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重啟「週一無肉日」 培養愛心趨吉祥

重啟「週一無肉日」 培養愛心趨吉祥

E-mail 列印
「師姊好……好吃的東西,會讓日子平衡些……」短短的一則簡訊,流露了對蔬食便當的期待,也展現食物能療癒生活、提升幸福感的力量。

◎推廣週一無肉日

8月第一個星期送上「椰香飯便當」,慈濟愛極樂環保教育 站附近工業區一位訂購者享用後馬上回應:「大家都讚椰香飯好好吃,尤其那吊片辣椒,開胃得不得了,捨不得馬上把飯吃光,花生很新鮮脆口……有同事訂了便當,出坡公幹沒吃,把便當讓給一位馬來同事吃,他好愛,說好好吃……所以他也訂了下一個星期的漢堡餐。」

隨後,對方進一步透露:「我在3月初也開始茹素了,從選擇肉邊菜開始,因為選擇少了、欲望也少了,不會煩惱要吃什麼。而且茹素後,我瘦了,腳沒酸痛問題,頭暈、頭疼問題不再,口腔身體沒異味,心裡也沒有恐懼,反而多了憐憫之心……」

她是劉嬡綾,曾經認為持素好麻煩、也不方便,卻因「週一無肉日」活動認識志工,佩服志工持素的堅持和毅力,加上資訊頻道的便利,促使她下定決心改變飲食習慣,讓自己更健康。同時,她也相信持素積功德,讓自己可以放下對冤親債主的恐懼,坦然面對。

繼2020年10月後,闊別兩年,在2022年8月,配合農曆七月展開的「週一無肉日」活動,雖然只為期一個月時間,卻喚回不少民眾的美味記憶,更是影響民眾進一步茹素。

◎打造本土口味蔬食

農曆七月,許多社區舉辦盂蘭盆會,燒龍香,準備燒豬燒雞等來祭拜「好兄弟」以示虔誠。慈濟希望能扭轉更多人的觀念,以祥和祈福造福方式保家宅平安,減少破壞環境及犧牲生命,留下更多有情眾生在人間。

為了呼應這項行動,慈濟志工重啟「週一無肉日」活動,推出蔬食便當,勸「齋戒護生」之餘,也為天下眾生祈福。這回志工宣導對象,僅以兩年前訂購蔬食便當的對象為主,大眾回應也不俗,每週訂單逾三百四十盒,其中百分之九十五是民眾大德。

志工陳寶鳳(慮暐)是一家汽車零件製造廠的董事,得知此活動,毅然在百忙中騰出時間,設計菜單,承擔長達一個月的主廚,同修蕭錦強(惟晙)也默默支持,每星期一早上協助烹煮部分食材再回到公司。

相較過去的三菜一飯,這回推出單一菜單、也是貼近本地口味的飲食,即「精緻班蘭椰香飯」、「竹炭杏鮑菇漢堡和自製芒果醬沙律」、「青醬意大利麵」和「精緻香港叉燒飯」,所選擇及採用的都是優質食材,例如有機奇亞籽、印度豆、紫甘藍等等。

「一般人都知道椰漿飯、漢堡包、義大利麵和叉燒飯多是葷食,素食者少有機會享用。這次我研發及推出以上菜單,希望能趁此機會,顛覆眾人想法,連無肉不歡者都會愛上它。」陳寶鳳說。

◎民眾捲袖下手幫忙

構思如此,準備功夫卻不簡單,志工往往必須提早花上一天時間過來籌備;活動當天清晨六點再來開伙煮食。志工在準備便當時,一邊考量擺盤要精緻好看,同時還要考量民眾是否吃得飽?廚房烹煮、切菜、打包、裝袋的志工並不多,必須在緊迫時間內打包出貨。志工團團轉的身影,讓不止一次到來領餐的民眾,也捲袖下手幫忙打包。

民眾黃月珠每個星期都過來幫忙,從切菜到廚房烹煮,她都一樣勝任。她說,十多年前家公拜素的因緣,促使她慢慢轉素,從初一、十五開始,三年前真正轉成素食者。

「家公生前有打獵嗜好,往生前主動要求我們拜素,可能要迴向功德給芸芸眾生,當時我是長媳,就負責張羅和安排一切,從此我就拜素至今。今年七月祭拜祖先,我只簡單煮幾道菜,因為家人沒有回來,避免造成浪費。」崇尚以新鮮蔬菜為食材的她,今年可以騰出更多時間,到愛極樂環保教育站付出,她從中學到了新菜式新煮法,計劃來日有機會煮給已慢慢接受素食料理的家人享用。

