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城市花園環保站 我們的第二個家

城市花園環保站 我們的第二個家

E-mail 列印
「怎麼經營環保站?」

「怎麼經營家,就怎麼經營環保站。」

慈濟城市花園環保站站長黃麗好(慈紘),回想某年回臺灣參與慈濟營隊,席間有志工提問如何打造環保站,得到的回應讓她深深刻劃在心裡。

慈濟城市 花園環保站成立於2009年,坐落在馬六甲鬧市中的一個小角落,不容易被人注意到,經營起來更是不簡單。早期只有少數幾位志工投入,人人憑藉愛護地球的一念心,走過克難的草創期,背後有許多的甘苦談。

◎環保站經營之道

黃麗好感恩前面一批批志工,持之以恆地付出,猶記得每次環保站回收資源太多,人手不足,在社區的慈濟志工平臺號召求援,許多白天上班的志工會利用晚上或是假日前來支援。

逐漸地,有些志工總會趕在上班前先來做環保,有人遇到上班或假日便投入做環保,有人許願退休後要來此處做環保,有人即使環保站沒開放,卻天天獨自來做分類,有人除非生病不能來,不願錯過每一次的付出……

此外,原本回收區與分類區中間沒有搭建遮蔽物,下雨時無法進行分類。周進光(本凱)、楊澤沛(惟沛)、黃桂強(惟澤)等志工主動規畫硬體建設,讓分類活動不受氣候影響。同時依據各資源的分類,規畫出動線與清楚標示資源放置處,讓環保站分類作業愈來愈完整與流暢。

2021年設置二手惜福區,讓一些可利用資源能找到新主人延續物命,並於年底成立一個工具齊全、名副其實的拆解區。2022年則規畫在環保站後花園開闢一個有機菜園。

環保站一區區地成立,一步步地優化流程和作業,發揮環保推廣與愛護地球環境的行動。黃麗好開心分享,人人都是自動自發投入,擅長規畫的主動想如何利用空間,讓環保站運作更順暢;哪些崗位缺人主動補位,地板髒了就主動清掃,回家前擦淨桌子,清理垃圾等。

「這就像我們的家,不用交代或是多說什麼,來了看到什麼就做,缺什麼就補齊,大家真的很用心在維護這個道場,建立如家人般的溫馨情感,這就是環保站經營之道。」黃麗好說。

◎團隊情感的依靠 

黃麗好開設家具店,每星期二、四、六卻往環保站跑,直到下午才入店協助。日復一日,楊澤沛開著回收車到處去收資源,回到環保站下完回收物又再做一些分類工作,才趕去上班。

當楊澤沛開著回收車在路上,每回與正趕去上班的志工陳玉婷(懿宸)擦肩而過。陳玉婷暗自在心中許下「退休後,我也要去做環保」的心願。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爆發疫情,陳玉婷的老闆將工廠賣掉,五十八歲的陳玉婷被迫提前退休。退休後,她主動每星期三天往環保站跑,實現當初許下的願。

「退休後很多時間,不來做環保,在家能做什麼?人容易養成習慣,要是退休生活沒有目標,就會平白將時間浪費掉。看見黃麗好很忙,經常在社區平臺邀約人來做環保,上班時間邀人不易,多一雙手可以幫忙,我就來做。」

陳玉婷愈做愈開心,疫情期間行管令都不願錯過做環保,她深知環保不會因疫情而停止,環保站需要人力來維持正常運作、維護環保站的整潔。同時她也主動載送三位年長志工一起來做環保,增添人手之外,也讓老人家能有所發揮,不再空度時光。

相對於陳玉婷被迫退休,六十五歲的志工鄭興喜(惟喜)從事送貨工作,經常需要獨力扛四十多公斤的貨物,沉重的工作讓體力負荷不了,引發身體疼痛問題,持續看醫生治療無效而辭職。

辭職暫時休息,鄭興喜未選擇在家休養,反而與也是志工的太太陳玉菊(慮和)投入更多時間來城市花園環保站做環保。他說:「這裡有團隊一起做,大家互助就是力量。」陳玉菊笑言,每星期六鄭興喜回收完後又在環保站做事,有時忙到下午三、四點才回家。鄭興喜表示做完環保,即使身體累,但是大家很自然地聚在一起聊聊天,心情很放鬆。

環保站靠著團隊力量相互扶持,也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而鞏固。

◎自然的環保日常

志工米蒂(懿軒)直言,環保是她最喜歡做的事!專心做分類當下,忘記自我煩惱又活動身體,對於身心靈皆有助益。尤其每當她看見志工做到忘記病痛,忘記年齡,忘記時間,不分彼此的無私付出,那分做慈濟、做環保的心,讓她為之動容。

