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師生聯盟愛地球 環保見學之旅

師生聯盟愛地球 環保見學之旅

E-mail 列印
一位年輕人把環保說得頭頭是道,卻沒做環保;一位年邁長者,不會說環保大道理,卻一直在彎腰做回收。誰才是地球保護者?學生們紛紛指向實際動手做事的老人家。

但是如今,地球發燒的程度,已讓人不僅要動手做, 還要加速與人分享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引導更多人當下立即實踐。兩個星期後,培風中學將藉校慶日安排剛入學的初中一學生,當起「環保小尖兵」崗位,屆時全校走透透,維護校園整潔與美觀。

為此,老師們特別安排2022年6月2日的「環保見學之旅」,讓一百二十三位初中一的學生,在六位老師陪伴下,參訪愛極樂環保教育站。慈濟志工們伸出熱情雙手迎接,再分成小組,以分站方式,讓年輕學子有機會聆聽講座、參訪布展區、資源分類區實際動手愛護地球,最後在惜福區、書海閣得以一嘗「淘寶樂」。

◎保護美麗校園

講座會中,影片所記載的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是長時間累積每一人所做的小小舉動所導致的苦果。同樣地,必須長時間、每一個人一起節約愛護能源,才能緩和氣候變遷的現象。

主持人黎才武(本珞)分享,過去兩年行管令期間,街道上人聲、腳步聲、車聲沒有了,換來的是河水清澈了,魚兒在暢遊。然而禁足令一過,大批大批人潮湧現,街道上重現紙張、塑膠、垃圾,影響市容……

同樣地,校慶也會迎來四面八方的人潮,如何保護美麗校園?小組學生們分別停駐一段時間,在鋁罐區敲敲打打解壓、在紙張分類區辨認黑白紙、雜紙、報紙和紙皮,考驗細心耐力。有些大袋看似裝著各種顏色紙類,裡頭埋藏著塑膠品等等。師生們實際動手做,分辨及分類,只因校園最多相關物品。

學生陳懌是慈濟志工的孩子,從小就是環保尖兵,也是班上的衛生股長,做起環保事來勤快俐落。他說,做環保是一種必須懂得的知識,人人必須肩負起的責任。也有學生說,紙張分類並不難,期間還要很細心,動手拆除無相關的塑膠、錫紙等,只要有團隊分工合作,就不會麻煩,因為做完了有滿滿的成就感。

有學生一時無法理解:「校慶中,我們不是只撿垃圾嗎?還要做分類?」志工趁機教育,從一開始要想好才丟,就可減輕許多工作,老師在旁也提到,只要孩子們動手做事,肯定會有收穫。

學生李易峻看見年長志工吳金水(濟樹)在拆解電線,感覺很好玩及有趣,主動要求志工讓他試試看。他初以為環保站只回收紙張、塑料瓶、鐵罐等等,沒想到還可以拆解電線。原本靜不下來的他,做起事來,久久不願離開。

◎環保站學習多

「週末日最繁忙的馬六甲文化街,有多少人在逛街?想像左手一個榴蓮泡芙、右手一碗ABC,還有一包臭豆腐……當下我們用了多少個塑料袋?仔細想想還令人乍舌。」志工賴韋妗在環保布展區,引用環保「5R」概念,引導學生思考,要如何減少垃圾?他們馬上想到的是減少使用,環保袋取代塑料袋等等。

「為什麼有電視遙控器在這裡?」站在模擬土埋場前,學生像尋寶似地,沒想到在家不離手的物品,也出現在土埋場。

馬六甲只有兩座土埋場,一座已滿,另一座也岌岌可危。有學生說,可以載往他州,志工反問,那他州是不是一樣會丟垃圾來馬六甲?對方頓時啞口無言。

志工舉例分享,目前已經有很多商家響應環境保護,例如一家咖啡館,採用米和木薯製成的吸管,可以吃進嘴裡,也容易分解。志工鼓勵學生們從一系列的環保行動中,只要多動腦筋,發明更多友善環境的舉動,土埋場垃圾一定可以減少。

一群學生坐在室內,感受著溫室效應。學生黃家豪感覺要喘不過氣了,躲到最邊緣去透氣。對於環保,他說,從小跟阿嬤一起在家做資源分類,大愛媽媽也曾去過小學教導分類,而志工當天的分享最令他驚訝的是,原來礦泉水瓶可以做成毛毯。

「我原本有一點不喜歡做校園環保工作,來到環保教育站後,這『不喜歡』有一點變小了,因為很有意義……」他靦腆說。志工逗問,那麼校慶的資源回收,是不是保護地球的動作?他毫不遲疑馬上說:「是!」

◎珍貴的課外課

分享末了,志工考考在場學生:「誰可以說出環保的『十指口訣』?」從小受英文教育的饒稼茹在朋友提點下,成功念出「瓶瓶罐罐紙電一三五七」口訣,贏得熱烈掌聲。她說,來這裡可以學習到,紙張有不同種類需要分辨,塑膠品還可以做成很多不同的東西,令她開了眼界;以後看見可回收物品,她會捨不得丟掉,收起來。

「哇!漫畫!還有這麼多不同系列!」、「這些書原本十多塊錢、好貴的呀!」在書海閣,陸續傳來學生的交談。有學生結緣了擬人高度的玩具大狗熊,想要帶回家送給親愛的妹妹。

其他學生則流連在書海閣,學生羅子敬一連選了五本漫畫書,也找到他收藏系列缺少的部分書籍。他說,只要好看,一本書的價值可以值上百令吉(約合新臺幣六百多元)。

老師們紛紛感恩志工設計了那麼好的地方,讓學生擁有一趟豐富的學習。其中一班的班主任蔡珊珊老師透露,大部分學生對環保的初步概念尚停留在「撿垃圾」,校方希望這一趟「見學之旅」,能提供孩子們的感官刺激。

「像孩子們都知道使用塑膠袋不好,但是為何塑膠袋還是一樣出現在垃圾桶裡?如何可以減少?希望孩子們走出外面看一看,能有多一些臨場感,啟發對保護環境的概念,我相信一定會有小朋友受影響。」蔡老師總結這一趟的見學之旅。

圖左 :從小接觸環保的陳懌(手持回收物者),認為環保是每個人都因肩負的責任。[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坐在溫室效應區一分鐘,學子們深刻體驗地球發燒的悶熱與不自在。[攝影者:羅秀蓮]

圖左 :小小書海閣,讓愛書的學子們流連忘返。[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學生樂捐身上僅有的零用錢,換得小小玩具和桌遊遊戲,並不介意這是二手物品。[攝影者:羅秀蓮]

圖左 :馬六甲培風中學初中一學生,要在來臨的校慶活動中擔任「環保小尖兵」,老師們特別安排孩子們到環保教育站,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講座會中,主持人黎才武(右)分享,所播放紀錄片記載的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是人們長時間累積的小小舉動,所導致的苦果。[攝影者:羅秀蓮]

圖左 :動手分類紙張,考驗細心和耐心,學生分享:「只要有團隊分工合作,就會感覺好玩,做完了還會有滿滿的成就感。」[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學生們在在鋁罐區敲敲打打,同時紓解讀書的壓力。[攝影者:羅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