「哇!這便當看起來就很健康……」民眾周淑娟8月15日第一次來「週一無肉日」活動幫忙切菜。她說,這「青醬義大利麵」便當除了健康、豐盛,感覺很好吃。

她茹素多年,在家只以水果祭拜。理解志工為了提倡「齋戒護生」而提供蔬食便當,她說,七月半家家戶戶「拜門口」,有時候拜得過於鋪張,儀式後任由紙灰隨處飄散,食物在地上也沒收拾,造成左鄰右舍困擾。 

「我認為祭拜祖先,主要是提醒自己和家人,不要忘記祖先的恩德。」尤其現在,她發現家人以路途遙遠、工作忙碌等各種理由,很少能安排時間回家祭祖,兄弟姊妹之間關係也開始疏離,讓身為大姊的她覺得很遺憾,不得不重複提醒家人要「飲水思源」。而飲水思源方式,不是靠燒特別大支的龍香或準備豐盛佳餚方式,即使只有清水、蔬果也能夠表達虔誠。

◎化身送餐員的甘苦

早上十點,便當開始出貨。幾位切菜的志工馬上變身送餐員,將便當一一送往學校、政府診所、律師樓、銀行、發展商、工廠和民宅。其中以吳儀榮(惟端)和陳玉芳(慮詳)夫妻倆的路線最廣,共有十六個點,逾百份便當,是最早出動的隊伍。也有電單車志工羅錦福(惟謹),負責將便當送往比較遠的地方。

承擔送便當一職,考驗接踵而來。志工要如何在人人幾乎相近的休息時間內,將便當先後送到?吳儀榮夫婦事前先依照地圖規劃路線,還要顧及不可預測的天氣。大熱天口乾舌燥揮汗如雨,下雨天變「落湯雞」還遇上堵車等等,導致曾經有人無法準時用餐,就必須回到工作崗位,志工不住道歉,慶幸還是得到眾人愛護及諒解,也深刻體會送餐員的分秒必爭。

其中在律師樓工作的黃嘉儀,打開便當,便被餐食吸引,連續一個月,她和六名華裔員工都訂了蔬食便當。以前,她和員工們不曾去素食館用餐,誤以為素食一定都是蔬菜,感覺比較乏味。

自從兩年前,陳玉芳向她推薦「週一無肉日」的蔬食便當,抱著嘗試看看的心理,沒想到一次就愛上,活動結束後還追問陳玉芳:「還會有嗎?如果還有推動蔬食便當要預我們的份,我們都願意參與。」

「原來素食並不是想像中那麼難吃。現在我和員工在初一、十五,都會去素食館享用素食。也有書記說,她從來沒想過要吃素,自從志工推薦給我們後,她有時候都會自動去找素食來吃。」黃嘉儀分享她與員工接受多一種飲食方式的歡喜。

證嚴上人曾說,「食事為大」,「食」是人間一大事,它雖然很重要,但是吃也要吃得有涵意、有教育,而且利益身心。因此,在農曆七月此刻,人人一盒豐富吸睛的蔬食餐盒捧在手上,志工的用心被看見,歡喜不在話下。

志工創造素的契機,再借用電話平臺或送餐分享,邀約大家一起齋戒發好心、立好願;啟善心,造善福,眾生得安樂;這是一個善的教育,也是一股善的循環。

圖左 :呼應農曆七月是吉祥月,慈濟志工重啟「週一無肉日」活動,推出蔬食便當,勸素也勸善。[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志工陳寶鳳(前)在百忙中騰出時間,設計菜單,承擔長達一個月的主廚,同修蕭錦強(後)也默默支持。[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民眾黃月珠自十多年前,家公主動要求身後事以素食為主,促成她往後拜素及吃素因緣。「週一無肉日」,她每個星期都過來幫忙,邊做邊學習。[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民眾周淑娟(左)對志工烹煮的蔬食深感興趣,並表示農曆七月是飲水思源的日子,不必刻意鋪張。[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慈濟志工承擔送餐一職,以吳儀榮和陳玉芳的路線最繁忙,共有十六個點,送逾百份便當。[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週一無肉日」蔬食便當,每週訂單不俗,百分之九十五來自民眾大德。圖為志工送便當給政府診所人員。[攝影者:吳儀榮]

圖左 :忙碌的廚房,是由少數的志工組成,合力完成逾三百份蔬食便當。[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色彩繽紛的蔬食便當,色香味俱全,志工用心設計,滿足人人味蕾及營養需求。[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簡單卻精緻的一餐,志工所選擇的都是好食材,期待大眾吃得營養及滿足。[攝影者:黃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