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攜手清淨馬六甲河 愛護大自然

攜手清淨馬六甲河 愛護大自然

E-mail 列印
自古人們傍水而居,日常的生活與耕種,都需仰賴河流;而數百年前的馬六甲河曾是世界著名的商務港口,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停駐,為古城建設及經濟發展扮演重要角色。故有言,河流母親孕育生命,也塑造了世界。

數百 年後,人們愈往內陸遷徙,馬六甲河化身成為重要的旅遊景點,愈熱鬧的節慶後,河面上愈充斥著不少垃圾待清理。馬六甲河流及海岸發展機構(Perbadanan Pembangunan Sungai dan Pantai Melaka,簡稱PPSPM)代表表示,他們幾乎每一天可以從馬六甲河打撈起近一千公斤的垃圾。

◎保護河流人人有責

有鑑於此,該機構曾經多次與私人企業、社團合作,透過淨河活動或其他方式,宣導保護河流清潔的重要性,鼓勵人人盡一分心力。

為了能更真實感受保護河流的重要,2022年6月18日,慈濟馬六甲分會首次與PPSPM攜手聯辦「淨河活動」。慈濟志工與民眾共八十一人,與PPSPM二十位成員,一齊參與這項有意義及保護環境為責任的社區服務。

當天早上,志工與民眾分成兩組,一組二十五人左右,乘船到河上打撈垃圾,成員當中以男眾居多,另有一組人攜家帶眷、手持垃圾袋與長夾,徒步在河岸行人道上撿拾垃圾。

PPSPM成員代表在致歡迎詞時,感謝慈濟與他們合作,一起維護河流的整潔。同時必須注意,打撈垃圾的時候,照顧好自身安全,避免一下打撈太多垃圾釀成危險,所有垃圾安置在所準備好的桶子。

◎從河床打撈榴蓮殼

遊船緩緩地行駛在馬六甲河道上,置身船中,暖暖晨光下,涼風吹拂,感覺非常舒服。沿途還不時看見四腳蛇在河床邊散步蹓躂、做日光浴。原本是一幅美麗的景緻,中途卻出現了煞風景的一幕——咦,怎麼河面上漂著「迷路」的寶特瓶、鋁罐、塑料袋等?

尤其靠近岸邊、橋下,更多形形色色的垃圾堆積,包括瓶瓶罐罐、鋁箔包、塑料、保利龍、拖鞋、椰子、朽木枯枝……適逢榴蓮季節,榴蓮殘殼也來湊熱鬧,空氣中飄著一股「香氣」。

一船二十餘位慈濟志工和民眾,此行不是遊船河,而是另有目的:坐船打撈垃圾。船隻行駛到一垃圾堆積定點,在PPSPM工作人員指導下,拿起大網、長鉤,展開淨河行動。

眼睛鎖定目標下網,然而,河面上的垃圾,看似這麼近卻又那麼遠,原以為唾手可得,下網一撈,又漂遠了,恨不得再靠近一些。另一邊,有人成功撈起,但看起來體積不大的垃圾,怎麼那麼重?於是,有人伸出援手,合力把垃圾提上來;另有其他人接力,幫忙把網中的垃圾倒入大桶裡。

有志工發現隨著垃圾一起被撈上來的,還有小螃蟹、田螺。志工米蒂(懿軒)腦海中閃現證嚴上人提倡護生和素食,不畏骯髒,戴著手套從垃圾桶中一一挑出來放生,並祝福牠們安全回家。大夥兒歡喜見證這一幕,為淨河活動增添一溫馨小插曲。

◎親身體驗一起共行

打從當局推行此美化河流計劃,負責掌舵的慕哈瑪沙菲基(Muhammad Syafizie bin Osman)即應聘加入,也親眼見證馬六甲河的改變。「以前的馬六甲河與現在相比差距甚遠,河面上都是垃圾,經過約三年的定期維護變得乾淨很多。」他表示,工作人員每天兩趟進行清理工作,河水變乾淨,也無異味了。

