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一聲「我願意」劉寶玲續慈濟緣

一聲「我願意」劉寶玲續慈濟緣

E-mail 列印
馬六甲慈濟志工劉寶玲(懿慶)與眾在馬六甲靜思堂,參與《靜思法髓妙蓮華》經藏演繹暨共修,當演繹到〈靈鷲山上〉,全體朝著某一方向跪拜,抬頭看見證嚴上人法照,她百感交集。

1995年慈濟在馬六甲草創之時, 劉寶玲才二十歲便有因緣投入付出,如今四十七歲的她回頭看,慈濟卻是她最熟悉的陌生人,二十七年的歲月中,有十五年慈濟在自己的人生留下空白。

◎一心 單純做好事

1995年慈濟的慈善腳步於馬六甲萌芽,當時還未有慈濟靜思堂,是在上橋製衣廠內推動慈濟會務。當年二十歲的劉寶玲畢業後,先在家中專心照顧生病的母親,沒多久母親往生,自認尚未盡到孝道,愧疚不已,萌生找一個服務老人家的地方付出,將功德迴向給母親。

透過兄長朋友獲悉當時的上橋製衣廠,有慈濟志工在做好事,憑藉一念孝心,開啟與慈濟的因緣。當時志工只要一通電話邀約,舉凡每月一次的慈善發放、慈善訪視、老人院打掃關懷、環保回收、義診服務、偏鄉往診等,劉寶玲一定出席。

初次隨同志工前往老人院,一股刺鼻的異味撲鼻而來,一位老人家身上都是蒼蠅繞著飛,志工處之泰然替他清洗沾弄到汙穢的身體,以及清洗床單;她在一旁看見如此景象,從噁心想吐、恐懼,甚至想要逃跑的心境,轉化為佩服志工的精神。

「我沒有那個勇氣,有點退縮,但是沒有放棄。志工言行舉止讓我感動,我無法做到志工那樣,但是我可以協助,做我可以做的部分。與志工前往老人院服務之行,也圓滿我一心要孝敬母親,迴向母親的養育之恩。」此外,劉寶玲也曾隨志工去醫院當志工,但是看見病患受傷流血、腳裝鐵架等,嚇到她不敢再去當醫院志工。

除此之外,下班後劉寶玲也會隨同志工,投入夜間環保回收,時常做到晚上十一、十二點,那個年代沒有手機,家人擔心一位女生深夜的安危,曾向志工表達擔憂。志工曾提醒劉寶玲,然而一心做好事的她,沒有放棄而是主動與家人溝通,讓家人掌握她出門的行蹤與同伴,請家人安心。

早期與她一起做環保的志工李士能(濟勛)說:「年紀輕輕的女生,要跟著卡車外出收環保物,做分類,工作繁重骯髒,真的難得!」

劉寶玲笑言:「我單純一念要做好事的心,也沒有想太多,現在問我為什麼,真的講不出來,就傻傻地做。」

◎有緣 但未曾入心

1999年志工邀約前往臺灣,參與「慈濟環保營隊尋根之旅」,為了這趟旅程,劉寶玲足足打了兩份工,約一年的時間才存到旅費。

「父母親皆往生,我出社會後生活完全靠自己,為了參與營隊,下班後再去商場當促銷員。當時我沒出過國,年輕人抱持著去玩的心態,怎知在臺灣親眼見到證嚴上人,莫名感動的情緒一湧而上,紅了眼眶,很感動!」當時上人就賜予法號了,劉寶玲心想,「師徒之緣早已注定!」

只是,當下的感動,在回家以後又被忘得一乾二淨了。劉寶玲回想往事坦言,當時的心態是配合參與活動,雖然樂意來付出,但是卻是選擇性,如參與訪視,但不願意寫個案報告;單純配合活動,不願意承擔崗位……

因為沒有進一步深入,即便參與活動付出,劉寶玲也無法有深層的體會。曾經邀約同事與姊姊劉寶雲(慮汎)結伴同來付出,同事第一次就打退堂鼓,姊姊則屢次拒絕,她愈做愈孤單。

