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課輔生參訪環保站 向地球釋放善意

課輔生參訪環保站 向地球釋放善意

E-mail 列印
2022年9月3日,慈濟課輔班四十七位學生、老師和家長,參訪馬六甲慈濟愛極樂環保教育站。參與者當中,有來自線上課輔生,也有從慈濟馬六甲分會會所及慈濟柏淡芙露共修處,過來的實體課學生。

除此之外,實體 課的兩位老師,陳裕芳老師特別帶兩個侄孫兒女過來,黃秀珍老師也另外邀約四名補習生參與。志工原本預計只一輛巴士的人數,反應超乎預料,最後增加一輛客貨車,及志工私家車幫忙載送。

◎微細的教育與關懷

這回環保教育站參訪,是學業及生活教育以外,概括在課輔生規畫內的人文教育單元,也是一趟見學之旅,現場有志工以中英文進行一站站導覽,在旁陪伴的王姝郿校長也為語言較弱的學生作加強解說。

不少學生是首度到訪,他們認為,這次主要是學習將資源回收放在對的地方。沒想到偌大環保站,常態設有資源回收區,還有環保布展區、惜福區、書海閣等,對參訪者來說,各有不同魅力。

打從一下巴士開始,學生們在生活小細節就被聲聲叮嚀,排隊、坐好,照顧自己的包包等,用完包子點心和飲料後,再自行處理手上的包裝飲料,實行資源回收。

學生范俊炫大清早由志工劉觀群(慈脩)載過來,即在二手書區書海閣找到天地,手捧《哥妹倆》漫畫在一角閱讀,渾然忘我。他說,這本漫畫書在學校售價一本兩三令吉(約新臺幣十四元),一套四五本約二十令吉(約新臺幣一百四十元),他一次只能買一兩本,沒想到在書海閣卻可看個過癮。

隨後的一站站參訪,書海閣一樣是學生逗留最久的角落,發現自己喜愛的中英文書籍,流連忘返,志工導覽員楊明富(濟擇)看在眼裡感到不捨,最後決定以結緣方式,讓學生們各選一本書帶回,有學生馬上選抱了厚厚一本英文童話故事回家,心滿意足爬上臉龐。

學生進入惜福區,也是考驗定力的地方。面對玩具、衣服、文具等眾多選擇,「需要」還是「想要」,常常難以取捨。

有學生拿著一個小熊鬧鐘不肯放手,說他想要一個鬧鐘。身邊志工隨機教育,確認他是需要,而不是想要後,再帶著他投零錢到竹筒,以結緣方式帶回。也有隨行陪伴志工,留意孩子看著一文具良久,身上卻毫無分文,志工於心不忍,還是掏出零錢,讓她投進竹筒,帶回文具。

一名課輔生一開始參訪即感覺不舒服,嘔吐穢物弄髒地上及身上衣物,志工陳惠芝(慈慎)及劉觀群從惜福區選了一件衣物讓他替換,再默默清理其他,疼惜關懷之意顯現無遺。

◎生物危機牽稚子心

幾乎孩子們都會對海陸動物遭受垃圾危害,而觸動憐憫心。

志工導覽員張俊開(濟開)把一組學生帶到環保布展區的「塑膠危害」角落,一手伸向裝滿塑膠品的鯨魚肚子說,這些垃圾是誰造成的?孩子們不假思索說,是「我們!」

是的,鯨魚擱淺海灘,胃裡塞滿了塑膠垃圾。由於牠們分辨不出好壞,誤以為塑膠是食物,誤食而死亡。目前,塑膠污染對海洋生物及環境構成的威脅,已經影響到龐大的海洋生態系統,最終也會累積在人類口中的食物。

今年邁入中學的印裔孩子山姆甘(Shanmugam A/L Vengadasalam)喜歡小動物,他最傷心在「四大不調」區塊中看見森林著火;他說,一旦森林著火,住在裡頭的動物也會死亡,或失去棲息之地。再者,手中的寶特瓶隨意被拋棄到海中,會影響海洋生物,讓魚兒死亡,雖然在家時,他和媽媽已經響應環保,回收寶特瓶、鋁罐等等,他希望與媽媽分享,加強使用環保袋來取代塑膠袋。