而隨行的船長阿瑪菲特禮(Ahmad Fitri bin Abdullah)分享,每當漲潮,或前一天晚上下雨,隔天的垃圾量一定很多。通常船上的八個大桶,都會裝滿打撈上來的垃圾,有時垃圾量太多,工作人員只好倒在船上空間,滿載而歸。

不少垃圾來自沿河住宅區,但是一些排水道的垃圾,卻隨著雨水流入河內,一些無法分解的垃圾,包括塑料、鐵類、玻璃等,將破壞河流的自然生態。而一些沿河一帶的工廠甚至排放污水入河,造成污染。

「有時候我們這邊撿,那邊有人丟,真的有必要加強宣導工作。」阿瑪菲特禮說道。

「親眼所見,才發覺人類做了很多污染河流的事。希望我們今天能多撈一點,對地球出一分力。」活動協調志工黃雪芳(慮雪)親身體驗後,感覺人們丟垃圾的瞬間很輕鬆,但是要從河裡打撈起來卻很費力氣。

她發現垃圾中最多的是塑料,雖然給予人們生活上的方便,但也造成嚴重污染。黃雪芳現場呼籲大家在生活中落實環保,最簡單的行動就是攜帶環保餐具、便當盒、水瓶等。

「之前慈濟志工曾參訪土埋場,親眼所見垃圾場實況,印象深刻。希望今天再次親身體驗淨河,大家能共知,共識,共行,一起為環境保護而努力。」

◎實際體驗愛護環境

十四歲郭皓哲,在媽媽李詩蓓陪伴和指導下積極投入,所撈穫的包括塑料袋、杯子、湯匙等,但其中一些被卡在泥濘中,多番嘗試仍無法成功,雖不甘心,也只好放棄。當船停泊岸邊,母子倆不稍作休息,反而彎腰鑽到橋底下繼續打撈。

李詩蓓希望藉此有意義的活動,讓孩子體驗環保的重要,也當作特別的親子活動。「平常在家講再多道理,跟親身參與的體會是不一樣的。」她也自省自己有時外出會嫌麻煩不想帶便當盒,但今天看到河中那麼多垃圾,尤其是食物餐盒和飲料瓶罐甚多,醒覺其實這些垃圾是可以減少和避免的。

郭皓哲從活動中,體會到要愛護大自然,減少使用塑料,自備容器打包食物,希望小小舉動,能幫助地球。

年輕的王凱文也是第一次參與淨河活動,工作人員和志工講解和示範下,慢慢上手,尤其是看見大家從不熟悉的生疏,到逐漸默契配合,互相協助,讓淨河行動更順暢。過程中,他心生惋惜:為什麼人們要貪一時方便,把垃圾丟進河裡,傷害生物,也影響環境?

從小就跟著慈濟志工的媽媽做環保,耳濡目染下,深受影響,也奠定了他未來的職涯規劃。

「地球是大家的,我們要保護它,讓它永續下去。我希望以後能朝保護環境的領域去發展,雖然,在我的朋友圈中,這算是相當冷門的選擇,但我相信自己在做對的事。希望可以盡己力為社會作出貢獻,人生更有意義。」

◎看見老街美麗風光

「這是紙張,是可以回收,可以撿起來……」安親班老師教育孩子說。「不確定的時候,可以先問一下,是垃圾還是可回收物?」志工提醒身邊民眾說。

年齡參差不齊的隊伍,徒步在河岸邊的行人道上,全程步行3.3公里。PPSPM成員邊參與,邊解說他們在河岸上處理垃圾的方法。彎腰撿拾的人們,遭受熱情陽光頻頻親吻,親子們也一起發現新事物。

有時,大人小孩途經高高的修船廠或不自知、或站在石梯上,發現河岸另一邊就是博物館;小孩與體積龐大的四腳蛇比快隱藏術、也跳進草叢尋寶,直到大人在旁連聲喊停止,才肯罷休……

