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購舊好夠就好 再生永續帶來改變

購舊好夠就好 再生永續帶來改變

E-mail 列印
那些因衝動而購買的杯子、盤子、裝飾品、衣服;那些閒置多年的器具及紀念品;那些追求新款而淘汰的手機、電腦、配件……仔細回想看看,你是否有很多閒置的物品在家中的一隅,甚至有些還未拆封。到底是想要還是需要? 生活、環保和永續又該如何兼顧?

◎各樣舊愛 成為別人的新歡

我們每一次的消費,就像投下了一張選票,決定了地球未來的樣貌——美國作家Anna Lappe。

生活在現代,製造商為刺激消費,從日常用品、衣服等生活用品,到電視、手機等電器用品,每幾個月幾乎推出新的款式、型號,全新系列,我們的生活就在加法和乘法中無限循環。然而地球資源有限,需要減法和除法,以免過度消費造成環境危害,人類才能永續生存。

因此2022年3月起,慈濟馬六甲分會在各社區慈濟環保站舉辦「購舊好、夠就好」環保再生市集。

6月12日於馬六甲慈濟峇株安南環保教育站所舉辦的市集,協調志工李振濠強調,響應今年世界地球日主題「投資我們的星球」,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為主軸,透過市集,宣導「購舊好、夠就好」理念,主旨是讓自己用不到的鍋碗瓢盆、電器、書籍、衣物及各式各樣的舊愛,可以成為別人家的「新歡」,創造友善的循環,減少垃圾產生、資源的浪費,提高民眾環保意識。

◎重修舊好 提升舊物新價值

根據聯合國多個機構聯合發布的《2020年全球電子垃圾監測》報告,全球於2019年產生了創紀錄的五千三百六十萬噸電子垃圾,在短短五年內增長了百分之二十一。無論是家用電器或是各種智能設置,電子產品早已成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為生活提供莫大便利。

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導致軟體的更新版本,無法安裝在型號過舊的電腦,於是只能換掉舊電腦,再加上各種電子設備的預期壽命設計,沒有零件、沒有維修人員,或是更換零件比直接買新產品更不划算。物質豐裕的世代,現代人對電子產品已養成「即棄」的常態,認為產品換新比維修更省事,或是追求潮流,一再更換新型號,種種原因製造出龐大電子垃圾。

慈濟峇株安南環保教育站長,期致力於二手物品回收,並歡迎大眾前來結緣可使用的物品回家,其中七十六歲的志工李成來,七年來堅守在電器維修崗位,對於電子垃圾最有感。

這些年來,修復過無數的吹風機、電風扇、烤箱、電鍋、飲水機、檯燈、果汁機、熱水瓶、快煮壺、電視等,即使間中手被割傷無數次,有時遇到比較棘手的問題,一個早上只能修一至兩樣電器,他依然堅持天天投入,只因這些電子產品丟入垃圾桶,就會被載去垃圾土埋場,但是只要經過妥善處理,它們可以擁有第二生命。

李成來分享:「現在的電子產品壽命比較短,因製作方式不一樣,且購買方便,導致民眾養成一壞就丟的習慣,從未想過以維修代替購買。我能修盡量修,維修的零件,全都是從二手電器回收而來,真的不可以使用才丟進回收桶。」

如此回收循環,每星期約有二十多件電器被賦予新生命,讓有需要者延續使用。同時電子產品當中,含有金、銅、鐵等金屬,這些是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資源;若沒有通過再循環,這些資源在未來只會愈來愈稀少。

二手電器逐漸地吸引民眾前來選購,環保站也愈來愈廣為人知,而民眾也從二手電器,再延伸到惜福區其他物品的挑選,成為二手物的支持者。

◎再生循環 珍惜資源續物命

6月12日的市集,環保站常客一早便排隊等待開市。其中電器區的常客阿扎哈爾(Azahar Bin Abdullah)待市集一開,挑選了電飯鍋、風扇和音響。

他說:「我知道慈濟環保站有二手電器後,只要家裡需要什麼,我就來環保站找。我知道慈濟是做善事的,我母親生病也曾向慈濟借病床,所以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我也會結緣二手電器,送給一些需要的親戚。」

他了解二手電器都經過志工維修,從不擔心品質問題。自己家的電器壞了,他也是拿來環保站再回收,可以維修再讓其他人結緣回家,不可以修的回收處理。

另一位住在附近的民眾陳來碹女士,幾日前在家中信箱看見市集的宣傳單,今天(6/12)帶著母親、妹妹和兒子一起前來。對於慈濟不陌生,定期捐款慈濟助人,今天獲悉義賣收入悉數捐助烏克蘭難民,他們一家更是支持。

初次逛「二手市集」,看見琳琅滿目的二手電器,她才明白電器回收再利用的循環過程。她表示,自己不太敢拿二手電器來環保站回收,擔心壞的電器,他人拿回去有安全問題。經過志工解釋,才了解志工都會一一測試電器狀況並維修,無法修理的直接收集起來給回收商。她安心地說:「往後家中壞了的電器,我可以放心送來環保了!」