除了講解人類一念不慎所造成的危害,志工也分享改善方法,例如資源回收的「環保十指口訣」,大愛感恩科技所研發的寶特瓶再生產品用於賑災,回收商將紙張回收再製成筆記本,將包裝飲料的鋁箔包製成板塊、屋瓦,還有人人可實踐的一日五善(素食、省水、省電、攜帶環保餐具、改變交通方式)行動等。

聽著,聽著,帶著三個孩子來參訪的家長戴萩樺,深感慚愧地說:「原來我丟了很多垃圾。」她是郊外一間華小的食堂業者,晚上偶有到殯儀館幫忙。她說:「我以為只有鋁罐可以回收,其他東西雖然不是我丟的,卻是我讓孩子丟的。」

她想到,學生小休只有短短十多分鐘,如果她在學校置放三個桶子,分別回收數量最多的養樂多塑料罐,飲料盒和雜物,起初看似增加工作量,但只要培養起好習慣,不只是她,學生終生也受用。

在殯儀館,小小的礦泉水瓶常常被當成垃圾丟棄,今看見許多回收物再製的成品,她不只深感驚訝,也深刻體會只要多思考多發掘,每樣東西其實都有用處。

◎實體展覽吸睛矚目

「感謝慈濟的安排,讓我們認知環保的方方面面。響應環保,實踐環保!下星期我們課輔也以環保課題來分享。」黃秀珍老師賦歸後,向志工傳來這樣一段訊息。

對她而言,地球崩壞的速度已經令人感到擔憂,大人要給孩子一個怎樣的未來世界,現在開始無論是誰,有機會都應該要實踐環保。有鑑於環保課題對小朋友及現今社會特別重要,她願意成為幕後推手,不只自己實踐,也會帶動孩子們一起做,這也是她除了陪伴課輔孩子,還另外帶四名補習生,參訪環保教育站的主要原因。

雖然是第一次參訪,也翻新了她對慈濟環保教育的看法。她說:「環保布展區的設計是用回收塑料瓶設計而成,還看見用塑料瓶製成的毛毯、衣服、床等等,現場除了資源回收,還有很吸引人的書海閣,整個環保教育站的概念設計非常好!」有實體的展覽讓孩子真實接觸,黃老師認為是很好的教育機會,加深孩子印象,未來還可複習。

學生李有天最愛惜福區,因那裡有很多他喜歡的東西。其中他最喜歡是鹹蛋超人衣和一把雨傘。他說,雖然家裡有足夠的衣服,就是沒有這一件鹹蛋超人衣。但在魚與熊掌之間,最終他選擇了雨傘,因他猶記得導覽志工的叮嚀,選擇「想要」還是「需要」?

環保站巡禮完畢,同學們就地做資源分類。李有天從導覽中學習到做環保要及時,他看見受災國家所面對的重大衝擊,美麗的環境被人類破壞後,想以雙手去做環保,讓環境少點垃圾,如購物時利用環保袋,打包食物用便當盒,把閱讀過的書本送到環保站等等,除了自身做起,更要影響周遭的親友,讓大家一起來為地球奉獻一點力量。

課輔學生雖然多不善言辭,卻積極以乖巧行動表達他們對環保教育站的喜愛,及回應志工的關懷。也許現今,他們的條件尚且不足以回饋更多,卻在參訪環保教育站後,更加理解「資源回收」行動的意義,願意用小小雙手,為孕育萬物的地球母親及海陸生物釋放更多善意。

圖左 :慈濟環保教育站「見學之旅」,是人文教育單元之一,課輔生從中更加理解環保行動的意義。[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學生范俊炫在書海閣找到天地,渾然忘我。[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家長戴萩樺聆聽志工講解後,了解更多可回收物品種類,認為雖然不是她丟的,缺乏認知卻是導致孩子隨意丟棄的「關鍵推手」。[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黃秀珍老師(穿志工外套者)讚歎,整個環保教育站的概念設計非常好,提供孩子很好的教育。[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學生李有天在「需要」和「想要」之間,最終選擇了雨傘,放棄想要的鹹蛋超人衣服。[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慈濟課輔班學生、老師和家長,參訪慈濟愛極樂環保教育站。[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環保站巡禮完畢,同學們實際動手做資源分類。[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喜歡小動物的印裔孩子山姆甘,認為要加緊做環保,才不會讓地球升溫,釀成更多災害。[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王姝郿校長陪伴課輔學生,為她們選擇適合的衣裳。[攝影者:黃玉花]