她深刻領悟到上人開示,「慈濟人彎腰做回收,就像朝山一樣,每一次彎下腰去撿回收物都在禮佛,日日虔誠精進,步步走入佛法之門。」

現在,米蒂除了平時三天投入環保站做分類之外,每個月環保日在社區做完環保,她接著再來環保站做分類。她了解當天很多資源從社區載送來環保站,此刻更需要人手。

一心掛念著環保站,米蒂從未覺得累或是壓力,而是歡喜主動來投入,她分享:「環保如同我生活的一部分,做到很自然,無壓力。人人都很用心付出,維護這個家的運作。」

傅子輝因環保站開設在居家附近而認識慈濟,進而投入做環保。七十多歲的他,除了做環保之外,還天天來環保站巡視,將民眾堆放的回收物拿進環保站,順手整理、堆疊整齊,以免造成環境的髒亂。

從不知道什麼是環保、怎麼分類的傅子輝,這一做就是十多年,從中逐步學習環保知識,現在看見附近的雜貨店外有可回收的資源,如瓶罐、紙皮等,都會撿拾再步行拿到環保站回收。他表示,自己做環保很開心,每天都想著要來逛逛走走,巡視一下環保站。「有什麼就做什麼,發揮自己的功能。」

◎歡喜投入與承擔

以前環保站沒有一個特定區域和工具做拆解,導致電子產品總是堆積一定數量再送往其他環保站,佔據空間又不符合效率。

2021年底拆解區規畫逐步完善,志工陳少陽(濟煜)看見眾多大型物件未能拆解,在環保站愈堆愈多,心想電子產品銅線回收變賣很值錢,如當作電器賣給回收商價錢卻很低,自覺可惜,也減少了助人的力量。

本身雖不是從事電子相關行業,他希望靠自己摸索研究,拆解出銅線,因此天天自己開門進入環保站做拆解回收。

陳少陽分享:「環保站裡每位志工承擔的崗位,不是因為誰比較厲害或是誰比較擅長,而是大夥主動補位,每一個崗位都有人做,整體運作可以流暢,一起合作完成任務。」

◎從抗拒到全心投入

負責電線與報紙分類的志工陳雪鳳,三年前因為孫子都長大了無需她照顧,女兒看見獨居的母親成天無所事事,擔心其身體與心理的健康,便找上慈濟詢問白天可以讓老人付出之處,開啟了她與環保之因緣。

當初女兒陪伴前來,陳雪鳳一踏入環保站,看見成堆的環保物大吃一驚,直覺很骯髒,無法克服心理障礙,接連二次到訪,都是袖手旁觀看著志工做分類。她說:「環保物這麼多,志工都在背後默默地付出,這是一般人都看不到的,我就告訴自己至少幫忙一點。從簡單紙張的分類,之後看見報紙和電線沒有人負責,我就主動承擔。」

邊做邊學逐漸適應,習慣成自然,陳雪鳳不再覺得骯髒。每回成堆混亂的環保物分類整齊,事後她一定將工作桌擦拭乾淨,愈做愈開心的她說:「除非生病才沒來,不然我都要來做環保,現在我還天天在住家附,近慈濟新開設的K7環保點做分類。」

慈濟馬六甲分會於2020年與K7社區廣場合作,開闢一個環保回收點,陳雪鳳居住在附近,受黃麗好之邀而投入,自此她天天到K7環保點做分類。每星期二、四、六則先前往城市花園環保站報到,中午回家用餐休息,下午兩點她繼續到K7環保點服務,直到傍晚才回家。

日子過得充實又富有意義,做到汗流浹背的陳雪鳳歡喜說道:「環保物多,我又很多時間,看見環保物被分類和整理得乾淨就很滿足。我愈做愈開心,愈投入。我六十八歲,這年紀不要求什麼,有能力付出就來做,愛護地球也是在做好事。」

「志工陳秀霞(慈晉)照顧生病的先生,身心壓力很大,再忙碌她都會抽空兩至三個小時前來做環保,再回家煮午餐給先生。先生往生後,一週三天來做環保,還自動烹煮餐點給志工享用;志工陳妙鳳(慈撒)需要照顧家人無法投入做環保,主動與陳秀霞輪流備餐,照顧大家的胃。志工洪書珍(慈琛)罹患癌症,才做完化療不到一個月就投入做環保……」黃麗好分享環保站的點點滴滴。

環保站是大家共同的家,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命故事,大家來此讓身心靈得到依靠與慰藉,也透過雙手盤點自己的生命價值與意義。

圖左 :2021年慈濟城市花園環保站二手惜福區開幕,當天環保站站長黃麗好與眾分享環保站緣起。[攝影者:郭巧雲]
圖右 :陳玉婷(右一)退休後,主動每星期三天前往環保站做分類,實現當初許下的心願。[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鄭興喜積極投入環保,他認為有團隊一起做,大家互助就是力量。[攝影者:郭巧雲]
圖右 :傅子輝因環保站開設在居家附近而認識慈濟,進而投入做環保。他主動天天來環保站巡視,將民眾堆放在大門外的回收物開門拿進環保站置放,維護資源和環境整潔。[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志工陳少陽拆解電器,取出銅線。[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志工陳雪鳳從害怕骯髒袖手旁觀,到天天投入做環保,感受付出的喜悅。[攝影者:顏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