十五歲女生楊詠惠,從小陪著媽媽到海灘撿拾垃圾。首次淨河,她邊走邊拾途中,發現了很美的河岸與老建築,心神嚮往,嘆說:「真的,風景很美!」

志工黃金寶(惟群),也是這場活動的牽線人,特別召集大家停留在一處大溝渠的鐵閘口,閘口上堆滿垃圾,其中以塑膠袋居多。他說:「河水從他方來,漲潮的時候,把別處的垃圾一起運過來這裡。如果無法清理,下雨的時候,水位上漲,垃圾滿溢,塑膠袋首先會溢出,垃圾會隨著河流一起流入大海,危害海洋生物,最後禍及人類。」

◎腦力激盪關注河流

除了淨河,PPSPM成員還帶志工到河岸一處,參訪一間「創意環保模範屋」。屋主是位退休十二年,喜歡花草的烏再伊札女士(Uzaizah Sulaiman),她常常一人走河撿起垃圾,曾經撿起一粒漏氣足球,變成花器;撿起礦泉水瓶,將它們圍圈堆砌成小小花草園地……還有鞋子、鐵罐等等,都是花器來源。而她的繽紛花園,遇上參訪的愛花之人,紛紛不吝結緣。

「地球是上蒼賜給我們的免費天然資源,我們必須照顧,我盡量物盡其用,也希望人人能夠愛護大自然。常常有許多人過來參訪,我都無限歡迎,我很開心結交了許多朋友,看見人人歡喜,也是對我的一種祝福……」烏再伊札邊與愛花之人合照邊說。

年輕媽媽侯凱淇是老師,帶著兩位孩子和十三歲學生一起淨河。她喜歡淨灘,看見沙灘四處垃圾就很心酸,認為美麗環境被垃圾覆蓋了,非常可惜。因此只要家庭出遊,都會順手撿垃圾。有一次,所計劃的「海邊野餐記」還變成了「海灘垃圾打撈記」,同時影響旁人與自己同做一件事。

「今天淨河,吃力在於走過坑坑洞洞的草叢須注意、及上下階梯有些喘。有了這次經驗,我會想要買夾子和手套,一起淨河。」其十二歲長子張智捷在活動結束後說,愛護大自然、不亂丟垃圾很重要;「我們拼命撿、別人卻拼命丟,以後還要有一組人,像我們這樣來撿拾垃圾。」

這是一趟腦力激蕩之旅,讓大眾再度關注河流與人的關係,學習保護這曾經孕育無數生命的天然資源。

圖左 :慈濟志工、民眾與PPSPM成員,一齊參與這項有意義及保護環境為責任的社區服務。[攝影者:錢福權]
圖右 :志工從河中打撈垃圾時,看見有小螃蟹、田螺,趕緊挑出來放生。[攝影者:羅秀娟]

圖左 :活動協調志工黃雪芳(中)親身體驗後,感覺我們丟垃圾的瞬間很輕鬆,但是要從河裡打撈起來卻很費力氣。她希望大家能共知、共識、共行,一起為環境保護而努力。[攝影者:錢福權]
圖右 :李詩蓓和兒子郭皓哲參與淨河後,體會更加要身體力行,把環保落實在生活中。[攝影者:錢福權]

圖左 :王凱文(左二)希望未來的職涯規劃,能朝保護環境的領域去發展,希望為地球做出貢獻。[攝影者:錢福權]
圖右 :河水從他方來,也帶來別處的垃圾。PPSPM成員特別帶志工來到一處大溝渠的鐵閘口,讓志工看見閘口上的垃圾,以塑膠袋居多。[攝影者:羅秀蓮]

圖左 :烏再伊札把垃圾變成創意巧思,布置花園,其中從河邊撿來的漏氣足球,變成花器使用。[攝影者:羅秀娟]
圖右 :年輕媽媽侯凱淇(左三),帶著兩位孩子和十三歲學生,一起體驗淨河活動。[攝影者:羅秀蓮]
圖左 :志工和民眾齊心打撈垃圾,希望維護河流清潔。[攝影者:錢福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