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地球永續 需要你我的力量

地球永續 需要你我的力量

E-mail 列印
芙蓉環保團隊曾於2022年6月26日,到馬六甲慈濟愛極樂環保教育站參訪,並與分會環保幹事交流。回去後,馬上成立工作團隊,由環保和氣幹事駱美花(明晴)承擔協調,討論環保培訓課程的初步內容和流程。

接著 於7月13日和馬六甲分會環保幹事進行線上會議,商討課程的主軸和內容重點。15日進行線上籌備會議,大家重新規劃內容重點,以迎合多層面的培訓對象。8月11日再次透過會議跟上進度。團隊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來籌備此次的課程。

◎精進研習 提升環保意識

這次的培訓對象主要為關心環保志業的新進志工,也歡迎資深的環保志工前來陪伴和溫故知新。駱美花說:「有很多志工大德喜歡,也很投入做環保,但缺乏環保知識,因此舉辦培訓課程,讓大家能深入了解環保的宗旨、意義及其重要性,增強對環保的認識。」

8月13日下午兩點,大家陸續前來並遵守防疫措施,全體工作人員和學員一共有三十八人出席。其中有三位印裔志工,他們都曾參與社區環保活動。雖然今天的課程主要用華語進行,不過在志工們的陪伴和翻譯下,他們都收穫滿滿。

志工黃桂蘭(慈日)帶動團康〈哈囉哈囉〉為環保課程掀開序幕。小休後,她再帶動一首〈環保快樂活〉,讓志工了解人人都可以來做環保。

環保志工羅瑞輝(惟瑞)通過影片和演示文稿(PPT),向學員講述氣候變遷和塑料袋課題。其中,他帶出聯合國宣布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簡稱SDGs),包含消除貧窮、減緩氣候變遷、促進性別平權等十七項目標。

羅瑞輝告知,全球氣候變遷來自人類的「三過」:(一)過度消耗化石燃料、(二)過度砍伐森林和畜牧、(三)過度消費和快速汰舊換新。大自然的一切生物若能自然地生滅,地球就能永恆運行,可惜人類在各工商領域破壞了地球上的一切,如化學污染、空氣污染、水質污染。因此大地母親需要大家來庇護。

對於塑料袋課題,羅瑞輝也講述大馬人平均一年用了十七公斤塑料袋,比中國、印尼、菲律賓、泰國和越南高。

要保護環境,拯救地球,必須先啟發人人惜福愛物的心,灌輸正確的精神理念及配以永續經營的方針和設施,方能夠達到。

◎「家」的感覺 環保落實社區

環保和氣副幹事周創安(濟平)也為學員,介紹「芙蓉拉務環保教育站」建設目的及其進展。建設團隊已經規劃了一個物資集合和處理之回收區、資源分類區、社區大德志工聯絡交流處、一個募心募愛的場所,以及活動中心,供社區志工共修的場所。

此外,環保教育站更是如輕安居般,營造一個「家」的感覺,讓上了年紀的老人家,不會閒居在家無聊憂鬱,而能在做回收分類時兼運動保健身體,致使身心愉快。

環保教育站也有設立宣導和展示區,提升社區居民的環保意識,加強回收物種類的宣導。將回收物品陳列以便流通,延長物命。當環保教育站建設完畢後計劃創建網頁,讓有需求者能主動探詢,達到資源再利用的目的。

周創安也希望藉此環保教育站,能讓參與的社區志工或會眾了解資源回收和心靈環保同等重要,期許素食與環保相結合。

他也提到環保教育要從小開始,落實「環保年輕化」。環保教育站內設立圖書館及活動中心,把正確的生活和環保教育推廣到各年齡層,達到「環保生活化」;在活動過程中能夠互相學習、一起精進,達到「環保知識化」。

◎減輕負擔 清淨來自源頭

課程中有「問與答」環節,提升學員的專注力。大夥兒踴躍舉手回答,答對的學員皆獲得一份布環保袋作為獎品。此環保袋是由志工大德們以愛心縫紉,並以禪繞方式畫上圖案,同時加入中文版或英文版的「靜思語」。
 
