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幸福家庭秘訣 婆媳間轉戰為讚

幸福家庭秘訣 婆媳間轉戰為讚

E-mail 列印
婆婆和媳婦出身不同的世代,不一樣的背景造就了不一樣的角色認知,也就有了不一樣的期待,而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皆來自彼此的「期待」不同,又缺乏有效溝通。

2022年7月8日晚間八點,慈濟馬六甲分會舉辦一場社 區志工成長班,主題是「幸福家庭秘訣——轉戰為讚」;針對千古難解的婆媳問題,慈濟志工彭腕瀛現身分享自己的經驗,如何將兩個女人的戰爭,扭轉為情同母女般親密的情感。

◎家庭失和 關係失衡

舞臺上話劇演出,針對家庭教養婆媳意見不同,先生一味指責太太,導致家庭失和。臺上一幕幕的演出,看在志工彭腕瀛眼裡卻是五味雜陳。

「媳婦們,妳們幸福嗎?」 

彭腕瀛一上臺便詢問在場的觀眾,有人笑笑以對,有人點頭,有人搖頭。她娓娓道來,婆媳關係好像受到詛咒一樣,天天為了雞毛小事吵架,家裡永遠是兩個女人的戰場,先生永遠偏袒母親。每次不分青紅皂白,先責備太太,事後也從未關心或是安慰太太。如此惡性循環,家總是吵吵鬧鬧,直接影響到夫妻關係,以及自己的親子關係。

婆媳關係不合,但是彭腕瀛仍然盡媳婦的責任,天天煮飯給婆婆享用;有一天,無意間聽到鄰居對婆婆孫水菊說:「妳媳婦對妳那麼不好,妳不怕她在飯裡下毒給妳吃?」」當時彭腕瀛震驚之餘,內心很受傷,自覺為這個家天天辛苦煮飯為何?向先生投訴時,卻被反問有可能嗎?

先生不支持、不信任,讓從新山嫁到馬六甲,舉目無親的彭腕瀛身心壓力甚大,出現焦慮、失眠等症狀。

她開始過著封閉式生活,一早送孩子上學,回家將自己關在昏暗的房間裡,試圖讓自己白天可以入眠;放學接完孩子回家依舊一樣,再度關在房間,每天在家只做一件事,就是試圖讓自己睡覺。連孩子肚子餓,她只能叫孩子自己煮泡麵吃或是吃餅乾度日,當時老大才小學六年級。

當時,在孩子學校認識唯一的好朋友見狀,請她去看心理醫生,未見好轉。剛好朋友報名參加馬六甲慈濟大愛媽媽課程,邀約彭腕瀛一起來參與,沒想到第一天課程大愛媽媽團隊透過話劇演出,帶出母親在家庭中該扮演的角色。司儀表示,一個家庭和樂,首先為人母的要先開心,孩子才會開心……課程種種讓彭腕瀛哭到無法自拔,盡情發洩內心的情緒。

◎換位思考 耕耘幸福 

然而婆媳問題仍然是無解,兩人仍天天吵,吵到最後婆婆問彭腕瀛:「妳是不是不喜歡我?」當下氣急敗壞的彭腕瀛回答:「是!」即使最後婆婆搬到女兒家居住,但是彭腕瀛的身心狀況已無法復原,非常介意鄰居用異樣眼光看待,長達半年失眠。有天竟然出現小中風,先生來到醫院不是關心,竟然冷笑地說:「活該!誰叫妳對我媽媽不好。」這讓她徹底崩潰。

好朋友探訪時,帶來一本書《做就對》,當時彭腕瀛一邊看,內心一直罵,怎麼可能?老師教我們錯的人就要認錯,書裡有些人物明明是對的,卻先認錯,慈濟人難道非一般人,不是自己錯,為什麼要認錯?未能體會書中道理,出院後她仍然過著封閉式生活,但無形中一股力量,推動著她去尋找開啟心門的鑰匙。

大愛媽媽課程彭腕瀛只參加一期就停止,間中團隊持續邀約,她卻一直逃避,直到有天她夢到證嚴上人對她微笑,又剛好每次收看大愛臺,上人總是強調人人應珍惜與眾生相處的緣分,跟所有眾生結好緣。「善緣要善了,惡緣也要善了。」

上人提醒,如果惡緣不用歡喜心去善了,來生還是要了結,那倒不如今生就把它化解掉,轉前世的惡緣為此世、來生的善緣。生活中時刻「了惡緣」、「珍惜緣」、「結好緣」。

彭腕瀛終於找到答案,她學習轉念並投入大愛媽媽成長班,從中進一步體悟媽媽、太太的角色,是家裡的調味劑,一個家的幸與不幸,媽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想要救這個家,我要有所行動與改變。」她參與第二期大愛媽媽課程,並邀約婆婆一起來上課,請志工安排她與婆婆在不同組別。直到母親節將至,她再請課務組配合,安排她在大家面前對婆婆大懺悔。陸續地,彭腕瀛開始帶著婆婆參與大愛媽媽團隊的活動,私下還聚餐、為婆婆慶生等,婆媳關係逐漸有了轉機。

