區內晨運,邊走邊留意家家戶戶的情況;其中她觀察到某一戶人家,總是丟棄一些可回收物在家門外,她主動結識該戶陳亞嬌女士並與之交談,說明環保物可以拿到社區內的環保站做回收,同時也邀約一起來環保站做環保。

陳亞嬌女士長期以來都是以家庭為主,沒有朋友圈,當時先生剛往生不久,讓她頓失生活重心。白天女兒外出工作,她一個人在家總是胡思亂想。當田春香邀約做環保時,一聽到「慈濟」,陳亞嬌馬上聯想到先生生病期間,病床是慈濟無償借出。一來想要感恩慈濟,二來女兒看見她的寂寞,鼓勵她到環保站做環保。

◎人生變得不一樣

2019年7月,陳亞嬌投入做環保至今,只要環保站開放,她一定前來報到,即使有時沒開放,她也會騎著腳踏車前來,獨自整理居民置放的環保物,保持環境的整潔。

她邊做邊學,環保站裡只要有人不清楚手中環保物的分類時,紛紛會詢問陳亞嬌,她也樂於分享。「塑膠袋有分好幾種,你看,像這種會發出聲音的,還有這個是軟軟的、沒有聲音的……」

負責環保站事務的志工黃愛媋(慈彌)說:「陳亞嬌是環保站的開心果,非常開朗,經常為大家帶來歡樂。」陳亞嬌笑著回應,過去先生不喜歡我去外面與人交往,我沒有朋友。來環保站做環保後,又參加社區跳舞班,才開始與人交流。「真的很感恩田師姊邀約做環保,讓我的人生變得不一樣。」

原本鼓勵陳亞嬌來做環保的女兒,看見母親將她丟棄骯髒的環保物再撿回來回收,曾抱怨:「我丟,你又撿起來。」

陳亞嬌分享:「看見環保物可以回收卻被丟棄,很可惜!我以前不知道,現在知道了就要做,我也向舞蹈班朋友宣導,鼓勵大家將環保物帶到環保站做回收。每次來環保站看見很多環保物就開心,表示愈來愈多人知道東西要回收,丟了就變成垃圾,回收就是資源,而且回收變賣的錢,慈濟拿去幫助窮人。」

◎身心愈做愈健康

住在田春香附近的梁玉蘭女士,每回兩人騎著腳踏車前來環保站,又一起結伴回家。2016年梁玉蘭的先生往生,孩子都居住在外地,突然面對獨自生活的苦悶和空虛,田春香了解她平日甚少與人交往,於是與志工上門關懷,邀約她一起來環保站做環保,因而開啟她投入環保之因緣。

「我在家就是看電視、看報紙,沒事做,頂多出門買東西,遇見一些居住在此區的小學同學,打招呼寒暄幾句。自從來這裡做環保,比較開心沒有那麼多壓力,不會在家胡思亂想。」

環保站,是梁玉蘭每星期出門透氣與人交流之地。手拿著刀,一邊拆解,一邊與人話家常,話題從家裡的狗不愛吃狗食、彼此的身體狀況、環保物拆解的難度,及現代人的浪費等等,偶爾夾著幾句笑語。

一旁慈濟長期援助的黃惠珍女士,稱讚梁玉蘭是專業拆洋芋片包裝桶高手。洋芋片包裝桶是回收最頭痛的東西之一,為了保護薯片「堅不可摧」,製造這類包裝桶時,需要多種材料混雜,因此回收過程中便要費力將這些材料逐一分離,包含金屬底座、塑膠蓋、金屬材料的封口,和襯了錫箔的紙板桶身,回收處理費工又費時。

梁玉蘭舉刀邊砍邊拆,將一層層的包裝拆解分類,不免感慨地表示,生活便利性也造成愈多污染,這些餅乾包裝愈做愈不環保,層層精美包裝卻忽略背後的汙染,以前年代買餅乾都是秤重量,簡單方便又環保。

此外,做環保可以活動筋骨,讓梁玉蘭感受到身體的變化:「每回與大家一起做環保談天說笑很開心,手腳相較靈活許多。感恩身體健康可以來付出,身體、心情都變好多了!」

居住在吉隆坡的孩子,很高興母親能走出家門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做環保,不時會特地將自家的環保物,載回亞洲花園環保站做回收,以行動支持母親與環保。