◎物美價廉 改變從自己開始

另一邊在惜福區裡,民眾挑選著衣服、玩具、裝飾品、書籍等,來自巴基斯坦的艾哈邁德阿里(Ahmad Ali)與友人結伴而來,開心地選定一個行李箱和一件厚外套,直呼「正是回家鄉需要的物品,很划算!」

在異地生活需要一些物品,環保站是艾哈邁德阿里的首選,他不介意二手物,最重要的是物品還可以使用,不一定樣樣非得買新的,因此當獲悉朋友八月將休假回國,特地把握今日市集,熱心引薦兩位朋友初訪環保站。

惜福區的另一頭,民眾黃寶蓮女士開心地向志工展示挖到的寶物,她興奮地說:「這本書我去書局看了多次,但因價錢在馬幣五十令吉(約新臺幣三百四十元)以上,買不下手,沒想到在惜福區找到!」

初次前來惜福區逛逛,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愛書的她馬上結緣兩本書回家。前一陣子黃寶蓮才從吉隆坡搬回馬六甲,住家離此處不遠,曾將環保物送過來,但是不曾走進環保站參觀。今日市集因緣,她才發現原來環保站內擁有眾多的二手物品,真的很值得推薦大家一起來此尋寶。

以前黃寶蓮喜愛購買衣服,但是意識到人類消耗地球太多資源,從自己先改變,用行動支持環保。近幾年她已不再購買衣服,出門自備塑膠袋,重複循環使用,也盡量購買無過度包裝的物品。一般人對二手物停留在「他人用過物品」的既定印象,黃寶蓮卻不以為然,認為是一念之差所限。「物品髒了,洗一洗就乾淨了,二手物也一樣,洗一洗就乾淨了,無差別。」

此外,今天她也自備塑膠袋和打包盒,前來響應蔬食義賣,飲食習慣早已改為多蔬少葷,因她明白吃葷食,身體需要花費較多的能量去消化,容易出現疲憊感,所以當志工分享蔬食環保與健康的概念,她非常認同。

◎環保傳愛 讓愛心再延續

第一次踏進環保站參觀的民眾林翠玲女士,一眼便被桌上的手提籃所吸引,那是志工利用咖啡包裝袋編織而成的。她開心地說:「這個我家也是有,很耐用,我要買一個來送朋友。」

每天出門上班,林翠玲一定攜帶環保袋和環保盒,今天也不例外,準備購買美食,以行動支持義賣,援助烏克蘭難民。此外,對於市集她直呼超乎她意料之外,沒想到有如此多的二手物品,正好家中需要電飯鍋,她也結緣一個回家。

看見志工用似曾相識的塑膠袋包裝物品給民眾,她認出是之前在書店上班,因為政府政策公布改為使用可分解的塑膠袋,書店老闆只能將已印有店名,但不符合規範的塑膠袋丟棄。當時,她猶豫著要將新的塑膠袋送到哪裡?

林翠玲感恩志工黃愛媋(慈彌)和黃海珉(濟綸)夫妻倆協助,回收這批新的塑膠袋送到環保站,只是沒想到,今天的市集,讓她見證這些物品發揮循環再利用的價值,而不是被送到土埋場銷毀。

志工進一步介紹說明,當塑膠製品可以循環使用就循環使用,無法再使用的塑膠製品才送到回收商,例如臺灣慈濟會將這些回收塑膠製品變成紡織紗,製成衣服、毛毯等紡織品。毛毯主要是援助世界各地受災的災民,如最近烏克蘭戰爭的難民。林翠玲開心地表示,將與書店老闆分享今日所見所聞。

李振濠初次承擔活動協調,心情從緊張,一直到今日看見運作逐漸順暢,終於安下心。他感恩資深志工黃金寶(惟群)陪伴,讓他從做中學習經驗,也看見社區志工為此市集奔走夜市、住宅區挨家挨戶邀約宣傳,人人分工合作,今日共有三百三十二位民眾與志工一同響應,合力圓滿市集。他期盼透過市集活動,鄰近居民能踏入環保站一起來參觀,多一人了解,就多一分環保力量。

因環保再生理念,最大的實踐者就是每一位「你、我、他」。當每一個人跳出既有思想框框,從根本上改變信念,透過食衣住行善待自己、善待環境,便能推動整個社會改變!希望透過今日市集,讓參與的民眾都能反思原有的消費方式,體現回收再利用,讓家中的舊物,在別人的日常中重生,打造永續的生活風格,與土地共生息。

圖左 :民眾黃寶蓮女士在惜福區找到因價格昂貴,一直買不下手的書籍。[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每天出門上班,林翠玲一定攜帶環保袋和環保盒,今天也不例外,響應再生市集,購買義賣美食以行動支持援助烏克蘭。[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透過再生市集,宣導環保觀,讓自己用不到各式各樣的二手物品,可以成為別人家的「新歡」, 創造友善的循環。[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活動協調志工李振濠(右)初次承擔,感恩志工團隊合力圓滿市集。期盼多一位民眾了解,就多一分環保力量。[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惜福區裡,民眾正挑選著衣服、玩具、裝飾品、書籍等二手物品。[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環保再生理念,最大的實踐者就是每一位「你、我、他」。從根本上改變信念,透過食衣住行善待自己、善待環境。[攝影者:黃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