回顧來時路,彭腕瀛說:「幸福的路需要耕耘,才會茁壯成長。唯有從自己先改變想法,改變態度做起。其實婆婆思想很單純,只是不太會表達,才延伸出兩個女人的戰爭。」

近年來婆婆罹患失智症,吃飯、洗澡等日常生活需要專人照顧,彭腕瀛、先生和孩子們卻甘之如飴,服務周到;一家和樂融融,婆媳兩人情同母女。婆婆常掛在嘴邊的是「腕瀛是我的媳婦,對我很好!」

「上人的法救了我們一家。」彭腕瀛說。

◎有效溝通 減少衝突

臺下,新進志工汪添寶心有戚戚焉,近幾年母親突然脾氣大變,對於父親和太太百般挑剔,將以前對生活的不滿,發洩在父親和太太身上,整個家庭深受其害。他說:「我真的不會解決,也不知道怎麼處理,一邊是太太、爸爸,一邊是母親,我夾在中間。」

他坦言,母親任誰都不願意透露心事,長期壓抑在心裡,長久累積演變至今反覆發洩不滿。之前自己態度比較護著母親,不想要有正面衝突,但這並非長久之計。

慶幸今年(2022年)自己走在慈濟道上,有上人的正法給予方向,對於佛法有體會,自然而然便能落實在生活中,也領悟到佛法生活化的道理。他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今天的分享給我很大的啟發。母親情況每況愈下,太太從印尼遠嫁至此,承受的身心壓力肯定與彭腕瀛一樣;唯有從自己先改變,積極有所作為,不偏袒的溝通技巧,堅定信念不放棄,一定有轉機。」

彭腕瀛在臺上分享,另一位新進志工陳小杰在臺下積極回應。從大陸嫁至馬來西亞,雖然嫁入時婆婆已往生,但是從小看見母親和奶奶的衝突,讓她深有所感。「都是缺乏溝通所致,我奶奶和媽媽都是強勢的個性,誰也不願意示弱,同住一個村莊,卻各過各的生活。奶奶有很多媳婦,似乎不在乎多一個或是少一個。」

陳小杰說,最後,奶奶生病由母親照料直到往生,盡到最後的孝,也算和解無憾。「總歸一句還是溝通,有緣成為一家人,珍惜此因緣。而老人需要的是關心與噓寒問暖。今天課程很好,每一次來到這裡上課,多聽多看有所學習,真的會改觀。」

◎升格婆婆 學習感恩

參與多次慈濟活動的李阿蓮女士,對於志工分享婆媳關係,勾起她塵封已久的記憶。早期嫁入夫家,生活異常忙碌,清晨出門去割膠,中午趕著回家煮飯給家人吃,下午又去打另一份工作,接著又趕回家煮晚餐,需要工作又需兼顧照料一家大小。

「很感恩婆婆行動雖不方便,但協助照顧三位年幼的孩子。當時我的生活日日在忙碌中度過,往往晚上回到家處理好家事,已到婆婆就寢時間,與婆婆沒有什麼機會聊天,關心她的需要。」

李阿蓮感恩婆婆的付出,她才能無後顧之憂出門工作。她直言,早期婆婆說什麼,媳婦就乖乖聽話,加上一整天忙碌的生活沒有時間聊天,雙方沒有什麼摩擦,但也沒有所謂深摯的感情。

婆婆已往生二十多年,說起婆婆,她熱淚盈眶地說:「婆婆非常疼愛孫子,將我的孩子照顧到很好。當時從未表達感恩之情,也成了心中永遠的遺憾。看見彭腕瀛與婆婆感情惡劣,一直到現在情同母女,有生之年把握機會扭轉兩人的關係,非常羨慕!」

李阿蓮身為三個媳婦的婆婆,兒媳們都在外地工作沒有同住,鮮少有機會見面。「家中只剩我們夫妻兩老,孩子每隔兩三天會打電話連絡,為人父母只要知道孩子一家健康平安就心滿意足。」

婆媳關係也是人際關係,需要經營!婆媳關係的改進並沒有特效藥,從彭腕瀛的分享,最重要的還是要主動溝通,了解對方真正的想法,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與衝突。

圖左 :2022年7月8日,慈濟馬六甲分會舉辦一場社區志工成長班,主題「幸福家庭秘訣——轉戰為讚」,針對千古難解的婆媳問題,志工彭腕瀛現身分享。[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近幾年志工汪添寶(右一)的母親脾氣大變,對父親和太太百般挑剔,反覆發洩不滿,為了孝順曾偏袒母親,卻讓整個家深受其害。[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志工彭腕瀛在臺上分享婆媳關係,志工陳小杰深有所感,在臺下積極回應。[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今日(7/8)分享勾起李阿蓮女士(左一)的記憶,早期婆婆說什麼,媳婦就乖乖聽話,忙碌的生活沒有時間深聊,雙方沒有摩擦,但也沒有深摯的感情。[攝影者:黃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