田春香表示,環保站開在社區裡,居民的環保物不用堆放在家,任何時間都可以直接拿來環保站,附近人家有空便主動來整理,尤其志工劉英(慮容)天天都過來整理環保物,保持環保站清潔。

社區環保站不是垃圾站,所收集的物件一定要做到清潔回收,有足夠數量回收商會盡快載走,不長期堆積,有效管理不造成環境衛生問題,而大家也都自動自發協助管理。

◎環保站第二個家

「你路過有看見我種的花嗎?」

「有,我前幾天經過就看見了,很漂亮!」

平時大多數時間都待在家種花草,環保日就會開心出門的八十歲志工彭勁森,歡喜地與大夥聊著自家的花草。

孩子都住在外地,他獨居於此,與環保站同一條街道,環保站成了他生活的寄託,也參與夜間環保分類。疫情行動管制令期間,環保站暫無法運作,彭勁森一心掛念環保,會聯絡情同父女的黃愛媋,從環保站拿一些紙類回家給他做分類。

「我從每個月一次環保點做環保,做到現在這裡開環保站,可以每星期都來做,很好喔!」彭勁森開心地分享做環保的喜悅,婉拒孩子邀約他搬到新山居住,他還是喜愛留在老家做環保、種花草,與環保站的大夥們建立如家人般的情感。

當大夥看見久違的李正雄(化名)騎著腳踏車到來,開心地打招呼。左一句、右一句關懷不斷,他笑得燦爛地解釋:「開始做著裝修的工作,新年期間趕工,過完年工作慢下來,今天沒做工,我就來做環保。」

黃愛媋開心地鼓勵,陳亞嬌也為他感到開心,直嚷嚷地說:「真的變很多!」李正雄是慈濟關懷的照顧戶,原與母親相依為命;2018年因工作受傷不良於行,生活陷入困境而向慈濟求援。由於生活大小事全都依賴七十多歲的母親照料,加上對未來的恐懼與壓力,常對母親亂發脾氣。

當初受志工邀約前來環保站付出,主要目的是讓母子兩人可以外出透透氣,也可以讓李正雄活動身體當復健。如今他不僅能行動自如,還能開始打零工,大夥都為他感到開心。

陳亞嬌表示,當初剛到環保站發現李正雄脾氣不好,對母親態度不佳,現在他很孝順,走路也平穩多了。他笑著回應:「當初做環保,動作受限,無法使力,但我跟自己說一定可以,慢慢感受到筋骨比較鬆,身體也愈來愈有力。」

當初李正雄為感恩慈濟援助而來做環保,現在做環保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與志工建立起如家人般的情感。

三個小時把原本堆積如山的環保物,一項項被分類再歸位整齊。事後,大夥合力將環境打掃乾淨,才滿足地踏上回家路。

從只有少數幾位志工投入做環保,一路走來至今,目前亞洲花園環保站每週二和三開放做環保分類,約有二十人投入。它不僅接引當地居民,也邀約多位照顧戶一同做環保,並善用樓上的空間作為活動中心,設計閱書閣和惜福區,也開辦各項課程,如書法、環保袋、串珠。

黃愛媋有著滿滿地感恩:「活動中心因為疫情影響而暫停開班,近期有人在詢問何時再開辦手工班。上人說量身訂做,讓志工可以發揮所長,吸引更多人前來環保站,除了將環保實踐於生活,進而也能一起投入慈濟活動,發揮環保站在第一線接引大眾的功能。」

圖左 :梁玉蘭(左一)拿著刀邊砍邊拆,將一層層的洋芋片包裝桶拆解分類。[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社區民眾和慈濟志工或是走路,或是騎著腳踏車,或是摩托車,每星期固定走入社區的慈濟亞洲花園環保站做環保。[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陳亞嬌的生活只局限於家庭,沒有朋友交際圈,直到投入做環保,逐步開拓生活圈,人生變得不一樣。[攝影者:蔡育丹]
圖右 :從只有少數幾位志工投入做環保,一路走來,目前慈濟亞洲花園環保站每週二和三開放做環保分類,約有二十人投入。[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孩子都住在外地,志工彭勁森獨居於此,與環保站同一條街道,環保站成了他生活的寄託。[攝影者:蔡育丹]
圖右 :慈濟照顧戶李正雄(化名.右一)感恩慈濟援助而來做環保。現在只要有空一定主動投入,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建立起如家人般的情感。[攝影者:顏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