「垃圾不進站」話劇,帶出回收物品需要先分類好,才帶來環保點或環保站。志工駱美花是此話劇的編劇,她將環保志工在環保點常遇到的真實事件,融入話劇中,讓會眾知曉環保志工所面對的問題,可以協助減輕環保志工做分類的負擔。

現年六十一歲的錢秀華是退休老師。她早期在柔佛新山執教時,就參與當地慈濟環保和醫院志工;調職回來芙蓉後,她繼續當一名環保志工。

她在話劇中扮演一位將資源分類後,才送到慈濟環保點的大德,希望透過話劇,讓會眾清楚哪些物品可以回收,應如何分類。她分享:「我也指導鄰居和朋友們將資源回收,加以分類,帶動他們在家做環保。然後將環保物送到我家,由我載去慈濟環保點或環保站。」

「現今的地球暖化能造成氣候變遷,不像我小時候,中午天氣雖熱,但是還可以出去踢足球,可是現在中午的熱氣逼人,因此我們要救地球。」印裔志工阿索甘(Asogan A/L Saniasy)是一位退休校長,他在志工邀約下參與環保日活動,也到過AST環保站付出,他從課程中更清楚哪些資源可以回收。

阿索甘也曾經跟隨慈濟志工做訪視,他說:「我發現到慈濟幫忙我的族群很多,然而我的族群卻很少來慈濟付出;因此我打算號召退休校長,通過他們去影響和邀約印度同胞一起來協助做環保,當然我也會邀約鄰居們一起來做環保或參與慈濟其他活動。」

阿索甘希望慈濟長期給予的愛與關懷,能啟發印裔族群自覺,加入保護環境的行列。

◎永續家園 小舉動大影響

課務組長羅瑞輝在規劃課程內容時,講求簡化,著重環保生活化,讓學員容易吸收並可以落實在生活中。羅瑞輝和黃秀珍(慈丰)共同構思問卷內容,設計了一張自我檢測小卡片,卡上一共有十二道問題,在課程結束前派發給全體學員並講解如何填寫,並翻譯成英文版給印裔志工。同時叮嚀大家過了一段時間把卡片交回各自環保點,期許人人隨手做環保。

他說:「一般會眾,往往認為地球那麼大,個人力量渺小,拯救地球實在是無能為力;可是通過問卷的自我檢測內容,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知道原來平日的個人生活作息如惜水、省水省電等行動,就可以救地球,人人都可為地球貢獻一分力量。」

人文推廣志工陳艾心也在現場介紹慈濟環保餐具,鼓勵學員善用環保杯,環保碗筷和隨身帶手帕,不用紙巾落實環保生活化。

課程結束前,慈濟芙蓉聯絡處負責人黃秋玉(慈楹)授慈濟志工服予新進志工,其中有三位是印裔志工。難得的是,今天的環保培訓課程,也獲得高齡的環保志工參與;希望學員將所學的環保知識與眾人分享,帶動社區會眾做環保。

創造一個永續的家園並付出一己之力,是地球子民的責任,期許人人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小小改變,做一個負責任的消費者來拯救地球。

圖左 :志工羅瑞輝講述氣候變遷和塑料袋的課題。[攝影者:蕭耀祖]
圖右 :志工周創安為學員介紹芙蓉拉務環保教育站,建設目的及其進展。[攝影者:蕭耀祖]

圖左 :志工駱美花贈送布環保袋獎勵學員。[攝影者:李訂鋒]
圖右 :阿索甘(右)希望號召退休校長,邀約印度同胞一起來做環保。[攝影者:李訂鋒]

圖左 :慈濟芙蓉聯絡處負責人黃秋玉(左三)授慈濟志工服予新進志工。[攝影者:李訂鋒]
圖右 :學員們在輕鬆歡喜的氛圍下,參與環保培訓課程,並收穫滿滿。[攝影者:李訂鋒]

圖左 :志工陳艾心(左)呼籲學員們,在日常生活中攜帶慈濟「環保五寶」。[攝影者:李訂鋒]
圖右 :學員們開心地參與團康〈環保快樂活〉,了解人人都可以來做環保。[攝影者:蕭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