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愛心素食便當 老師對素食改觀

愛心素食便當 老師對素食改觀

E-mail 列印
摘2022年6月27日至7月8日,連續兩個星期的星期一至星期五,慈濟芙蓉聯絡處推行「愛心素食便當」(Bento of Love)第一梯次計劃。藉此鼓勵和廣邀會眾加入茹素行列,尊重生命,愛護地球,照顧自 己的健康!同時,義賣所得,援助因遭受戰亂而導致家園破碎,及無家可歸的烏克蘭難民。

這項計劃獲得芙蓉加拉賓、馬華、國民和培華,四所華文小學的老師和一些會員大德踴躍參與。五十位參與者每星期五天,享用慈濟志工用愛心為他們準備的健康素午餐,每一餐為馬幣九令吉九十仙(約合新臺幣六十元)。

◎為愛付出義不容辭

志工王愛娣(慈稊)分享:「疫情前曾承擔初一十五素食義賣,因有了經驗,於是毛遂自薦和志工蕭團燕,共同承擔這次愛心素食便當的協調,第一個星期的菜餚由蕭團燕師姊負責,第二個星期則由我承擔。」

兩位協調在活動前先討論規劃,例如採購食材、預估食材的數量、接引志工大德協助準備食材、打包、送餐等。

大德李淑菁已茹素七年,她在舊同事蕭團燕的邀約下,義不容辭來協助洗菜、切菜、打菜。她開心地說,「這項計劃,不但可以讓會眾吃得健康、不殺生又環保,我也從中學習到烹煮一些素菜餚的方法。」

現年七十九歲的志工鄧玉梅(慮蘭)是香積組志工。她告知,「因為新冠疫情,已經兩年多沒有出來參與慈濟活動了。感恩愛娣師姊接送,讓我有因緣參與烹煮素食便當,感到很法喜。原本雙腳久站就會痛,但這幾天竟然沒有痛,也許是有菩薩加持吧!」

志工大德同心協力,從早上七點開始,就忙著準備食材,清洗、切、汆燙、煲等。完成後,根據各校所預訂的數量打包,上午十一點由送餐志工親自送到學校。老師們紛紛讚歎食物美味好吃,蔬菜爽口、開胃、不油膩,大家吃得很安心。享用美食的當兒,還可以為環保盡一分力,更可以行善幫助烏克蘭難民,一舉多得,非常有意義。

◎七彩菜餚色香味全

芙蓉培華小學陳淑娟副校長,通過慈濟芙蓉聯絡處負責人黃秋玉(慈楹)和校長獲知「愛心素食便當」計劃,把訊息和宣傳單放在學校老師群組,呼籲老師們響應。有些老師知道吃素好,但卻不會烹煮素食料理,當聽聞有現成的素食便當,又可以幫助烏克蘭難民,大家都很開心地報名參與。

陳淑娟副校長大為讚歎,「便當的食物少油和少鹽,健康又有營養,吃得很開心。下次還會繼續參與。」

培華小學黃桃蓉老師分享食物送來時都是熱騰騰的,打開聞到飯菜的香味,趁熱吃特別好吃。「每天的菜式都不一樣,顏色很吸引人,少油少鹽,很清淡,特別適合我這種有三高的人,而且參與這活動又可以幫助人。」她表示會鼓勵家人也多吃健康的蔬食。

來自芙蓉國民小學的涂慧卿老師,非常樂意接受十天素食的挑戰,她說:「菜式蠻契合七種顏色的蔬食,清淡有營養,身體更健康;還可以減少畜牧業的負擔,力行環保。」她喜歡素便當菜式的配搭,特別是有一餐是西式素餐,義大利麵和饅頭漢堡包,很特別又好吃。

◎自身獲益向人推素

芙蓉國民小學郭健龍副校長,逢農曆初一和十五都會吃素。這次是他第二次響應慈濟芙蓉推廣的素食便當,他認為吃素既健康又環保,還可以馳援烏克蘭難民,很有意義。由於食物很好吃,他每一次都光盤。

另一位馬華小學的葉美珍老師,每逢農曆初一十五也會吃半天的素食。「這次品嚐過了素食的好吃,也認識了素食的好處後,會盡量把每一天的餐食減少肉類,增加蔬菜。校內有三位老師是素食者,很明顯看到她們都很健康。我會先介紹給父母親和家公家婆,老人家年紀大了,健康最重要。我也會向孩子和兄弟姊妹推素。」

同樣來自馬華小學的沈秀艷老師通過同事、亦是慈濟志工謝美玲(慈貫)知道此計劃而報名參與。吃素十天後,發覺排便通暢。「十天的便當是全蔬沒有齋料,菜式多樣化,而且沒有放太多調味料。本身患有糖尿病,這段期間測量血糖指數理想,覺得很開心。我會鼓勵家人和朋友多吃素,尤其是慈濟烹煮的素食,健康營養又美味。」

第一梯次的「愛心素食便當」獲得芙蓉四所華文小學的五十位老師和會眾讚許。老師們對吃素開始改觀也有了信心,原來吃素也可以很好吃,並獲得均衡的營養。素食已成為一種有益身心健康、愛護環境、尊重生命,符合時代潮流的生活方式,希望更多人有機會接觸素食,一起來護生救地球。

圖左 :志工王愛娣(左)和鄧玉梅(右)同心協力翻炒菜餚。[攝影者:黃秋玉]
圖右 :培華小學陳淑娟副校長(左)接領由志工許金菊(右)送來的愛心素食午餐。[攝影者:簡秀芳]

圖左 :愛心素食便當少油和少鹽,健康又有營養。[攝影者:陳玉梅]
圖右 :志工許金菊(左)和大德李淑菁(右)分工合作準備食材。[攝影者:簡秀芳]
圖左 :志工鄧玉梅這幾天久站,竟然雙腳沒有痛,感恩有菩薩的加持。[攝影者:黃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