2003年,當她認識了現在的先生,2004年結婚,夫家住在偏遠郊區,一來路程遙遠,二來以家庭為重,她逐漸不再參與慈濟活動。之後孩子陸續誕生,兼顧工作與家庭,她更無心思做志工付出。

劉寶玲分享:「我的慈濟路從2004年到2019年上半年是空白的。反而姊姊劉寶雲於此段時間投入慈濟成為志工。當我的孩子五歲時,她便鼓勵我帶孩子來參與慈濟親子班,但我也僅止於親子班活動,對於投入志工完全沒有意願。」

◎承擔 成長的開始

直到2019年,唐美雲率領歌仔戲團,前來馬六甲演出佛教經典高僧傳《智者大師》,喜愛歌仔戲的劉寶玲,歡喜前往觀賞。現場看見志工們在各崗位付出的身影,油然升起一個念頭,「要是我持續參與慈濟,不知道現在我會是怎樣?」

當時那一個念頭,菩薩彷佛聽到她的心聲,再度牽起與證嚴上人的師徒緣。劉寶雲曾介紹妹妹給志工劉觀群(慈脩)認識,了解她因結婚而斷了與慈濟的緣,但還有參與其他佛教團體,表示其佛緣沒斷,心不離佛,便熱情邀約她來上志工培訓課程,但是一想到需要兼顧家庭與上課培訓,自認為做不到而逃避。

某天在街上與劉觀群相遇,劉觀群再度熱情邀約,最終被她的誠意所感動,報名參與培訓課程。這次她不再退縮,抱持著既然報名培訓就要認真投入;2020年適逢新冠狀疫情衝擊全世界,被迫關在家,她把握時間上網聆聽上人開示,參與線上讀書會,及其他線上課程等。

姊姊劉寶雲說:「以前不管怎樣邀約,她只是帶孩子參與親子班,直到疫情期間看見她積極聽聞上人的法,激發她付出的心。疫情趨緩後,她很用心投入各活動。」

社區組長周麗雲(慈晨)肯定地表示,劉寶玲自覺脫離慈濟太久,現在從零開始,單純想透過承擔來學習與深入,因而凡事願意嘗試,只要邀約,她總是回應「好的,我願意學習!」從不拒絕。

不會電腦,便請教孩子,用心讓事情圓滿。她再次走入貧困家庭訪視關懷,主動拿起筆書寫訪視報告,同時她也定期在環保站、義診中心、慈少班、社教課程等崗位付出,且承擔各類大小活動,與早期投入的心情和態度大不同。

「我現在是愈做愈開心,有什麼可以付出,或是需要人承擔,我都很樂意來學習,即使沒經驗很緊張。現在回頭看,我才恍然大悟,以前做到沒有心得,因為我只是配合來做;法沒有入心當然沒有心得,沒能做到法喜,那股孤單感原是如此。」劉寶玲開心地分享。

2018年她辭掉工作專心照顧家人,原本對於未來惶恐不安,當再度牽起與慈濟的緣,透過付出她找到生活的意義與人生的方向,內心也愈踏實。

◎皈依 唯一的師父 

而原本與先生是無肉不歡者,2020年疫情期間上人一直呼籲「大哉教育」,劉寶玲便向家人提起吃素,先生馬上反對,直覺不好吃。

直到2021年,即將受證為上人的弟子,堅持茹素的劉寶玲,了解先生先入為主排斥素食的刻板印象,便不多說什麼,自然而然從家中飲食多蔬食開始,之後調整為全素食,並跟先生表達茹素的心願。先生看見劉寶玲心意已決,自己也習慣了素食料理,便不再反對。

「現在我最大心願是夫妻同行菩薩道。」先生的人生就是工作和家庭,不曾參與任何團體,下班回家希望太太能在家陪伴。因此劉寶玲載送孩子上學後,便開始投入志工服務,慈濟義診中心、慈濟愛極樂環保站、社區慈善關懷、培訓課程、新進志工課程等大小活動都能看見她的身影。放學時間一到,再趕去接孩子,晚上則在家陪伴家人。

2022年4月開始,每週五晚間入經藏共修,她感恩女兒成就讓她可以一起投入。姊姊劉寶雲初期邀約劉寶玲的女兒來參與經藏演繹,她內心也想要參加,但是顧及先生的感受而作罷。連續兩週都是姊姊來接送女兒,第三次她便陪伴女兒一起出門,先生沒有任何異議,自此她也隨同入經藏。她說:「感恩先生不再反對我做慈濟事、茹素。」

入經藏時,每當耳邊傳來「靈鷲山上,法會不散,說法景象……一幅幅動人的畫面,一聲聲真誠的呼喚,千百億劫以來,彷若實境再現。」每每演繹〈靈鷲山上〉,跪拜時,抬頭看見上人法照,一次次觸動劉寶玲的心,感受到佛陀說法傳法的用心,被現場每位演繹者的虔誠所震撼,如同在靈鷲山上聞法的殊勝法喜,慶幸透過現代科技,可以聽聞上人講經說法,有幸成為上人第一代弟子。

「早期志工和姊姊一直要我受證,我口中說『隨緣』,但是我明白內心一直想要成為上人的弟子,即使這些年來接觸其他道場,我也不曾改變,上人是我唯一皈依的師父。」劉寶玲分享。

慈濟早已埋藏在她心中,劉觀群的熱情開啟了她的心門,過程中劉寶雲見證妹妹的轉變和努力,尤其受證後多了承擔力。劉寶雲說:「很開心,姊妹倆能同行菩薩道。她一直很羨慕我愈做愈開心,生活愈充實,又多了許多慈濟法親家人陪伴和關懷。現在她也體會到了,看見她做到,我很歡喜!」

2021年劉寶玲受證成為上人第一代靜思弟子,雖然疫情無法前往臺灣,讓上人親自授證,但是她內心感動又感觸。

「『懿慶』是1999年上人賜予我的法號,2021年受證名卡上法號也顯示『懿慶』;這些年來,我沒有在慈濟付出,但是師徒之緣卻不曾斷。感恩上人,我的生命因為再度遇上慈濟有了方向,人生變得很不一樣。現在做到很開心,真的有承擔才有成長,感受大不同!」

「如果有因緣需要我承擔的話,我會告訴自己『我願意』。」劉寶玲知道,唯有承擔才能深入心田,這是她近兩年來最深的體悟,也是她浪費二十多年光陰所換來的經驗談。

圖左 :1995年慈濟在馬六甲草創之時,劉寶玲(第三排左二)二十歲,便有因緣投入志工行列。(照片:劉寶玲提供)*翻拍[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劉寶玲投入慈善訪視,關懷貧病者。[攝影者:賴陸燕]

圖左 :志工周麗雲(右)邀約劉寶玲(左)承擔慈濟愛極樂環保教育站,每星期一日站長,她勇於承擔並每星期投入環保付出。[攝影者:戴秉汶]
圖右 :志工劉寶玲(右二)近兩年積極投入慈濟最深的體悟,唯有承擔才能深入心田,才有所成長,人生變得不一樣。[攝影者:郭巧雲]

圖左 :姊姊劉寶雲(右一),以及劉寶玲與一雙子女,經常在慈濟活動看見一家投入的身影。[攝影者:周世清]
圖右 :參加慈濟浴佛活動後,志工劉寶玲(左六)開心地與家人及志工合影留念。[攝影者:周世清]
圖左 :1999年志工劉寶玲前往臺灣參與「慈濟環保營隊尋根之旅」,親眼見到證嚴上人,非常感動,當時上人賜予她法號,早已注定師徒之緣。(照片:劉寶玲提供)*翻拍[攝影者: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